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甪直:江南橋都的風雨春秋

甪直:江南橋都的風雨春秋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甪直:江南橋都的風雨春秋 標籤:風雨哈佛路

  看水鄉,逛古鎮,不可不去甪直。

  這是當地人,也是外地人對其的一種讚譽。作為江南十大古鎮之一,甪直也算是名符其實的江南古鎮了,橋多,水多,也有廊橋,古色古香的古宅,幾乎是江南風韻的一道縮影。

  甪直原名為甫里,因鎮西有“甫里塘”而得名。據傳當時有個獨角的靈獸“甪端”巡視神州大地甪直,因此甪直歷來無戰爭硝煙,無洪荒病災,百姓生活一直是豐衣足食。因此,甪直與這神獸也算是有一段淵源。這也就是為何走進甪直,會看見一座頭長獨角神獸的石雕,威嚴而又壯觀的立在那裡。自然,對其石雕的歷史,我不甚清楚,但不論是建於遠古還是近代,甪直的傳說與存在一直守護着這座千年不倒的古鎮。

  具有2300年的文化歷史,甪直的古老文化一直被外人所敬仰,在甪直,她的“四古”文化(古迹,古橋,古街,古宅)以及近1300年的古銀杏樹更是令人讚歎。同其他古鎮一樣,甪直也是人才地靈的地方,同時古物遺址也是令後人探索。在1974年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至宋代各個時代的物器1200餘件,並發現湖底也有古井遺址甚多,懷疑是春秋戰國的“搖城”。又據傳是古吳王闔閭的離宮,又是吳王夫差在鎮西甫里塘北岸建築的梧桐園。雖說此地並無說法,也無考證,但歷代人才輩出,人文薈萃,給甪直2300年的歷史文化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功勞。暫不說甪直的文化精髓,其之博深是無可估量,也不是我這個俗人所能詮釋的,只能說是肆意的抒發,勿需糾結。

  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探古學家,自然我也不必這般生硬的描繪。因為作為一個遊客,作為一個猶愛江南的遊客,初至甪直,其歷史背景與文化不會是第一時間反應在大腦中。取而代之的是眼前的景象。走進甪直,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或許真是這裡歷來無硝煙戰火,無洪荒病災,讓外在的複雜的世界的人走進這裡,似乎找到了一種心靈的歸屬感。小鎮環境清幽,名聲古迹星羅棋布,浮圖夕照,漁蓮燈阜,清靜淡雅的小鎮,無論是在什麼時候,都是一幅絕倫的詩畫。在甪直,會經常在不經意間聽見當地人細語談話間,提到的“甫里八景”。未至甪直,不知其史,我真以為甪直還有其八景,後來一番尋問,方才明白,“甫里八景”早已是歷史變遷中的遺憾,成為了歲月磨蝕中的犧牲品。儘管這些是遺憾,但走遍甪直,依舊可以尋蹤到當年恢宏的風采。

  或許不能完全找到“甫里八景”的蹤跡,但隱隱煙雨中,仍是可以覓到古老樓宇中的幽深氣息,古橋青石路上的蒼老蹤跡。坐在閣樓中品茗,眼下依舊是一湖清水,彎彎曲曲水流人家,一座座古老的橋搭建其上,“三步二橋”的著說也便由此而生。在甪直,從宋,元,明,清時代的古橋依舊猶存,大大小小的石橋有70多座。多孔的大石橋,小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平頂橋,裝飾性強的雙橋,左右相鄰的姊妹橋等,猶如是一座古橋的博物館,印證文化且傳承文化的文化博物館。而橋多的密度,遠遠超過了水城威尼斯,我甚至覺得把甪直安置在威尼斯,威尼斯則就失去了聞名的顏色,從此甪直佔了世界。或許是說的太狂妄,但甪直的橋都,真的是不負其名。

  或許天生就是愛幻想,儘管是身在甪直,走在古橋,還是忍不住是幾度想象。一座橋,一對人,一棵桃花斜河,煙雨蒙蒙,男吹笛,女撫琴,再吟詩,後作畫,不食人間煙火,但求天上無悔。

  步走古街老巷,心裡總是在惦記着清清小河上的古橋,看街坊臨河而築,街面或青石或花崗石,隱私處還有簇簇苔蘚,顯得街古而不老,人文而不俗。因此,站在臨河處,對橋更是多了些許的期許。同烏鎮,同里有所不同的是這橋的形態與故事。有人說,江南幾大古鎮,幾乎是形似貌同,去了其中一個鎮,便知了其他鎮的風貌。此話不假,但也有九分缺失,因為江南古鎮是形似神不似,貌同韻不同。固,甪直的橋,則是橋同魂不同,貌似神不似,架橋之數之多,讓其成為甪直無聲息中一道古迹。橋的築起勾勒起甪直在千載春秋中的風雨影蹤。甪直兒女一代一代的延傳,在古橋蹤跡上,一代一代的傳承古老文化。

  或許是氣候來的正是時候,又或許是時節來得巧,古橋上迎來了幾對身著素布青衣古裝男女,不知是百姓人家閑來增趣,還是職業藝術所需,這古鎮,這古橋,加上這“古人”,給夕陽黃昏下的甪直,帶來了一股神秘且朦朧感,彷如月色下,看見了穿越現代的宋人。

  2300年文化,79多座的古橋,從古到今,將甪直的風貌在千秋萬載的風雨中,一一盡顯。雖有歷史的變遷,雖有歲月的磨蝕,但在甪直依舊可以尋蹤到江南古鎮的韻味,“甫里八景”的蹤跡!

您正在瀏覽: 甪直:江南橋都的風雨春秋
網友評論
甪直:江南橋都的風雨春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