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導遊詞
手機:M版 分類:導遊詞 編輯:小景
南門牌坊
南門在南岸中部,門前矗立着一座金碧輝煌的民族形式牌坊,即南門牌坊。牌坊匾額“大明湖”三個字,就是據於書佃碑刻手跡複製的。牌坊原系明代建築,為木結構五間七彩重昂單檐式,飛檐起脊,坊脊及檐角飾有吻獸,坊頂覆以黃色琉璃瓦,斗拱下額枋彩繪“旭日雲鶴”、“金龍戲珠”、“西番蓮”等圖案,線條流暢,色彩艷麗,牌坊正中匾額,書“大明湖”三個鎦金大字,蒼勁渾厚。12根斜柱,支撐着三階式山形坊頂,柱礎由石鼓夾抱。
遐園
這是大明湖公園的園中之園,被譽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的遐園。
遐園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是由山東提學使、湖南湘潭人羅正鈞倡議並主持建造的圖書館,因館址在原科舉考場貢院附近,所以羅正鈞取《詩經?小雅?白駒》中“毋金玉爾音,而又遐心”意,為圖書館起名“遐園”,希望能在這裡大興學風,培養人才。
遐園仿照浙江寧波天一閣的設計,當時有“南閣(天一閣)北園(遐園)”之譽,稱“歷下風物,以此為盛”。
現在的遐園,典廊環護,大門朝東,門外北側柳蔭之下,立一石碣,上有篆書“遐園”二字,為羅正鈞親題,原鑲嵌在大門門額之上。
長廊中部壁上,嵌有石刻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傳為岳飛手書,堪稱藝術佳品。
稼軒祠
出遐園西行,不遠處又可見一組古樸的建築,端莊肅穆,面積約1400平方米,這就是稼軒祠堂了。這裡原為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建的李鴻章生祠,民國初年改作他用,1961年改建為稼軒祠,用以紀念南宋愛國英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是南宋傑出的豪放派詞人。宋金爭戰時期,辛棄疾矢志恢復中原。
稼軒祠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三進院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大門之外,兩尊石獅雄踞左右,大門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為陳毅元帥題寫。門外有黑色照壁,門內立太湖石作為屏障。左右各有三間廂房,紅柱架廈。北側為三間過廳,廳內陳列當代名人葉聖陶、臧克家、吳伯簫、唐圭璋等人詠贊辛棄疾的詩詞、字畫。
穿過過廳為二進院落,兩側是抄手半壁游廊,與正廳相通。正廳門楣上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楹柱有聯為“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楹聯與匾額皆為郭沫若撰書。
廳內正中為辛棄疾塑像,是雕刻家張崑崙的作品。四壁懸挂名人字畫,玻璃櫥櫃中,陳列有關辛棄疾的各種版本的書籍。這裡曲橋漾波,方亭臨水,垂柳弄影,芙蕖送香,大有辛棄疾田園詞中江西帶湖的風韻。
歷下亭
湖心亭之東,是大明湖中最大的島,歷史久遠的歷下亭就巍立於小島之上。因歷下亭是名聞遐邇的海右古亭,所以人們也就習慣將整個小島及島上建築統稱為歷下亭。因其南臨歷山(千佛山)故名歷下亭,亦稱古歷亭。
歷下亭建造年代久遠,位置也幾經變遷。北魏至唐代,歷下亭在五龍潭處,稱客亭,是官府為接迎賓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稱歷下亭。與杜甫在長安結為忘年交的李邕曾在歷下亭設宴款待杜甫及濟南名士,李杜宴飲賦詩歷下亭,使這海右古亭從此聲名遠揚,而“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聯,千百年來更成了濟南的驕傲。
亭之北有大廳五間,硬山出廈,花雕扇扉,曰“名士軒”。是歷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名士軒”三字匾額為清末書法家朱慶元書,楹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一片大明”,為郭沫若題寫。軒內西壁嵌唐代北海太守、大書法家李邕和大詩人杜甫的線描石刻畫像及自秦漢至清末祖籍濟南的15位名士的石刻畫像。
濟南八景四景出自大明湖,其中歷下秋風便出自於此。
鐵公祠
鐵公祠在大明湖西北岸,為民族形式的庭院,呈長方形,佔地6386平方米。四周環以曲廊,南臨湖岸。院內有鐵公祠、佛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築,是大明湖公園的園中之園。
鐵公祠是為紀念鐵鉉而建的祠堂。鐵鉉(公元1366——1402年),鄧州(今河南鄧縣)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字為“鼎石”。當時燕王朱棣為與侄子爭奪帝王,以討伐主張削藩的大臣齊泰等人為借口,從北京發兵南下“靖難”。兵至濟南時,鐵鉉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師,抵抗燕軍南下,幾次挫敗燕軍,並焚毀他們的攻城器械。此後朱棣又再次興兵,繞過濟南,攻下南京,自立為明成祖。然後發兵復取濟南。鐵鉉兵敗被俘,朱棣親審鐵鉉,鐵鉉坐在地上,大罵朱棣叛逆。朱棣先後割下他的舌頭、耳朵、鼻子,然後投入油鍋,死時年僅37歲。他守土一方,竭盡職守,橫逆加身,剛烈如鐵,又令人敬佩。加之統治階級又提倡忠君報國,所以自明代中葉起,濟南人就開始塑像建祠紀念鐵鉉。
鐵公祠東大門為鎖殼式門樓,朱紅大門,迎門有太湖石,屹立於松蔭之中。大門以北,是半壁曲廊,廊壁上辟有花窗,框成幅幅小景。曲廊北即佛公祠和鐵公祠了。佛公祠居東,是為紀念山東巡撫佛倫而修建的。佛倫,姓舒穆祿氏,滿族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任山東巡撫,后官至內閣大學士。此處現名為“明湖齋”,為旅遊紀念品商店。鐵公祠居西,中間有石碑相隔。兩祠都是三間,坐北朝南,前檐出廈,歇山起脊,紅柱青瓦,顯得古樸而肅穆。鐵公祠西為“湖山一覽樓”,中間由游廊相連。樓高二層,各五間,登樓可觀賞碧波蕩漾的大明湖全景,遠眺城南染煙含黛的群山。現今,湖山一覽樓是大明湖公園的一處飯店,名“荷香村”。登樓宴飲,湖山一覽,更添幾分雅興。
出湖山一覽樓向南,又是一半壁長廊,這一帶多有文人題刻,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石刻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因為準確概括了古城濟南柳綠荷香,湖山掩映的獨特風貌,成為千古名句和濟南的驕傲。對聯由清嘉慶年間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撰,山東巡撫、大書法家鐵保書。
鐵公祠南面就是小滄浪。由水榭。湖濱迴廊。八角亭等參照蘇州滄浪亭建造的。其名之典取自於《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小滄浪以上懸“小滄浪亭”匾額的三間水榭為中心,四面出廈,四周飾以雕花扇。
月下亭
亭柱上有楹聯:“數點雨聲風約住,一簾花影月移來”,為清末大學者梁啟超撰
北極廟
北極廟舊稱北極閣、北極台,又稱真武廟,也叫北廟,是濟南市現存最大的道教廟宇,祀道教北方神o真武大帝。 北極廟佔地1078平方米,規模不大,卻是由正殿、後殿、廡殿、鐘樓、鼓樓、門廳組成的完整古建築群。青磚綠瓦,硬山頂,脊頂飾有吻獸。整個建築顯得高峻崔嵬,氣勢非凡。
登上36級青石台階,迎面是三間門廳,朱紅大門上箍以金黃門釘,富麗而森嚴。大門兩側有楹聯:“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極言北極廟峻拔的氣勢。
越過門廳,兩側是鐘樓鼓樓,均為四方亭式建築。門廳內院中是正殿,正殿中央神龕內,供奉真武大帝金身坐像,手持寶劍,威嚴端莊。四周為天兵天將等塑像,皆神采飛揚,栩栩如生。
殿內東西兩側壁上繪有真武大帝傳奇壁畫:從真武辭別父母到深山跟“真人”刻苦學道,直到修鍊成仙,最後玉皇大帝派仙人把他接到天宮,封為北方之神。故事情節曲折有趣,引人入勝。
正殿供案上,陳列着一長方形的龜蛇合一鑄銅像,據傳說為真武大帝手下龜蛇二將,鑄造於明代嘉靖年間。不知從何時起,民間傳說不孕的婦女用手摸了龜蛇合一的鑄像,就可生男育女,於是一些迷信的人常來一試。年深日久,鑄像向外的一側已被摸得閃閃發亮了。
後殿是他的父母殿,內有真武父母像。看上面有一塊匾“父母天長”為我國藝術大師劉海粟於他88歲時所寫。並落款:年方八八。意思是“父母在,兒女永遠不言老”。
南豐祠
南豐祠又名曾公祠,在大明湖東北岸,北臨匯波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齊州(今濟南)知州曾鞏而建。
曾鞏(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精通經史,學養深厚,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歷城知縣湯世培捐資在晏公台東建堂三間,立曾鞏牌位供奉,是為曾公祠。
曾鞏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濟南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修築堤堰、疏浚水道、開挖新渠、修建北水門,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北的水患問題。,懲治惡霸,抑制官僚豪強,減輕百姓的徭役負擔,改革教育,終使齊州出現了昇平景象。
祠堂南出廈,半壁花扇。抱柱楹聯“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是摹寫原曾公祠的門聯。祠堂中間是曾鞏木雕像,像高2米,重約1噸。峨冠博帶,手持書卷,神態安祥,儒雅瀟洒,是以曾鞏故鄉江西南豐的一棵千年樟木雕成的。還陳列着各種版本的曾鞏著作和評價文章,牆壁懸挂着讚頌曾鞏的名家字畫。
明昌鍾亭
南豐祠院內有明昌鍾亭,亭內懸有金代明昌年間鐵鑄古鐘一口,故稱明昌鍾,距今已900餘年。鍾高2.4米,口徑1.8米,重約8噸。鑄有八卦圖案,頂有龍形鐘紐。新建明昌鍾亭后,遂移明昌鍾至亭中。並由徐北文教授撰書楹聯“金鐘鳴處蛙聲靜,璧月升時客夢清”懸挂亭上。
篇三:大明湖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泉城濟南觀光遊覽,我是大家的導遊劉x,您在停留其間將由我來做為您的陪同,希望您能喜歡我的講解,我將盡我所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大明湖。大明湖作為一處風景名勝,之所以盛名遠播、歷久彌新,自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自然風景和人文內涵兼而有之,不僅風光秀麗,更有深厚悠久的文化積澱。因為自古以來濟南就是齊魯文體交匯之地,所以人文薈萃,文教昌盛,又因大明湖風物絕佳,更受到四方文士名流的鐘愛,吟詩作賦,在這裡留有大量的遺迹,歷代文人也都有詩文留在大明湖。古代的時候大明湖比現在大幾十倍,它的名字也幾經變更,宋朝時稱湖,北魏和唐朝時因這湖裡盛產蓮子而得名蓮子湖。“大明湖”的稱謂最早是在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
好了,前方這座古樸端莊的仿古建築就是大明湖的東門了,大明湖公園於1958 年正式建成,一共有三個門,東門於1985 年9 月落成,門上的題字是當代書法家會同題寫的,讓我們一起進去吧。大家一定看到了,迎門的就是環列的假山,這在中國園林藝術中有個名字叫“開門見山”,與這個成語的意思恰恰相反,中國園林講究迂迴曲折,藉助花木山石的掩映,增強園林的層次感和儲蓄美,陸遊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這種意境的生動寫照。古人說“曲徑通幽”,我們順着這條小路往前走,就會看到風光旖旎的大明湖象一幅巨大的畫卷一樣徐徐展現在我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