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愛的斑駁

愛的斑駁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pp958

愛的斑駁 標籤:我親愛的甜橙樹 愛的教育

  現在,它們就在我的眼前。

  秋日午後的陽光斜斜地從樹梢照過來,透過明倫堂古舊的花格窗欞,斑駁地灑在堂內的地面上,映得偌大的明倫堂滿室通明。周遭順牆呈U字形擺放的展櫃內,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價值連城,每一個展品都可傲視群芳,然今天它們卻都甘心作為綠葉,眾星拱月般護衛着正中的一截展櫃,三件國寶就安靜地躺在這裡,接受着慕名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眾人的膜拜。

  它們是有資格接受眾人的膜拜的,幾千年的風雨剝蝕,絲毫不能掩去它們固有的光輝,金的自然是金光閃閃,黃的耀眼;青銅的雖然滿身銅綠,銹跡斑斑,卻怎麼也隱不去它那王者氣度。

  9塊半重達2864克、薄身、圓形、底部中間凹入的金餅,15塊重達4845克、中空、口大底小、酷似馬蹄的馬蹄金,11塊共重3260克、滿身鈐打陰文“郢爰”方印、形狀為長方或凹邊四角形的金版,在午後的陽光下閃着耀眼的金光,當初發現它們的時候都裝在一隻圓形的青銅壺中,雖經千年的塵封,一旦現於陽光底下,它們便不可壓制地顯露出本身特有的光彩了。

  郢爰是戰國時楚國的一種金質貨幣,以前也有出土,1970年就在安徽阜南、壽縣發現過,但若論最大最完整,則非眼前這塊鈐打了54塊方印的呈標準長方形的金版莫屬了。

  圓壺為青銅製品,根據它的形狀及工藝,專家給它取名為“鑲嵌金銀鏤空網套飾壺”。壺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侈口、束頸、廣肩、弧腹、平底。腹部另鑄鏤空外套,由雙層捲曲起伏的長龍、上下左右屈曲糾結的交龍組成,兩龍相接處綴以梅花釘,整個網套共有96條。網套分上下兩半一次鑄成,上半焊於壺肩,下半接於圈足,中間接縫處有一橫箍銜接,並有對稱獸面銜環和立獸豎耳各4個。頸及圈足飾錯金斜方格雲紋,肩飾錯銀斜方格雲紋,橫箍飾錯金流雲紋,獸面鑲嵌綠松石,銜環飾細如髮絲的錯金流雲紋,立獸通體鑲金銀飾。口沿內有銘文11字,記器的重量和容量。圈足有銘文39字,記壺為齊國陳璋伐燕國時所獲,因此又稱“陳璋圓壺”。這個由7個部分、19個構件組成的銅壺造型獨特,製作精美,高超的工藝可謂巧奪天工,令觀者在發思之幽情的同時,不得不嘆服於古人的聰明才智。要知道,製作它的那個年代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即便是今天,也難以有人能做出這樣精美絕倫的工藝品來。

  相傳銅壺原是燕國“重器”,在那個充滿陰謀的紛亂的年代,國寶總是強者或者陰謀家覬覦的對象,在一次陰謀中,它先是落入收漁人之利的齊國大將陳璋之手,並被勒銘為記。然齊國並不是最終的贏家,在秦楚晉燕四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齊國土崩瓦解,不單劫掠來的寶物不能擁有,就連自己的東西也盡落人手,陳璋圓壺最終成了楚人的戰利品。

  滿身斑紋的金獸屈腰團身俯伏在圓壺旁邊,它首靠前膝,耳貼腦門兩側,神態警覺,這個傳說中的家宅守衛者目光冷傲,俯視蒼生,通體金光閃閃,令人不可逼視。據文物管理人員介紹,當初發現的時候,這個金獸是蹲踞在圓壺之上的,但是其空腹不圓,與壺口不吻合,並非一體。這個有着粗獷豪放風格的金獸,長16厘米,寬17.8厘米,高10.2厘米,空腹、厚壁,澆鑄成形,重達9100克,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戰國時期最重的一件金器。

  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我的目光從圓壺、金獸、郢爰身上一一撫摩而過,斑駁的銅綠,華麗的裝飾,耀眼的金色,無一不向我訴說著它們主人身世的顯赫。穿透歷史的重霧,我彷彿看到萬千戰車撲面而來,鋪天蓋地,遮天蔽日。是的,時光就像無情的車輪,再不可一世的人,也終將化作滾滾車輪下的一縷塵土,很快便灰飛煙滅了,能夠留下的,除了斑駁的歷史便是這些曾經繁華的見證了。

  盱眙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國,是一代名相春申君的封地,既然圓壺最終由楚人所有,郢爰又為楚國貨幣,這三件國寶在這裡出現就在情理之中了。

您正在瀏覽: 愛的斑駁
網友評論
愛的斑駁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