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兒時的電影

兒時的電影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在當下花樣迭出的文娛方式中,電影算是最平常不過的了,但在我們兒時,由於生活條件所限,看場電影竟如過年般高興。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故鄉,人們的文娛資源還很匱乏,只有廣播、收音機以及數量極少的電視,而且經常停電,電視基本上是擺設,於是電影就成了最能調動興緻的傳媒。記憶中,只有在村大隊部出面組織或家境殷實的人家有紅白喜事時,大夥才能一飽眼福。由於機會難得,每次放映都引得好多村子的人們趕來觀賞,那場面比看大戲還要火爆。

  當然,最歡欣雀躍的當屬我們這些毛孩子們。大隊部門口鑽天白楊上預報放電影的大喇叭一響,我們的心就飛了,滿腦子都是電影,午飯就是有肉都不覺得香,下午去村小學上課更是魂不守舍,散學鈴聲一響,便如脫韁野馬般奔回家,胡亂吞幾口飯或者抓個冷饃就往露天放映場里跑,早早搶佔有利位置。夜幕尚未降臨,放映場里已是人山人海了,潔白的影布與小販的叫賣聲、人們的歡笑聲融成一片,一場盛會即將開幕。

  鄉里的放映員很是敬業,匆匆吃過派飯,支好放映架,調試好設備,裝上膠片輪,伴着汽油發電機的轟鳴,一束強烈的白光射向影布,人們頓時安靜下來,電影正式開播了。一晚演兩部影片,第一部有時是孝老愛親、農林科普、安全生產、禁黃賭毒等宣教片。第二部是正規的電影,《地道戰》、《地雷戰》、《犬王》、《少林寺》、《新龍門客棧》等都深得我們的喜愛,電影《魯冰花》更是令滿場人為之流淚,聊齋系列的電影則看得人毛骨悚然。

  記得有個初秋,與小夥伴們到四五裡外的一個村子看完《古墓荒齋》,已是夜裡十點多了。返途中經過一片墳崗時,原本有說有笑的幾個人面面相覷,默不作聲,硬着頭皮往前走。白森森的月光下,墳上沒膝深的荒草泛着瘮人的光澤,悉悉索索的蟲鳴幽幽地傳來,透骨的寒意宛如大蛇般倏地纏遍全身,不由得想到了駭人的劇情,只覺得頭髮稍子發直,雙腿抖個不停,突然一陣凄厲的狂風襲來,大夥一聲驚叫,撒腿狂奔而去。

  儘管有這樣驚悚的經歷,但仍阻擋不住看電影的興緻,也使我們在走夜路中逐步練出了膽量。兒時的電影,實在承載着我們太多的歡笑、淚水與夢想,它不僅僅是鄉下孩子們難得的娛樂資源,更是融入血液的成長記憶。

  如今,數字化電影早已取代了膠片,鄉間電影晚會乃至放映員職業也都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大眾文娛方式異彩紛呈,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有時回到故鄉,看着在智能手機上輕鬆觀影的小青年,想到兒時看電影的情形,心中總洋溢着珍惜與幸福的暖流。(作者劉傑,筆名青裳孤客)

您正在瀏覽: 兒時的電影
網友評論
兒時的電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