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喀納斯,神的後花園

喀納斯,神的後花園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喀納斯,神的後花園 標籤:秘密花園

  喀納斯,神的後花園

  【一】出行

  也許因為自己是一個想得太多太周全的人,每一次出行遠遊,總喜歡考慮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很多時候,想得太多,常常未能成行。

  因此很是羨慕弟弟,他總是在地圖上看到想去的地方,背起背包就走。

  弟弟喜歡旅行,家裡充斥着很多關於地理方面的書籍,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更是期期未斷過。受到弟弟的影響,女兒從小喜歡拿着地理書籍,翻看着上面精美的山水畫面,小小的手,指着上面四川的峨眉山,北京的天安門,新疆的喀納斯……細聲細氣地說:“媽媽,我要去這裡,還有這裡……”

  今年暑假,承諾女兒去喀納斯。什麼也不想也不計劃,八月中旬,請了四天假,我帶着女兒,背起背包,去了她念念不忘的喀納斯。

  【二】喀納斯

  喀納斯,是蒙古語“美麗富饒、神秘莫測”的意思。

  喀納斯位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中段,地處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接壤的黃金地帶,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始終保持着原始風貌而被譽為“人間凈土”。

  據歷史可考,喀納斯是成吉思汗西征的路經之地。

  傳說中,成吉思汗經過此地時,對他麾下的將士們說:“不要上山,神的眼睛在看着我們。”

  在成吉思汗的眼中,美麗如仙境的喀納斯,是神居住的地方。

  因此喀納斯,又被稱為“神的眼睛”,“神的後花園”。

  成吉思汗見到喀納斯湖時,被喀納斯湖美麗的景色吸引,親自下馬,捧起湖水,仰頭痛飲。所以後人都把喀納斯湖稱作“王者之水”。

  【三】阿爾泰山

  阿爾泰山脈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至俄羅斯境內。呈西北—東南走向,斜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餘公里。

  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屬中段南坡,山體長達500餘公里,海拔1000—3000米。北部的最高峰為友誼峰,海拔4374米。

  阿爾泰在蒙語中意為“金山”,自漢朝開始,就有人在山上開採金礦,至清朝,在山中淘金的人曾多達5萬多人。

  阿爾泰語系從阿爾泰山得名。

  阿爾泰山有阿爾泰山原住民、俄羅斯人和哈薩克人定居。

  【四】阿爾泰山石人

  阿爾泰山腳下,有一片遼闊的荒原,行走在阿爾泰山的山間,這裡矗立着一堆黑色的巨石,這些石頭被當地牧民稱為來自天上的神物。它們的質地很像鐵隕石,用小鐵鎚敲擊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更為奇特的是,在其中一塊石頭上刻畫有人的面孔。

  在阿勒泰山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這些石人,這是突厥人墓前的石人。突厥人強悍勇敢,崇尚武道,他們生前殺過多少個敵人,死後他們的親人便會在他的墓前壘砌多少個石人。

  中國早期古籍《莊子-逍遙遊》當中,記述有一極北之國被稱為窮髮國,同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說,阿爾泰山下居住着一種禿頭人, 禿頭、窮髮很可能就是指某個民族不留髮辨的習俗,意思相近,不謀而合。

  這些黑石頭石人的典型特點,就是圓形的頭頂上沒有任何髮飾,希羅多德的著作中還說:禿頭人長着“獅子鼻和巨大的下齶”,這種蒙古人種的臉型恰恰在這些石人身上表現得很突出。

  希羅多德說禿頭人在山中看守着黃金,而阿爾泰山自古以來就是金礦。學術界所說的草原絲綢之路,因為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經存在,那時人們交易的商品不可能是絲綢,除了一些生活用品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黃金。所以說,草原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黃金大道。

  在西方史料中,曾把亞歐草原的一些早期的游牧部落稱作斯基泰人,國內部分學者認為,正是中國先秦史料中提到的塞人,他們也活動在阿爾泰山、天山一帶,那麼塞人和禿頭人有是什麼關係呢?

  在新疆呼圖壁縣的天山深處,有一個叫康家石門子的地方,石門子崖壁之上有一幅面積達一百多平方米的岩畫,據考證,這是一幅在世界上都很罕見的生殖崇拜岩畫,而它的創作者正是三千多年前在此游牧的塞人。

  岩畫上的人物大都體態修長、高鼻深目,具有某些歐羅巴人種的特點,這似乎說明塞人和禿頭人並不是一個民族,這一點在早期石人身上會有所反映嗎?

  在布爾津縣文管所里還收藏着兩根奇特的小型石人,它們是在三千年前的古墓葬里作為陪葬品而出現的。其中一根淡黃色的石人高鼻深目,和康家石門子岩畫上的人種非常相似,是否可以猜測,它正是古代塞人的遺存?

  其實無論是墓地石人,還是隨葬石人,都具有靈魂保護的含義,它的根源就是對石頭本身的崇拜,認為石頭具有通靈的作用,所以一般的石人身後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壘砌而成。

  在這些石碓的周圍,還可以看到半隱半現的散石,其實它們是圍繞着石碓的同心圓,圓圈和石碓由放射狀的線條連接,它們構成的圖形只有站在至高點才能看得清楚。

  石人的存在並不是偶然現象,除了新疆的天山和阿爾泰山,東到蒙古國、南到西伯利亞草原以及我國的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到中亞腹地,一直延伸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都有石人存在。如果將這些石人的分佈地點由東向西在地圖上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一條貫穿歐亞大陸的草原大通道。

  如今生活在石人地區的民族都沒有立石人的習俗,因此必須到古代民族中去尋找石人的族屬。在我國北方草原,曾先後生活過鬼方、塞種、匈奴、突厥、回鶻等游牧民族,然而這些民族都長期處在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之中,該如何尋找?

  人們想到了在石人身後的墓葬中尋找證據,但現實中保存完好的石人和墓葬非常少。即使找到了類似的遺迹,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也只能進行搶救性挖掘。再加上由於游牧民族的葬俗本來就很簡單,就更難找到直接的證據了。

  上個世紀,蒙古國曾挖掘了一系列立有石人的古墓葬,墓中出土的碑文上明確記載了是突厥貴族的墓葬。於此同時,專家們在翻閱歷史資料時發現,在《周書-突厥傳》中記載,突厥人死後,要“於墓所立石建標”,這說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風俗。在《隋書-突厥傳》中也有一段記載,說突厥人尚武好戰,死後要“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經戰陣之狀”。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推斷,石人上刻畫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形象?

  在今天的阿勒泰市文管所里,存放着幾尊石像,被認為是比較典型的突厥石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右手執杯,左手握劍。石人握劍,很可能是因為突厥人有尚武的風俗,而它另一隻手中托着的一個杯子,則是一種權利的象徵。這幾尊石像很好地吻合了突厥人的一些生活習性。

  然而,所發現的石人遠遠不止這一種類型,不同種類石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又動搖了這個結論

  近幾年來,博物館考古部主任主任王博一直在進行着一項艱苦的工作,就是把所有新疆境內發現的草原石人,進行類型學劃分、比對,從而找出它們共同點和不同點。

  他發現,草原石人上雕刻的人物,遠遠不止突厥武士這一種類型。有的石人選材十分特殊,似乎來自更遠古的時代。

  20世紀60年代,在新疆阿勒泰市切木爾切克鄉的一處典型墓葬前,有了相同的發現。五尊立於墓東面、由黑色岩石雕成的石人,都不是常見的武士造型。石人的臉廓和眼睛,大都呈圓形,面頰上還刻有三角狀飾紋,其中一尊,經過考證,王博判定她是一個女性石人。

  在石人身後的墓地出土的文物里,有一類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這種陶罐呈橄欖形,上面雕刻着水波樣的弧線紋,經過比較,他們認為陶罐屬於一種叫卡拉蘇克文化的範疇。

  卡拉蘇克文化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與突厥人生活的隋唐時代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石人就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遺存。這一論斷在石人研究問題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打破了新疆石人即突厥武士石人的論斷,無形之中,也印證了王博關於石人斷代的猜想。

  那麼在三千多年以前,是誰在石頭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在某些墓地上,可能和石人並排或單獨存在着一種奇特的石柱。今天,出於保護

  的需要,它們大多被收藏在博物館里,石柱上雕刻的基本都是鹿形圖案,因此就

  被叫做鹿石。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的美感,更為奇特的是,所有的鹿嘴都被

  拉成細長的鳥喙,這種鹿身鳥喙的造型為神靈安上了翅膀。學術界認為,鹿石和

  石人可能屬於同一個時代,但相對來說,鹿石要早於石人出現,而且很可能就是

  石人的前身。

  有一種被稱為非典型的鹿石,因為石柱上只有一些抽象的符號,上面是三道斜線,

  中間是一個小圓圈,下面是一把劍。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斜線意味着五官或者人

  臉,小圓圈則是脖子上的項鏈,而劍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這三部分代表的恰

  好是一個抽象的人體。

  薩滿教是一種以祖先崇拜為主的原始多神教。在中國,匈奴、突厥、契丹、蒙古

  等許多古代民族都曾經信仰過薩滿教。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最突出

  的特點是對祖先的崇拜。他們相信人死了以後靈魂不滅,祖先們雖然已經去世,

  但他們的靈魂始終和活着的人在一起。新疆草原石人和鹿石,就是薩滿教的一種

  表現形式。

  但是,也有人認為,那些高大的鹿石、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徵。從新疆

  草原墓地石人的演變也可以看出,在青銅時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對男女始祖的崇拜是並存的,而到了隋唐以後,就再也看不到女性石人了,突厥人雕刻的武士型石人當中,就沒有發現一尊女性石人。就這樣,原始的生殖崇拜,開始逐漸演化為祖先崇拜。不管怎樣,正是這些石人,作為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偶像,給予了草原民族精神的力量,並目睹着他們走上歷史的舞台,再從歷史的舞台中慢慢消逝。

  新疆博物館的年輕研究員張暉,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他認為石人及其相關遺迹正是古代人類對外星文明的記錄。

  張暉認為,某些頭上和脖子上有飾物的石人,刻畫的正是帶着太空帽、穿着太空服的外星人的形象。對於石碓墓,他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他發現,從高空俯視石碓墓,它們的形狀恰好和傳說中外星人的遺留物——麥田圈吻合。至於說鹿石,張暉認為刻畫的正是外星飛船虐殺地球動物的情景,據說有外星飛船降臨地球,通過巨大的吸引力將地面上的動物吸上天空。而鹿石上的鹿群不正奔向上方,鹿嘴恰是因巨大的吸引力而被拉長了嗎?

  張暉的觀點一出,令學術界一片驚訝,但對一般人而言,這仍不失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想法。畢竟,當城市裡疲憊的遊客來到草原,來到戈壁,去尋找石人蹤影的時候,字斟句酌的歷史考證已並不重要,如同石人曾被古代先民看作自己靈魂的守護神一樣,它也成為現代人的精神歸宿。

  一種觀點認為,立有石人的墓葬並不僅僅是死者的墳墓,可能還是部落的祭祀場所,一些專門用於祭祀的神物在墓葬周圍也有所發現。

  阿爾泰山石人是西域草原上神秘遺迹,久經數千年而栩栩如生,其雕刻工藝古樸、逼真、形象生動,蘊含著草原居民的民族氣質和尚武精神,是游牧民族消災辟邪、祈求祖先福佑的吉祥物。

  【五】哈薩克族

  喀納斯當地百分之七十居住的是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中國西北大草原主要游牧民族之一。中國西漢時期細君公主嫁到西域后,曾描繪烏孫人的生活“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這便是哈薩克先民游牧生活方式的形象概括,至今,氈房仍為哈薩克族傳統的居所。景區內的哈薩克居民同樣喜歡居住氈房。

  氈房一般高3米左右,佔地面積20—30平方米,環形的氈牆,圓形的屋頂。氈房的骨架多為戈壁、河灘常見的紅柳木,外圍的牆籬用新疆荒野最常見的芨芨草編成,相互交錯成菱形的圍牆也是用細紅柳木製作,連接的材料是牛皮繩和牛筋。門框和門多用松木製作,此外,要用大量的氈子和毛繩,整個氈房不用一枚釘子,這樣的氈房具有便於攜帶、堅固、輕便等特點,拆卸、安裝都很容易,一般兩個多小時即可搭起一個氈房。

  哈薩克族氈房全是用手工精細加工而成,比如氈房周圍的芨芨草牆籬,一座氈房需要上千根長短、粗細一致的芨芨草,編織時每根芨芨草,都要繞上紅、黃、綠等各種顏色的毛線,以織成和諧美麗的圖案。扎圍牆用的綵帶,均有五顏六色毛線織成,花紋美觀大方,房門也雕有花紋圖案,吊在門上的氈子,多用各色絨線綉出鮮艷奪目的圖案,頗富有藝術感染力。

  氈房的大小由房牆的多少而定。一般氈房多用6塊氈牆,每塊寬2—3米,高約1.7—2米,大的氈房有用8—10塊氈牆的。氈房的屋頂開有天窗,以便透光和散煙。

  哈薩克氈房與蒙古族蒙古包略有差別,蒙古包頂部用的支架較直,故屋頂外形尖一些。

  哈薩克族氈房內部格局布置也很有特色。在一個20—30平方米的氈房內,既有“客廳”、“卧室”、又有廚房、庫房,頗費匠心。氈房的門一般朝東開,前半部分放物品、工具,後半部分住人、待客。爐灶放在正中央的天窗下,進門右下方擺放食品和炊具,左下方放置馬鞍等生產用具,對着門的正中后牆上方擺放被褥、衣箱等物,衣物箱子前鋪有華麗的氈子或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正對着門的地方為上座。哈薩克的氈房內四周幾乎擺滿了物品,中間還留有很大的空隙,一般招待十幾位客人不顯得擁擠,可舉行彈唱會,也可舉行小型的舞會。

  在風景秀麗的阿爾泰山林區,錯落點綴其間的木屋也是哈薩克人傳統的居所之一。木屋大小不等,但都精巧別緻。屋頂有呈“人”字形的,也有傾斜式或平頂的。木屋從屋頂到牆壁全用木頭建造,四壁的牆和屋頂雖然結構簡單,但嚴緊結實,地面鋪設的木頭地板也相互銜接緊密,木屋的屋頂鋪有厚厚的草皮,牆內外抹有泥巴,這樣的木屋不畏風雨、冬暖夏涼。壽命可達百年。

  哈薩克族無論住氈房還是住木屋,都很講究室內裝飾。房內四周牆圍一般掛深色綢緞,上面刺有鮮艷的具有哈薩克族審美情趣的圖案,地板上鋪花氈子,木屋兩側掛花色多樣的衣物,有的木屋顯要的位置還掛着狼、狐狸或其它野生動物的皮,以顯示主人的狩獵本領。

  哈薩克族是一個很講究孝道的民族,在哈薩克族的稱謂里,沒有爺爺奶奶的稱謂,只有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這種稱謂的形成,是與哈薩克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哈薩克族人的一生當中,大約會搬四百多次家,許是熟能生巧,他們居住的帳篷,兩名年輕力壯的哈薩克族男子,兩個多小時便可以搭起一座。

  每年春暖花開,哈薩克族中年老的人留下,年輕力壯的年輕人便會去尋找水草豐美的草原放牧。為免老人孤獨寂寞,不能陪在老人膝下承歡盡孝的遺憾,他們會將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喚老人為爸爸媽媽,使老人得享天倫之樂。

  進山的途中,處處可見哈薩克族的白色的蒙古包星星點點。碧綠的草地環繞明鏡般的湖水,寧靜秀美。廣袤的沼澤草原上,牛羊成群,帳篷前的地灶上,炊煙裊裊,與青山和白雲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人與自然,如此和諧。

  【六】一山

  喀納斯風景區如果用幾個簡單的字概括,就是一山,二湖,三灣,四迷,五個唯一。

  這一山,即阿爾泰山友誼峰。

  友誼峰海拔4374米,終年積雪,巍然屹立,是我國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界山,也是喀納斯湖湖水的發源地。

  【七】二湖

  喀納斯湖形成於距今約2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時期,湖面海拔1374米,四周群山環抱,湖面最寬處約2600米,湖水最深處188米,湖水面積約45平方公里,自北向南猶如一個長長的豆莢蜿蜒流淌在長約25公里的喀納斯峽谷里。

  當年成吉思汗的軍師耶律楚材西行來到喀納斯,被喀納斯秀美的景色所打動,遙望着那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峽谷中變幻莫測的湖泊,寫道:

  誰知西域逢佳境,

  始信東君不世情。

  圓沼方池三百所,

  澄澄春水一池平。

  喀納斯湖另一奇觀是變色,被稱之為變色湖。

  春夏時節,湖水會隨着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變換顏色。

  從每年的4、5月間開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

  到了6月,湖水隨周山的植物泛綠,呈淺綠或碧藍色。

  7月以後為洪水期,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補給,由碧綠色變成微帶藍綠的乳白色。

  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響,呈現出墨綠色。

  進入9、10月,湖水的補給明顯減少,周圍的植物色彩斑斕,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奪目。

  沿喀納斯河的景色很美,在山上是看畫,在湖邊才是走進畫里。

  白湖,又名阿克庫勒,位於喀納斯湖東北38公里處友誼峰腳下。

  白湖位於布爾津縣禾木喀納斯蒙古族鄉境內,聽人說,白湖的湖水成半透明的乳白色,景色極美。

  只是我們去得不巧,通往禾木的路段正在修路,要到九月份才可以通車,因此沒有去成禾木,一覽白湖的美麗風光。

  【八】三灣

  喀納斯的一方天空,一山,一樹,一水,皆是景。

  三灣,指的是卧龍灣、月亮灣、神仙灣。

  去喀納斯,恰值八月中旬,水為綠色。

  佇立觀景台上遠遠望去,湖水仿若一塊上好的碧玉鑲嵌在山間,令人屏住呼吸,目不能移。

  卧龍灣位於喀納斯風景區之首,喀納斯河水流經此河段驟然變得寬闊平靜,形成一個面積約6平方公里的湖泊。

  卧龍灣水面平靜,水色碧綠,清澈透明。在水的中央有一塊茂生植物的沙洲,酷似一條靜卧在水中的巨龍,卧龍灣以此得名。

  由卧龍灣前行1公里就到了月亮灣,喀納斯河水流經這裡劃了一道優美的弧線,猶如彎彎的月亮落入了這林木蔥蘢的峽谷。

  月亮灣是喀納斯湖最著名的景點。

  聽聞,從春季到秋季,從清晨到傍晚,美麗的月亮灣會隨着喀納斯湖水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喀納斯是值得在不同的季節,多去幾次的。

  在彎月之中有兩座平坦的小島格外引人注目,猶如兩隻巨型腳印。關於這兩隻巨型腳印,有很多種傳說。

  有一種傳說,是西海龍王當年在此降服河怪時留下的腳印。

  還有一種傳說,是因為嫦娥腳大,因而在凡間找不到夫君,被迫上天尋夫時,不小心留下的足跡。

  而阿勒泰當地人則只信一種傳說,那就是當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追擊敵人健步如飛時留下的腳印。

  由月亮灣前行三公里就到了神仙灣,這裡是一片寬闊的水域,是喀納斯湖在山澗的低緩處形成的一處淺灘。河水將河心洲分成若干個小島,島上鬱鬱蔥蔥,生長着稀有的雲杉,白樺,和落葉松。

  河水流經這裡變得異常平緩,微風吹來碧波蕩漾,河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湖面背光看去在陽光照射下閃着細碎的光,好似灑下一片珍珠,因此也稱神仙灣為珍珠灘。

  這裡常年雲霧繚繞,山景,湖水,樹木相映,如臨仙境,神仙灣由此得名。

  【九】四謎

  喀納斯的四謎是指湖怪之謎,千米枯木長堤之謎,白湖之謎,和圖瓦人之謎。

  (1)喀納斯湖怪

  來到喀納斯,就不得不提起喀納斯湖怪。

  傳說喀納斯當地的圖瓦人放牧的牛羊駝去湖邊飲水時,常被拖進湖中作了點心。湖怪常常在天剛亮和黃昏時出現,至於湖怪長得什麼樣,誰也沒有看到過。

  據說,有一個圖瓦牧民去親戚家喝喜酒,回家時已近黃昏,路過喀納斯湖下馬轉身衝著山林小解,忽然聽到身後“嘩啦”一聲響,連忙回頭,卻發現他的馬不見了,湖面上隱約看到一對“212”小汽車車燈般陰冷的大眼睛緩緩沉入湖中。

  他驚得酒醒了一半,向村子里跑去,邊跑邊喊:“‘212’把我的馬吃掉了。”

  村民們聽說后,紛紛組織起來,製作了一個大大的大釣鉤,用一頭牛做誘餌,用牛皮筋編成繩,繩子的另一端套上了二十匹馬。

  等了一天又一天,第三天,終於有了動靜。一聲令下,二十匹馬拚命往上拉,直累得二十匹馬口吐白沫,綳斷了牛皮繩,連湖怪的影子居然也沒有看見。

  有人認為,喀納斯湖怪只是一種旅遊文化的招攬,是編出來的商業需要,只能說明旅遊開發商的智慧還是很成熟的。

  導遊卻信誓旦旦地對我們說,喀納斯湖中真的有湖怪,去年七月間,他曾經親眼目睹,一群龐然大物在湖水中游弋。

  關於喀納斯湖怪,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一個答案。所以,喀納斯有沒有湖怪,依舊是個謎。

  (2)千米枯木長堤之謎

  在喀納斯湖的北岸,有一條一米多高、二千多米長的枯木長堤。

  這是喀納斯山上的樹木枯死後滾下山落入湖中形成的,每當湖水上漲,枯木就漂浮在湖面北岸一帶。湖水下落,枯木就在北岸友誼峰山腳下形成一條千米枯木長堤。

  為什麼這些枯木不隨波逐流向下游漂流呢?這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據說,這些枯木留戀曾經生養它們的故土喀納斯,而久久不願離去。

  (3)白湖之謎

  白湖,又名阿克庫勒,位於喀納斯湖東北38公里處,海拔1954米面積約10平方公里。

  由於湖水酷似牛奶,遠望一片乳白色而得名。

  白湖的水注入喀納斯湖后,染得喀納斯湖的北部湖水也是一片奶白。

  白湖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喀納斯之謎。

  (4)圖瓦人來歷之謎

  圖瓦人屬於中國北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圖瓦語是中國現存的稀有語種。

  他們以游牧、狩獵為生。近四百年來,定居在喀納斯湖畔,算是喀納斯的原住民。

  圖瓦人的房屋多建在水邊蒼松翠柏下的草地上,房子的地基、地板、牆壁和屋頂全是用木頭製成的。

  原木壘起的木屋,散布在村中。小橋流水人家,炊煙裊裊中奶酒飄香。

  古樸的小村景緻,像喀納斯一樣幽靜美麗。

  喀納斯圖瓦村居民自稱是蒙古族圖瓦人,圖瓦亦稱德瓦,或土瓦,或庫門恰克。

  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載。

  隋唐時稱都播。元稱圖巴、禿巴斯、烏梁海中人等。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成吉思汗征戰西域,他的次子察合台派遣了一支先頭部隊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後來,這隻隊伍在阿爾泰山的深山老林中迷了路,神秘的消失了。

  亦有一種說法是,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的士兵,逐漸繁衍至今。而這也是圖瓦人認同的一種說法。

  不管傳說是真是假,如今在喀納斯湖畔居住着一個原始部落,他們以山林為家,以放牧、狩獵為生,砍來山上的松木搭建起木屋,剝下厚厚的獸皮抵禦嚴寒,使用原始的炊具調製出香噴噴的奶酒。

  他們不與外族通婚,不與他人爭鬥,他們以圖瓦人自居,以成吉思汗為自己的先祖。四百多年來,生活在這裡的圖瓦人保留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較強的氏族血緣觀念。他們勇敢強悍,善騎術善滑雪,能歌善舞,現在基本仍然保持着比較原始的生活方式。

  古訓說牢記祖先的名字,是每一個圖瓦子孫的責任。

  他們世代悠閑地生活在喀納斯這片世外桃源中,被稱作“林中百姓”或“雲間部落”。

  我們去圖瓦人家做客時,桌上擺滿了奶疙瘩,葡萄乾,和一些油炸果子。

  我們運氣很好,當地很有名氣的旱獺組合正在家中,他們是一支原生態的樂隊。

  旱獺組合有四個人,其中一個去國外公幹,因此我們只見到了三個人。

  旱獺組合的主唱是一個很幽默的人,他穿着一身白色的蒙古服飾,戴着一頂白色的帽子,為我們介紹他們的由來與民族風情。

  他們為我們端上了奶茶,斟滿了奶酒。

  他說他們是圖瓦人,而不是圖瓦族。否則,中國不是有五十六個民族,而是五十七個民族了。他反覆強調說,他們是蒙古族圖瓦人。

  他們以他們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後代而驕傲。

  在他們屋子牆壁的正中央,掛着成吉思汗的畫像。而在畫像的兩邊,則掛着狼皮,狐狸皮,山貓皮。他說這些都是以前狩獵所得,現在這些動物皆是國家保護動物,已經不讓再打獵了。

  現在的圖瓦人大約只有兩千人左右,居住在圖瓦村,白哈巴村,和喀納斯村。

  最後,我們欣賞了旱獺組合猶如天籟般的演唱和表演。

  說到圖瓦人,就不得不提他們獨有的一種樂器——蘇爾。

  從外觀上看,蘇爾和笛子很相似,一尺多長,有三個音孔。蘇爾是用當地產的蘆葦管作的,製作工藝簡單,但吹奏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丹田之氣,靠牙齒和嘴唇的振動發出聲音。

  專門研究“蘇爾”音樂的中國音樂學院桑海波教授認為,“蘇爾”是中國古代叫做“胡茄”的樂器,胡茄有多種形式,“蘇爾”是目前民間遺存的其中之一,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旱獺樂隊將蘇爾豎起貼在唇邊,隨着氣流的呼出,手指的移動,美妙的音樂聲充滿了整間木屋。一瞬間,我們彷彿來到了美麗的喀納斯湖畔,在藍天白雲下,山風吹過,枝葉婆娑,湖水蕩漾,溫暖的陽光灑滿山間,萬物在生長,蟲鳥在鳴唱,初雨後的天空,掛上了一條美麗的彩虹……

  在旱獺組合主唱的口中,我第一次聽說了呼麥。

  “呼麥”是圖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譯,又名“浩林-潮爾”,原義指“喉嚨”,即為“喉音”,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雙聲”(biphonic)指一個人在演唱時能同時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音。另外,呼麥又

  稱“蒙古喉音”。

  呼麥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假聲帶也隨之震動。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

  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旱獺樂隊的呼麥手叫做阿木爾達拉,蒙語意為,寧靜的大海。

  他的呼麥渾厚而悠揚,那小小的一間木屋根本無法承載他喉音的飽滿。主唱天生一把好嗓子,音域寬廣而富有層次。一時間感覺呼麥,人聲與琴聲在小屋內激蕩翻滾,幾欲衝破院牆。耳邊天籟悠揚,雙眼一閉,即是天堂。

  【十】五個唯一

  這裡有我國唯一一條注入北冰洋的大河——額爾齊斯河。

  這裡是南西伯利亞泰加林在我國唯一的自然延伸地。

  這裡是亞洲唯一的瑞士風光。

  這裡是我國蒙古族圖瓦人唯一的聚集地。

  這裡的額爾德什老人是世界上唯一能用“蘇爾”吹奏三重和弦的人。

  【十一】觀魚亭

  觀魚亭建在海拔2030米的哈拉開特山頂上,哈拉開特蒙古語意為駱駝峰,與湖面的垂直落差達600多米,因此處於觀察湖怪的最佳位置,故得名觀魚亭。

  觀魚亭總計有1068級木質階梯,上山的途中,右手邊,即是懸崖峭壁。

  想着1068這個數字,我便心生怯意。

  我對女兒說我恐怕只能夠登到半山腰。

  望着女兒期盼我與她一起登到山頂的眼睛,我承諾,一定會登上觀魚亭,為女兒拍下一張照片留影。

  女兒在我前面健步如飛,我喊着登得飛快的女兒陪着我休息了兩次,方才汗流浹背地登上了觀魚亭。

  觀魚亭是唯一一個能駐足一覽喀納斯美景的最佳平台,因此有了沒有登上觀魚亭,就不算來過了喀納斯之說。

  在觀魚亭上,極目遠望,遠山層巒疊嶂,林木鬱鬱蔥蔥,湖水澄碧如玉。

  下山時分,陰雲密布。駐足回首,只見雲層洶湧,觀魚亭如一隻意欲展翅高飛的雄鷹。

  由於行程匆忙,下了山,我們便登上了返程的長途汽車。

  忍不住再次回眸,美麗而神秘喀納斯,這裡有雪峰聳峙,綠坡墨林,艷花彩蝶,湖光山色,這裡有古樸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圖瓦人……

  還有我久久不舍的眷戀……

您正在瀏覽: 喀納斯,神的後花園
網友評論
喀納斯,神的後花園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