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小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小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篇一:小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方法。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為重要部分。

  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咬字清楚是為了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作為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只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上阿文的小毯子的時候,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經發現有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挂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其實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故事中的提問,對於小班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以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沒考慮到小班的水平,在上阿文的小毯子時,提了一個教不醫回答的問題,我說:阿文在午睡的時候悄悄的對小毯子說了什麼?對於提出的問題發現幼兒沒有一個答的出來,因為問的句子什麼意思其實幼兒都還沒聽明白,以至於幼兒都不知道。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我們說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智力較高的幼兒師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繫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教師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盡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篇二:小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小班綜合活動《大家來刷牙》

  教學反思幼兒園的小朋友特別喜歡和老師玩拋接球的遊戲,在反覆的一拋一接中發出愉快的笑聲,體驗着遊戲的樂趣;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也常常接到來自幼兒的各種各樣的“球”。

  一、仔細觀察找對“球”

  小班時期是培養幼兒各種良好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的基礎階段,在與幼兒的交流及日常的觀察中,我們發現小班幼兒特別愛吃甜食,但又不願意聽從成人的勸告學着保護自己的牙齒,很多家長也反映孩子在家中沒有自覺刷牙的意識與習慣:常常是家長左哄右勸或是威脅引誘,有時乾脆是家長幫着刷;而幼兒則覺得刷牙不好玩,刷牙有點疼,刷牙會刷掉食物的甜味……因此,我適時抓住這個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問題也更是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綜合活動《大家來刷牙》即產生了。

  二、靈活機智接准“球”

  要想穩穩接住這個“球”,就要找准方向,站對位置,還要善於觀察其變化的特點。因此在預設時我將此次活動的重點放在:

  1、在遊戲中初步了解牙齒的用處,知道保護牙齒的方法;

  2、樂意學習刷牙的方法,逐步養成刷牙的習慣;

  3、喜歡在集體中表達和聽同伴表達,有初步的樂意幫助他人的情感。

  在活動過程中,我與幼兒共同走進了有趣的表演與欣賞中,利用“大嘴怪”這一幼兒不太熟悉而又喜歡的卡通動物形象作為主要角色,沿着“大嘴怪”的自我介紹——好吃的“大嘴怪”(喜歡吃甜食)——喂“大嘴怪”吃甜食(觀察了解“大嘴怪”怎樣咀嚼食物)——“大嘴怪”的煩惱(共同分析其牙疼的原因)——為“大嘴怪”想辦法(怎樣才能防止牙疼)——教“大嘴怪”刷牙(交流討論刷牙的方法)這一脈絡,以完整的故事情節逐漸展開、層層深入下去。小班幼兒最感興趣的就是可愛有趣的動物、卡通造型,當他們看着奇怪的“大嘴怪”誇張地展示自己的大嘴巴,聽着“大嘴怪”的講述時,忘記了它只是一個手工作品,忘記了其實是老師在進行旁白,聚精會神地注視着、傾聽着,有的情不自禁地站起來,有的與同伴說“好玩呢!”后又急急轉過來,怕漏掉它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在“大嘴怪”因牙疼而難過時,他們也感同身受地皺起了眉頭,咧起了嘴,還有一個孩子情不自禁跑到“大嘴怪”身邊安慰它:“不哭哦!”孩子們積極地提出自己的好方法“讓醫生給你掛水吧,我們幼兒園就有醫生”、“要吃藥的,廣告上就有治牙疼的葯”、“甜的東西不能吃那麼多”、“你要天天刷牙,晚上也要刷!”……生活當中早就有的零碎的護牙經驗在此刻成為他們教給別人(大嘴怪)的方法,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開始影響着孩子自己的護牙行為。

  三、琢磨思索再拋“球”

  幼兒的行為常常帶有不可預測性和遊戲性,會在我們接住“球”的同時用自己的言行期望我們再次“拋球”。

  在“給‘大嘴怪’喂甜食”的環節中,受這一形象的吸引幼兒的表現相當積極甚或是激動,因此現場有點混亂:有的擠在食物欄前左挑右揀就是不直接選一樣去喂;有的圍在“大嘴怪”周圍左看右看,看完了它吃自己送的食物又站着不走看它怎麼吃別人喂的食物,後面的小朋友則着急地推擠,要走到前面來……於是,我繼續以“大嘴怪”的口氣詢問面前的小朋友“你好,你給我喂的什麼呀?”“真好呀,你給我喂什麼好東西呀?”有了這樣一個老師拋出的新“球”,孩子們在挑選時開始有目的地尋找;在餵食時開始學着邊喂邊說“我給你喂餅乾”“我給你喂水果糖”……

  刷牙對天性好玩的小班幼兒來說並不是件好玩的事,但當他們成為自己崇拜的“教師”角色去“教大嘴怪”、“教老師”、“教小動物”時,他們的自我意識得到了認同,自己剛學的刷牙本領更得到了嘗試與展現,這次拋出的“球”又回到了孩子們的手上。

  “接球”與“拋球”的遊戲中,我們的孩子喜歡的的不是反覆的說教和技能的傳授,喜歡的更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家”,他們雖小更有自己的個性與思想,他們期望自己在這個遊戲中做自由的小主人,更希望老師是自己的玩伴,與自己一起觀察、一起體驗;而作為教師,也應該知道自己在這個遊戲中的角色,不僅僅是觀察者、參與者,更是支持者與合作者,關注來自孩子的信息與需求,了解孩子的興趣與愛好,學會取捨,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用孩子的心去感受拋接“球”的樂趣。

  篇三:小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我的朋友在這裡”。短短的的五句歌詞,簡單明了,卻蘊含了數數,找朋友遊戲、一問一答等多種教育內容。

  活動開始,以孤單的小熊要找朋友來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孩子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了活動中,“我在這裡,我在這裡”那種迫切想與小熊交朋友的心情充滿了感動,可當我說小熊可能聽不明白,我們再加一些動作時,孩子們更是想出了十幾種方法與小熊打招呼,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在學唱歌曲階段,我發現幼兒在一二三四五六七這幾個字的發音上帶永康腔特嚴重,於是,我臨時對三四五這幾個字的發音進行了重點練習,效果甚好。經過教學,孩子們不但學會了演唱歌曲,還能用各種打招呼的動作按節奏跟朋友們一起跳舞,特別是最後一句歌詞,我讓孩子們互相擁抱,表示友好,孩子們更是體驗到了同伴給予的熱情和同伴一起學習的快樂。但上課時,我有一點疏忽,就是在進行最後一次邀請遊戲時,有三個小朋友沒請完,我就草草收場了,還說,沒請到的小朋友我們下次再玩。可課後,徐可欣小朋友哭得很傷心,說:“老師,小朋友為什麼不請我呀,嗚嗚……”我已關注到孩子還沒全部參與完遊戲,為什麼要草草結束這堂課呢?我連忙向可欣道歉,並自己打扮成小熊邀請她一起跳完整個舞蹈,雖然可心欣笑了,可我反思,關注每一個幼兒,用心呵護每一個孩子,是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做到的。

您正在瀏覽: 小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小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