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叔爺爺

叔爺爺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得得9

  叔爺爺已經走了,而今憶起叔爺爺多少有點遺憾。——文:昨天。

  我清楚地記得,在叔爺爺呼吸最後一口氧氣,帶着無以名狀的悲傷以及不同尋常的新中國帶給他紅色政治打壓平庸而過抹殺了他寒窗十年苦讀,像所有人一樣悄無聲息的咽下最後一口氣。唯一不同的是叔爺爺久久閉不了他的雙眼,他經受了紅色政治非難的摧殘,遭受了所謂貧農根子賣弄虛假的積起而故意折磨叔爺爺。其實叔爺爺也是貧農根子,只不過他寒窗苦讀後出任地方保長而已,卻成為紅色政權羅列國民黨殘渣餘孽狠狠批鬥的對象。叔爺爺您為何要當這個保長?然而許多事情是難已預料的,早知有今天這個結果,無論如何叔爺爺也不去當國民黨的官。所以叔爺爺從了國民黨的政,上了國民黨的船,吃了共產黨的虧,害得他一生不但平庸而過而且在土改那個年代受盡了種種的政治的折磨及摧殘。至今我都不敢去想叔爺爺的罪過,那確實是冤,叔爺爺的確冤……

  叔爺爺姊妹三人,爺爺是老大,中間是姑奶奶,叔爺爺最小。在爺爺八歲時,曾祖父就離開了人世。聽爺爺說:曾祖父走時,叔爺爺出生還沒幾個月。家裡的頂樑柱突如其來的坍塌離開了一家老少,而曾祖母無奈的帶着一家老少艱難度日,八歲的爺爺成了家裡頂樑柱,和老農一樣學會着種莊稼。從那時起,曾祖母就下定決心不得讓叔爺爺學爺爺的樣去種莊稼,而得讓叔爺爺念書,學則優則仕、光宗耀祖。在那個年代,曾祖母能有這樣的睿智也不虧是女中精英,而叔爺爺也不辱使命,完成了古文化的繼承。因為家裡實在太貧寒不能再鑽研在學業上,所以只得回到家裡為減輕曾祖母和爺爺的負擔。而叔爺爺畢竟是念過十多年書的文化人,在方圓百里稱得上是有知識的高材生,無形之中受到所有人的稱寵,所以也就名至所歸成了本地最年輕的保長。

  叔爺爺千不該萬不該當這個保長,就是這個保長的頭銜壓得叔爺爺一世英名化為腐朽,一如孫大聖被如來痛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而孫大聖五百年後衝出如來的禁錮,保唐僧西天取經終成正果。而叔爺爺一如既往的背負着保長的頭銜悲怨的離開人世,終沒有出頭之日。他能瞑目嗎?他能閉上他的雙眼嗎?他能沒有冤屈嗎……?要不是這個保長的頭銜,叔爺爺能落得如此的地步!憑心而論、憑叔爺爺的聰慧、憑叔爺爺的睿智、憑叔爺爺的材學、憑叔爺爺的心胸寬闊、憑叔爺爺的修養、憑叔爺爺的儒家涵養底蘊,叔爺爺能落得如此的地步嗎?然而叔爺爺就是落得如此遭人非議而空有平生所學碌碌無為如常人一般終老!可想而知,在叔爺爺的心理是飽含多少的那個年代恥辱。做為國民黨最低級的官員,也就是現在的村長,卻擔負起新政權的成立國民黨倒台的替罪羔羊。羅列了一大堆罪狀戴在叔爺爺的頭上,成為新政權渲染國民黨腐敗沒落的象徵。

  叔爺爺本不會被划押成國民黨的牛鬼蛇神殘渣餘孽,在國民黨倒台那一剎那,叔爺爺也預知自己的命運將息改變,所以也隨國民黨政治犯之流遠逃他鄉,隱匿在偏僻的小鎮。然而許多事情是不能隨他的預想去扭轉誤入歧途的政治風波,在這遠不通秦塞人煙的小鎮也傳來他的兄長被抓,這如何了得。他深知咿呀學語時喪父,兄長擔負起長兄為父的責任,不但供他吃喝,還依然和唯一的母親供他念私塾,在那窮澀潦倒的年代,這需要一種何等的勇氣。而由於新政權的成立因自己帶給兄長的災難,叔爺爺又怎能偏安一隅?毅然決定回來擔當起殘渣餘孽國民黨保長替罪羔羊的犧牲品。

  叔爺爺回來后,爺爺自然被釋放,而關起來的就是叔爺爺。以後的日子不是關禁閉那麼簡單,或許也不是坐牢那樣的清閑。時不時被那些興風作浪的人揪出來無緣故的批鬥,戴高帽、遊街、羅列一些名不符實的頭銜以非人折磨摧殘着叔爺爺。在那殘酷的政治批鬥打壓折磨下,叔爺爺偉岸的身板也承受不起不起如此強硬的政治壓力。叔爺爺委實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底下層的官員,連九品芝麻官都不算,又如何能擔當起如此渲染政治故意殘酷的拷打?使得他那硬朗的脊梁骨活生生的被殘酷拷打得像耄耋之年的老人一樣傴僂。後來,在我們看到叔爺爺傴僂着脊背,而誤解為叔爺爺是駝背。哪知叔爺爺的駝背是硬生生的被打駝的!

  在那強大的政治壓力下,真難想象叔爺爺是怎樣挺過來的。在那個年代,有多少的人挨不過肉體和無中生有的侮辱及思想頹喪精神癱瘓,自尋死亡解脫一切的侮辱及殘酷批鬥。而叔爺爺並未那樣,他的思想是理智明亮的,他的心胸是開闊的,他的精神是寄託信仰要活的本能。所以,叔爺爺忍辱一切政治羅列無中虛有頭銜桂冠,堅強的挺過紅色政治風暴。最後叔爺爺被判了監禁,被送往某某農場進行勞動改造。此時的叔爺爺才得到解脫,雖然是服刑,沒有人身自由;但是沒有肉體痛苦,精神的批鬥,面對戴高帽遊街的侮辱。每天只安於老實的勞作,誠實的回報,啥事沒有了。

  在叔爺爺刑滿釋放時,監獄里的領導誠心挽留叔爺爺在監獄里當管教人員。而叔爺爺是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哪敢留在監獄里當管教人員,還是回家當農民實在,免得事後又有像今天一樣的結果。叔爺爺帶着無限委冤,承受着超能摧殘打壓謾罵和痛苦回到了幾乎坍塌的家。叔爺爺放下自己受辱的委冤毅然堅強的撐起這個家,讓叔奶奶、叔叔有了依靠,有了家的頂樑柱,有了家的滋味,有了家的安全。

  叔爺爺年少時並未做過農事,他是一介書生,他哪懂得種莊稼。而叔爺爺後來確實成會隊里的種莊稼的好手。可能是叔爺爺具有高大的個子,有着強大的體魄,坦然面對的心態,符實的心胸,寬廣的容量,積累知識的底蘊,清晰明智的思維,鍛造叔爺爺平凡中顯超脫,痛苦中求安穩,不幸中顯高雅,這就是叔爺爺。他放下高姿態,虛心的向老農學習,因實際情況結合具體事情進行剖析,因地制宜,叔爺爺能不成會種莊稼的好手嗎?

  在我慢慢的長大,略略懂得大人的一點事,而叔爺爺已是古稀之年。此時的叔爺爺十分的樂觀,並無半點悲觀,好像忘記了他年輕時被政治摧殘的痛苦。其實叔爺爺是不會忘記,像烙印一樣深深烙在他的心坎上。怎又能忘記!而叔爺爺如此放得下,是他知道那只是歷史,不能揪着自己的歷史不放,只能翻過去,要不然就只能活在過去的回憶里。回憶着那個年代,悲慘的命運淪回政治犯再現,殘酷的批鬥再一次的侵襲那塵封已久的顫抖着萎縮的心。所以,叔爺爺有着豁達心胸,捨得放下那一段歷史,享受現有的生活。

  打我記事起,我常常看到叔爺爺不管是坐而是走路或者干一些農活時,總是大聲的吟唱着唐詩宋詞元曲。像我們年輕一輩唱流行歌曲一樣,邊唱邊晃着腦袋。如果是站立或坐着,邊吟唱邊用手捋着他那下巴雪白的山羊鬍須,這是叔爺爺習慣性的動作。再看叔爺爺赤銅色的面孔,高高的顴骨,顯得特有個性,光光的禿頭跟老禪師一樣。咋一眼看去,活脫脫就是名畫家的松鶴長壽圖的老壽星。而此時的叔爺爺是安於現狀、符實的生活,不再為自己“學則優則仕”寒窗苦讀後的前程被紅色政權授以各種加冕的頭銜桂冠而黯然傷悲或恥辱,或許那只是叔爺爺走麥城的記憶。而事實叔爺爺就是當了國民黨的保長,在面對許多他能勝任的事,而被當權者另眼相看,被階級成分所抹殺,帶有政治的歧視把叔爺爺一摸到底。其實在那個年代,叔爺爺是大有可用之處的。新中國剛剛成立,在當時的舊社會,有文化的人並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文盲,像叔爺爺這樣知識淵博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而叔爺爺並沒有被領導看上,相反就是他的文化害了他,要不是叔爺爺當了那不該當的保長,我想叔爺爺會在新中國有所建樹的。

  叔爺爺從幾歲就開始念私塾,讀的全是古典文學。當然最先啟蒙教育就是《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再後來就是聖人之學,孔孟之道:《六經六藝》、《四書五經》、《四庫全書》、《二十四史》等等,還有很多我也不知道,也叫不上名來。就這樣叔爺爺在念到十八九歲時,也考上了國立中學,但家裡供不起他上中學,叔爺爺只得放棄。叔爺爺完成了那個年代最原始的古文化繼承。在我看來叔爺爺是一個典型的儒家學派的繼承,但對佛道的理念是頗有了解的。雖然叔爺爺遭新中國的歧視,沒有把他畢生所學發揮到建設新中國,盡他所能為新中國盡責。這其中的原因我已說了很多,先就不說了。但是,叔爺爺卻把他的學問應用在相鄰鄉親的面前:紅白喜事,周圍百十里大家都爭先請叔爺爺去操辦。如果叔爺爺不去,喜事就不會那麼喜慶,喪事就不會顯得那麼悲傷。像紅喜事:過生日的、結婚的、修新房子進火的,都少不了叔爺爺。叔爺爺去給他們寫對聯,都是現場揮毫,隨意點厾,信手拈來,而別人卻連連叫好;白喜事:叔爺爺除了寫對聯,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祭文,而這些在叔爺爺面前都是小菜一碟,他從來不用打底稿,隨隨便便一袋煙的功夫就能把它寫好,然後就跟和尚一起超度死者亡靈。當然在出葬那一天是少不了叔爺爺的,那就是讀祭文。讀祭文是有很多講究的,會讀祭文的人,會把全場的讀得稀里嘩啦的掉眼淚的。叔爺爺就是所於這種會讀祭文的人,往往會贏得全場唏噓,更贏得相鄰鄉親的尊敬。叔爺爺認為自己所學並沒有埋沒,為相鄰鄉親操辦紅白喜事,這也是要文化的,所以叔爺爺在相鄰鄉親的心裡是名人。才有他的尊敬,才有他對儒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底蘊,才有他心胸豁然開朗、坦然面對生活溝溝坎坎,榮榮辱辱、功功過過一笑而過。

  在我們的大家庭里,叔爺爺奠定了良好的書香門第之家。在父輩的眼裡,叔爺爺就是尊長。凡是叔爺爺說的話,大家都得聽,因為叔爺爺不得亂說,凡是他說的都是對大家有好處的。父輩們大家都和和氣氣,很難得有爭吵,即使有爭吵、有矛盾,就要到叔爺爺那裡去。叔爺爺會跟他們講仁義禮智信,講兄弟悌愛、為兄之道、為弟之道,大家會冰釋前嫌,歡歡喜喜握手言和,又是一團和氣。父輩們會自覺的相互幫襯,誰家有難,誰家有事,都會盡能力所為,能幫多少是多少。平時,誰家有好吃的,父輩們自然會把兄弟們全招來,齊聚一堂、高高興興喝酒話家常。這些在周圍十村八戶大家都說我們這一大家子和氣,引得他們眼紅,而他們卻做不到。如今,叔爺爺大家庭的理念不但傳承給父輩,也傳承到我們這一代。在無形中我們也受到叔爺爺的影響,我們大家都知道家和萬事興。人不過就是短短几十年,大家有緣來到這個世界一起做兄弟,又何必爭得臉紅脖子粗,像冤家一樣。何不換一種為人處世,換一種思維大家相互之間理解開開心心做兄弟。不要為了芝麻綠豆的小事,就鬧得老死不相往來,那樣實在太可悲了,不配做兄弟。所以至今我們這一大家還是和和氣氣,不會因為一點點事就鬧得不相安寧。因為,我們有着叔爺爺傳承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優良的傳統;所以,我們這一大家子至今而和和睦睦。

  在叔爺爺出葬的那一天早上,我站在靈柩前的窗檯旁,悲痛的看着送葬的人們。聽着烏咽的嗩吶聲,就像在訴說叔爺爺一生不幸的哭泣;和尚們阿彌陀佛超度叔爺爺的亡靈,引領着叔爺爺的靈魂歸宿之地——西方極樂世界,不知叔爺爺是否準備上路;那些鑼鼓咚、咚、咚、打擊的聲音,是不是在急急地招呼着叔爺爺上路;來送葬的人們除了那噼里啪啦青煙濃濃的鞭炮嚎哭,就是走到叔爺爺的靈柩前深深鞠幾個躬,說一些緬懷叔爺爺悼念惋惜悲傷的言語。父輩們和叔爺爺唯一的孩子都披麻戴孝,當然也包括我們孫字輩都全副武裝,頭戴着白雪一樣的戴孝的布《我們這裡叫托頭布》。姑姑們和嬸娘們悲痛的哭訴着叔爺爺《這也是我們這裡的習俗,凡是女人都得哭,可能是一種鄉俗追溯着死者最後一刻的痛哭,從此死者就要在親人面前消失》。靈柩前面,兩旁的立柱上貼着叔爺爺的追隨者嘔心瀝血的大作,可能也繼承了叔爺爺的一點古文化的傳承。上聯是:年逾八旬,喬松品格,鶴田傳;下聯是:身歷兩朝,學人本色,晉陽存;橫批是:當大事。經過立柱,就是一排過道,過道里擺滿了各種樣式的花圈,都是親戚朋友、相鄰鄉親們趕來沉痛的悼念叔爺爺獻上悲痛的花圈。過道里還有一個大門,同樣貼着一副對聯。上聯是:鶴田滿地苗株傾淚雨;下聯是:貫沖一門老少哭春風,沒有橫批。叔爺爺過世時正好是二月份,所以他的追隨者就形象的借季節和地名來悼念緬懷着叔爺爺。經過過道里的大門就是靈柩,而此時的叔爺爺沉沉的躺在靈柩里的棺槨里。我想現在的叔爺爺已是無聲無息了,肯定感覺不到,要是能感覺得到,叔爺爺肯定會興慰。他經常是給別人操辦喪事的,而今、別人也跟他一樣在為他操辦,超度他的亡靈,他能不高興嗎?

  而此刻的我總不相信這是真的,難道我的叔爺爺真的離我們而去、撒手人寰了嗎?一個慈祥的老者,我們的長輩,就在轉瞬間匆匆地離我們這些晚輩而去,來不及囑咐着我們,告誡着我們。叔爺爺,您是走了,而我們這些晚輩的心:是親者痛,仇者快。說什麼我也不相信我的叔爺爺就這樣走了;而耳聽着嗩吶的悲鳴、和尚的滼聲幽幽、青燈縈繞、鑼鼓喧天、鞭炮鳴叫、悼念的人影憧憧。這難道不是真的嗎?身底自腳底油然升起一股無限悲哀,眼淚汩汩的流出,模糊了我的視線,看不清來送葬的人們。叔爺爺,您真的走了!請您安詳的走!不要放不下我們這些晚輩,我們會長大的!也不要抱怨着自己懷才不遇,疾憤生不逢時,死不瞑目了;您看,您的追隨者給您的蓋棺論定,您就該滿足了。八十歲的老人,您的品格、您的回人就像不老松一樣,在我們周圍十村八鄉廣為人以口相傳;您身歷新舊兩個社會、也就是舊政權和新政權,其中您受過多少的委屈和無辜的摧殘及無端的凌辱,而您不失大儒學者的風範、高風亮節,這些在我們的家族裡引以為榮。叔爺爺,一路走好吧!叔爺爺,不要牽挂!叔爺爺,天下無不散筵席!叔爺爺,請安息的走吧!

  好多年過去了,叔爺爺也走了好多年了。每當我記起叔爺爺,難免不會有些遺憾。我常想,在叔爺爺病倒時,我離叔爺爺並不是很遙遠,而是很近,可我沒來得及去看望我的叔爺爺。極到叔爺爺的噩耗傳來,我在悲傷中前去,看到叔爺爺入殮,也算見到叔爺爺最後一面。而此時的叔爺爺卻瞪大一雙眼睛不肯閉上。是的,叔爺爺您是閉不上眼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但是,您還是得閉上您的眼睛安心的上路吧,一切都過去了,孫孩願您在極樂世界里安息。安息吧……

您正在瀏覽: 叔爺爺
網友評論
叔爺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