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閑談“一畝三分地”

閑談“一畝三分地”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pp958

  閑談“一畝三分地”

  突發奇想,想到“一畝三分地”來。

  這“一畝三分地”的說法,仔細算來,還源遠流長,大約是三皇五帝時的伏羲氏,他“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皇婚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親自躬耕。後來呢,黃帝、唐堯、夏禹等也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時,還把這個活動當作一項國策來實行,每到這天,都舉行盛大的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每年“龍頭節”的來歷。清朝時的皇帝,因為是北方少數民族,對農事不很熟悉,為了了解“農時”,熟悉“節令”,體現對農業生產的關注,每年便在中南海劃出了一塊土地,在這裡“演試親耕”,而這塊地恰好是一畝三分地。後來,人們便推而廣之,便稱其個人利益或個人勢力範圍為“一畝三分地”。而現在,很多人則把“一畝三分地”當做是與自己工作及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這表明,這“一畝三分地”,純屬自己的地兒,是自留地,我有,你有,他也有,耕耘什麼,如何耕耘,全在於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也是自己的責任地,需要自己“親耕”,自己悉心料理,親力親為,一以貫之;這“一畝三分地”的結果是誰的?當然是自己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耕耘得好,可能會碩果滿枝,相反,則可能是一片荒蕪。

  細想起來,每個人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得認真對待,好好拿捏。至少於公,當“一是畏民,民情若水,載舟覆舟;二是畏天,天道有常,不能悖逆;三是畏史,史筆如刀,千秋功歲,盡錄於史中。”“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此生足矣。至少於人,當善待,友愛,“予人玫瑰”,“授人以漁”,“盡人事看天意”,哪怕到頭來自己兩手空空,此生足矣。至少於己,失之泰然,得之淡然,把酒臨風,寵辱皆忘,淡泊,寧靜,無悔,無愧,過時不染一塵,去時了無牽挂,此生足矣。

  這“一畝三分地”,說小也小,就只有巴掌那麼大,說大也大,裝着太陽和月亮。我們不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只求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四季鶯歌燕舞,瓜果飄香。

您正在瀏覽: 閑談“一畝三分地”
網友評論
閑談“一畝三分地”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