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人生解讀 > 生命中的“加法”與“減法”

生命中的“加法”與“減法”

手機:M版  分類:人生解讀  編輯:得得9

生命中的“加法”與“減法” 標籤:傾聽生命 雨中的樹

  生命中的“加法”與“減法”

  也許人與動物的區別還在於:人在一生的跋涉之中,會停下來想想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而不會一直盲幹到底,即使是一條道走到黑,在撞到南牆時也會悔悟。即使是到了黃河心不死,也知道天命不可違。不管是功成名就,還是落魄潦倒,到了一定的年紀,總會反觀自己的行程,有些獨到的人生體會。因而在各民族之中,智慧的化身往往是長者,雖垂垂老矣,卻最有智慧和見識。而另一個智慧的象徵,便是各文明中的經典,那裡藏匿着無窮無盡的智慧。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隨着年歲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對經典的理解也會不斷增厚,“延異”。我雖未老,亦未有智慧,然而在經歷慘烈的車禍之後,對經典的理解有些新的感悟。在三年的時光里,一邊療養康復,一邊重溫經典。雖未豁然開朗,卻也偶有所得。今錄一則,以資讀者審視自己的人生。

  古人便言:人教人,不如事教人。就絕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根器平常,故而對於聖賢,長輩和親友的告誡不以為然,直到遭遇殘酷的現實才會有所觸動和改變。猶若老子言,“下士聞道,大而笑之”,根本就沒有把“道”當成一回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也是將信將疑,觀望之。只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一聽就知曉其中的要害,並毫不猶豫地訴諸行動。這樣的情形,在教徒身上尤為明顯,愈信者,則愈虔誠,精進勇猛,獲益也最大。然而時下人們效法後現代者居多,動不動就將古聖先賢否定,拋棄,更遑論學習和踐行。

  因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亦反古而行,隨心所欲,肆意妄為。更不會“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整個人生便被形而下的東西塞滿,沉迷於感官享樂,陶醉於消費主義,陷入性解放的泥淖之中,唯利是圖,工具主義泛濫。於是就竭盡所能地做人生的“加法”:瘋狂地掙錢、不斷地買房、不停地換車、拚命地包養情人、使勁地巴結關係……更可怕的是,還樂此不疲,自以為聰明絕頂。卻不曾明白“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只有如此才能恆久。而“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違天道而行,豈能長久?我們皆以為人能勝天。以為憑一己之力能夠改變世界。卻不知所得的一切皆因福報而致。

  還有人暗自竊喜,以為自己所做惡事無人發現,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不懂得“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只知索取,不願回報,且手段令人髮指,如今地溝油、超標農藥、化學藥劑、抗生素、激素……不知危害多少百姓?這些牟利者,恐怕早就忘記老祖宗的告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餘殃”。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反可持續發展。要是這樣的悲劇續演不止,子孫後代該如何生存?豈不是自己親手斷了後人的退路?

  樂於做“加法”的人們,更不知自己早已迷失在慾望的大海之上。不知何去何從,人生除了身體性的享樂之外,還有什麼呢?除了燈紅酒綠,左擁右抱的奢華與快樂之外,可曾有形而上的憂思?此正是“少則得,多則惑”,今世之人因為想要的太多,而迷惑,不知人生之大道。進而敢於敗德違法,鋌而走險,以至於連人性亦可拋卻,狼性橫行。殊不知“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若“本”都沒有培育好,哪來枝繁葉茂?故“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而“抱一”和“務本”,就是簡約,正是“減法”。即是把細枝末葉都裁去,找到人生的正道。尋找人生之道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做減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知識的增長,需要不斷的積累;然而尋道,卻要不斷捨棄各種慾望和妄念,只有定了,才能生慧。“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欲無妄,才能回到自性,進而覺悟。“滌除”雜念和慾望,方可“玄覽”,便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您正在瀏覽: 生命中的“加法”與“減法”
網友評論
生命中的“加法”與“減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