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有問題"的班主任》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做"有問題"的班主任》有感
王會雲
"做"永遠是走向成功的捷徑
我做班主任工作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和身邊的很多同事比,我還是一個很"年輕"的班主任,這裡所說的"年輕"當然指的是擔任班主任的時間比較短。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堅持這麼久,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十中當班主任確實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客觀地評價自己這幾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可以說自己雖然不是最優秀的,但我確實是在努力而用心地做這項工作。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成為優秀班主任的捷徑,直到我讀了趙坡老師的《做"有問題"的班主任》,直到我在蘇大培訓時聽了於潔老師的報告,我才豁然明白,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做"永遠是一條捷徑!
一、做得再"巧"一些
教育所面對的個體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個性千差萬別,他們成長的環境也有着明顯的差異。因此面對同一類問題,哪怕就是上課遲到這樣的小事情,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說教批評,而是要去了解學生遲到背後的真正原因,然後再針對這些原因尋找到對症的良藥。有的時候我們甚至要採用迂迴戰術,就像於潔老師為了解決孩子的頭髮問題而先去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一樣。孔子的"因材施教"其實就是"巧"做教育的典範,"巧"就巧在能意識到受教育者的差異靈活處理他們在受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二、做得再"細"一些
做過班主任的老師們都知道這項工作是非常瑣碎的,涉及到學生成長、班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事情。每一個班主任都覺得整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即便如此,還是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特別是對班裡那些既不特別優秀也不特別難管,也就是中間層次的學生往往關注不夠。因為他們從不給我們惹麻煩,所以我們就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不需要管理。然而事實是他們才是真正需要給予關注的群體。理由是那些優秀的學生即使不過分關注,他們也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因為他們良好的習慣已經養成。而那些特別難管的學生,往往會出現付出過多而收穫甚微的結果。中間層的學生則不然,你幫他一把,他很可能就會進入優秀學生的行列,你忽略了他,他很可能就會滑進後面學生的隊伍。做得再"細"一些就是要我們班主任把關注的目光遍灑全班的每 一個角落,每一個個體。
三、做得再"實"一些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就是說教育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程。因此在有些方面,我們不要指望自己短期的付出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效。做好了這層心理準備,我們就會在教育上更務實一些。不對孩子們做不切實際的要求,不對孩子們做拔苗助長的規劃,按照每一個孩子的特點,給予其適度的指導或幫助,然後陪着他一點點成長!這就要求我們做老師的不再以"對你好"的名義做那些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
要想做到以上三點,思考必不可少。面對無奈尷尬的教育現狀,牢騷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思考良策,然後付諸行動!請記住,任何領域的成功,用心竭力去"做",都是一條最便捷的路!
拓展閱讀:"問題班主任"的幾個問題
人提"問題學生",有沒有"問題班主任" 去看看每天有多少師生對立的事件莊嚴的發生,就會知道答案,相對於學科教學的專業性,班主任的專業性更令人堪憂,如果說,學科教學還有一點師承的話,班主任教育是在"家長制"的文化背景下演繹着的。我們有些班主任處在嚴重情緒化的煩躁之中,距離班主任的專業化的方向是漸行漸遠。有的乾脆成了"問題班主任",這些"問題班主任"整日介叫苦連天,恨自己當初填錯了專業。那麼這些問題班主任還有哪些問題呢?
一、習慣於"一把尺子量學生"而不覺。
問題學生產生的外部原因有社會、家庭和學校,而最直接的是學校教育,目前,學校教育的目的過於急功近利,學業分數成了唯一的一把尺子,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遭遇了有着多元智能的孩子,造成實踐邊界的誤差。我們的老師累,累在"差生"身上,一個班,個個八、九十分,就是有幾個不及格;全班個個乖乖寶,就有幾個是"刺頭".於是"二八原理"產生了,80%的精力放在了20%的學生身上。成績不好的,當然要給他"補補",行為習慣差的,勢必也要約束之。但我們在"補"和"約束"的時候,是否要求過高了、過急了呢?還有在"補"不了和約束不了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他原來是個"偏才"呢?一把尺子去量全部,勢必分出高低上下;多把尺子去量,人人皆佛。
未來社會是需要各種人才的,人人去當學者了,誰去當工人?誰去當老闆?某教授有個董事長朋友,身價逾10億,一次到北京,非要請教授吃飯,教授說,你請我聽交響樂吧。兩人去了劇院,教授如痴如醉得欣賞着,董事長卻打起了呼嚕……我們所謂之"差生"何嘗不是未來的董事長,所謂的"優生"今後都要去做"教授"了;差別是,"教授"聽音樂會的入場券是"董事長"買的。當然,我們要培養"不打呼嚕的董事長".
二、不是發自肺腑的"愛"學生。
我們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有的老師體罰學生(當然是不對的),學生不會"告狀";有的老師哪怕"碰一碰"學生,也會遭遇"投訴".我們還注意到了,很多家長就體罰自己的孩子,孩子都以為理所當然(這也有問題);別人動自己一下,孩子一定會"還以顏色".為什麼?就是"體罰",也要看看有沒有以愛為基礎,你認真的教了孩子三年,話重些、有些小動作,學生都會接受。這就是愛的神奇,他甚至會模糊人們的是非界限。
"問題班主任"是不愛學生的,最起碼不是"真愛",放假了 不會去想孩子們,也不會主動打打電話;上班不願多接觸學生,上課磨磨蹭蹭的進教室,下課"飛"也似的逃離"傷心場".教育學生從來不講科學,甚至"粗口".清華大學范慶樺教授說:你可以不喜歡學生,那是你個人感情的事;但你必須愛他們,這是職業要求。從這個角度,我們不愛學生,就是沒有遵守職業道德。
三、將個體心理和思想品格等同起來。
我們有一句很可怕的"口頭禪"--"你有病那!"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容易形成心理暗示。最令人擔憂的是我們會有意無意的對於"問題學生"進行定性評價,"垃圾"、"沒救了"、"差生"包括我這裡為行文不得不應用的"問題學生",都含有"定性"的成分,做班主任的總喜歡去改變學生成長中的一些風景,表面上看,是"代溝",從深層次看,是一種"價值溝".如何看待"問題學生"的問題,這是"教育干預"的邏輯起點,"貼標籤"式的工作只會造成學生的"破罐子破摔"和班主任的心累與無可奈何。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環境能夠促使兒童形成或消除兒童某種行為;兒童的行為是可預測的、可控的。"這句話至少說明兩個問題,孩子的問題是暫時的;孩子的問題是可以轉化的。關鍵是實現有效矯治:一方面要"小步走",另一方面要將學習任務與適合的獎勵聯繫起來,形成"刺激-強化-反應",並能予以持續的教育干預。
四、學科教學流於一般化。
著名特級教師夏青峰曾經問過筆者一個問題,同樣是一個班級的科任老師,比如一個是語文老師,一個是數學老師,一個月下來為什麼學生喜歡"此"卻看輕"彼"了。我總想從工作方法的優劣入手,結果夏老師說:關鍵是學生看出兩位老師的學科教學的差異了。試想一下,一位老師長期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教學方法"灌輸"、又不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教學語言乾癟,甚至連激情也沒有。這樣的班主任威信從何而來?很多班主任熱衷於看"兵法",聽"愛心"講座,誠然,這有必要,但這是"花招",成熟的班主任更多的要練"內功",從課堂學科教學開始。
五、拒絕專業化,在經驗中沾沾自喜。
我們有一些班主任,他們也很有一套,但這一套在"私下裡"進行,上不了檯面,面上看,有一定效果,好比"土方",能治病,但"副作用"不小,比如"教官式的以罰代教"、"潑婦式的心罰"、"奶奶式的愛而不教"、"阿姨式的虛假讚揚"、"某黨式的秋後算賬".班主任工作需要經驗,但不能惟經驗,經驗畢竟是過去的真理,可以說,孩子的"問題"是千差萬別,"私下裡"的操作永遠走不進孩子們的心靈。網絡上有人說班主任有三重境界:恨鐵不成鋼、悲天憫人、上善若水。我看,還有不入境界的班主任,那就是:暗箱操作的昏招。
當下,"問題學生"是個世界性的共同課題,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平和的對待一切"學生的問題"和"問題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給我留下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一個教師的教育生涯往往因"問題學生"而精彩。或許,今天我在這裡這樣評價我們的一線的辛勤的班主任,有點殘酷。但為了孩子,你必須接受我的殘酷,這是專業所系,也是未來所系,我別無選擇。
相關範文
- ·讀《做一名專業的班主任》有感
- ·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讀書心得
- ·《做一個勵志型的班主任》讀後感
- ·《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
- ·《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讀後感
- ·《做幸福的班主任》讀後感
- ·《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
- ·《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
- ·《做一個創新型班主任》讀後感
- ·寫班主任的文章:似親似故的班主任
- ·所有問題的答案
- ·有問題不等於另類
- ·我有問題
- ·讀《學會感恩,擔當責任》有感
- ·《致青年班主任》 讀後感
-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後感一
- ·學習魏書生《如何當好班主任》心得體會
- ·《小學班主任》讀後感
- ·做一名聰明的班主任讀後感
- ·我的班主任工作思想體會
-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
- ·班主任的班級軍訓感想
- ·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讀後感
- ·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
- ·蛻變——我的班主任成長之路
- ·五年的班主任工作心得
- ·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讀後感
- ·高三班主任工作交流發言稿:我和我的班
- ·六年級家長會上的班主任發言稿
- ·我的班主任演講稿
-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