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人散文 > 感嘆劉恩泇

感嘆劉恩泇

手機:M版  分類:寫人散文  編輯:pp958

  感嘆劉恩沄

  我因整理父親遺作,得知三原縣劉恩沄先生收藏戲劇資料甚豐,遂有前往拜訪之心,於是,我聯繫了三原縣城隍廟的文物工作者張應徵同志。

  12月19日上午,我驅車到達三原城隍廟門前。看來我找應徵同志作嚮導是找對了。他不但和先生很熟悉,連先生的生活規律也很了解。他看了一下時間說:“這個時間正是先生在老乾活動室活動快要結束的時間,如果還沒有來得及走,在這裡我們就可以見面。活動室距離城隍廟很近,先生的家距離城隍廟很遠。”幾句話商定,我們先去活動室。

  應徵年輕腿腳快,他找到活動室管理人員一詢問,方知先生這幾天因上午天氣太冷,都是午飯後趁天氣暖和才來一來。這時正好快到午飯時候,我們便直接趕往先生家中。

  經過好一陣曲里拐彎的穿梭,車子鑽出了三原縣狹窄的南關,才在郊外找到先生的家。這裡雖然還算是縣城,已經處在城郊邊緣的僻壤,遠離了喧囂,多了份寂寥。

  接待我們的是先生的兩個兒子劉衛、劉寧。說明來意后,他們引我見到先生,施禮寒暄坐定,我端詳着面前的這位耄耋老人,清瘦、幹練、精神矍鑠,體老而不衰,目光炯炯,好向從我身上一下已經撲捉到我的來意。可惜有點耳背,和別人交流只能以筆代言,讓兒女們不放心。

  我用筆在便箋紙上寫到:“我的父親是孫遲,1963年曾經寫過一本《秦川兒女》的郿鄠劇,由禮泉劇團排演,1964年參加陝西省第二屆戲劇觀摩演出。當時的導演趙治中告訴我,他把有關資料和王保京看后寫的一篇文章交給先生收藏,我是想來看看王保京寫的那篇文章,打擾先生的休息。”為了照顧先生的視力,我努力把字寫得工整一些。先生看完后臉上露出一絲驚喜。隨後慢慢說:“你父親我們認識,,《秦川兒女》這本戲我知道,可惜我沒有收藏到這個本子。”劉衛、劉寧兄弟聽到這些話,也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這裡還收藏着孫遲先生為我父親寫的墨寶呢。

  先生短短的幾句話,話語清楚,意思明白,我知道我的此行已經是失望了。先生接著說:“我現在年事已高,已經不再接受這一類的查詢了,對你我今天例外。”說完便開始慢慢起身,我趕快去扶,先生擺一擺手,自己穩步走向樓梯。我和他的兒子們一起緊緊隨後攙持防備。先生步履沉穩,好像一點兒都不吃力。

  走上二樓,原來是一重戲劇文化的新天地。“新”是因為我沒有見過;“新”是因為室內陳列的戲劇資料在別的地方無法見到;“新”是因為小小斗室容納了秦腔這個古老戲曲品種繁衍生息和流傳的歷程。老人帶我走到我父親書法面前停下腳步指了指,“這是你父親給我留下的墨寶”。我仔細看,這幅作品已有十多年了。老人說:“這是當年他和禮泉的王志學一起來時寫的”。我暗暗佩服老人的記憶力怎麼這麼好。因為天氣寒冷,我們不敢在樓上多停,勸老人家儘快地下了二樓。

  待我們在沙發坐定,先生獨自進入房間,不一會兒,先生拿着幾本書畫集出來,他在我的面前翻到我父親的書法那一頁,在頁面上指給我看,讓我一一過目。然後又拿出一本他編印的的戲劇資料集,翻到趙治中題字的那一頁給我,我翻了翻,陝西戲劇界的名人,方圓劇團的基層演職人員,戲劇作家,戲劇愛好者芸芸大眾,人物真是不少。哦,我明白了,原來先生不僅僅是收藏戲劇資料,他從青年時期起就廣泛聯繫戲劇界熱心人士,在推動戲劇繼承傳統、創新發展等方面已經在戲劇界發揮了廣泛團結、促進激勵、進步創新的社會作用。

  不待我說感謝的話,先生又在紙上寫道:“你要找的王保京寫的那一篇文章,我後面再查查看能不能找到,你留下你的聯繫方式我會聯繫你的。”一個87歲的老人,給我寫下這麼負責的紙條,我怎麼承受得起?我趕忙回寫對答:“我已經滿足了。”

  這時候,劉衛和我們談起了先生創辦“秦腔戲劇資料收藏館”的情況,談到了戲劇中的文物保存,三原的歷史文物,唐高祖獻陵、唐太宗昭陵、陝西秦腔博物館等,話題越談越廣泛,意趣越來越投機,都有相識恨晚的感覺,不覺已是下午三點,我也考慮先生身體確實需要休息,便起身告辭,劉衛硬是留我們品嘗了一頓老黃家的三原小吃。

  這天晚上,我睡得很晚,細細翻看着劉老先生送我的一本《大秦腔》,其中刊載着先生追憶晚清、民國時期“晉公子”、“聶大帥”、“陸順子”、耿善民等幾位名藝人表演藝術的文章,我一邊看一邊思量,劉老先生真是不易。先生從教一生,單調而清貧,竟然能花費那麼大的氣力,收藏那麼多的寶貴資料,其所需財、物和時間、保管條件等自不用說,這般堅強的毅力和摯着的精神已經足夠我們感嘆一番: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陝西是秦腔的發源地和流傳地區,幾百年的戲劇文化積澱深厚。趙伯平省長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重視秦腔戲劇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作了很多的工作,可惜文革開始中斷,再也無人提及了。先生作為有良知的文化人士,默默地作着這一無人理會的工作,寂寞之中見精神。怎不令人感嘆而肅然起敬呢!

  在改革開放后,文藝舞台百花盛開,陝西在群眾呼籲振興秦腔的大潮中倉促成立“秦腔博物館”,規模不小,藏品不多,特別是對建國后陝西戲劇發展的許多事件連資料也無法找到。而劉老先生的藏品規模雖小,卻對各個時期的戲劇資料,包括劇本、海報、新聞、報紙介紹、刊物上的評論、劇照、演員技藝介紹、演出團體發展等等諸多方面都有涉及。先生保存本土文化根基的意識遠比現在文化部門一些領導要有遠見得多,怎不令人感嘆其功垂後世呢?

  現在,劉老先生年事已高,那些繁雜的事務由其兒子劉衛接替。當劉衛談到下一步發展的時候說,儘管自己家庭收入有限,藏品館已經註冊,也決心將老父親一生用心血換來的事業繼承下去。但是,真正要使這些藏品發揮社會效益,把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來,還是舉步維艱,他也正在四處尋求支持,進一步擴大規模,把能夠展示的東西都展示出來。能夠整理的東西都整理出來。這明明就是文化界的愚公移山精神,父子前赴後繼,為了秦腔戲劇的傳承與振興,怎不令人感嘆其矢志不渝、鍥而不捨的追求呢?

  人要有點精神,劉恩沄先生在戲劇收藏和研究方面,使他和傳統的秦腔藝術密切相連,藝術生命之樹常青,劉老先生樂者長壽。

  2010.12.21.

您正在瀏覽: 感嘆劉恩泇
網友評論
感嘆劉恩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