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談對數學教材的理解與運用

談對數學教材的理解與運用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小景

談對數學教材的理解與運用 標籤:小學數學教師五項修鍊 小學數學

  本人擔任小學數學教師雖然有20多年,但主要是使用六年制教材教學,使用西師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的時間不到4年,並且都是接觸高段教材。因此,對“課標”和教科書的認識都非常有限,在把握“課標”和使用教科書上都十分膚淺,更談不上有什麼經驗可以交流。在此,僅就自己在教學中對義務教育教科書的理解與使用,向領導和老師們作彙報,說得不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

  首先,我把“課標”的要求理解為“四個轉變”:一是教師為主轉變成學生為主,學生成為學習和成長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內因”的作用;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學習和成長創造條件。二是以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為主,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關係,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站在學生角度進行,老師的教學實施要讓學生作課堂活動的主角,要把大量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很多時候,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需要引領着教師向前走。三是重教學結果轉變成重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立體化要求學生重視學習過程,在經歷知識構建與聯繫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以及積極的情感體驗,實現各項素質全面發展。四是培養理論型人才轉變成培養實踐型人才,也就是要把培養“書獃子”變成培養“實幹家”,讓學習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繫在一起,由“數學生活化”向“生活數學化”發展,充分發揮數學課程的社會效能。

  其次,談談新舊教材的比較和使用教材時的處理辦法。

  舊教材比較注重教學內容書本化、系統化,注重理論性與邏輯性;新教材則比較注重學習內容的自然、有趣和生活化,彈性大,教材在實際使用時有廣泛的開發空間。可以說舊教材注重對知識系統的完整把握,新教材則注重對學習過程的全面感受。相比之下,當然新教材更適用於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但作為不斷修改完善中的實驗教材,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值得商討的問題,我們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作妥善處理。

  我在教學中,常常將新舊教材結合起來考慮,採用新舊過渡性的方法來處理教學中的很多問題。

  一是適當調整“出場順序”。新教材上有些學習內容編排的“出場順序”不科學,教學時應作調整。如六(上)1單元“分數乘法”與3單元“分數除法”,從意義與方法來講,對比起來學習都會提高學習效率,但教材編排時把2單元“圓”插在中間,待學生學習3單元時早已把1單元的知識搞忘了,增加了學習難度。我是把乘除法調到一起教學的。再如六(下)1單元“百分數意義”中“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安排在“百分數同分數、小數互化”之前,顯然是不恰當的,教學時要作調整。

  二是適當變更教科書上編寫不太科學的一些內容,將舊教材上好的東西用在新教材上。比如六(上)2單元“圓面積公式”推導時,將圓切拼成平行四邊形,用“底乘高”的方法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與六(下)2單元“圓柱體積公式”推導時,將圓柱切拼成長方體(底面是圓拼成長方形)脫節。我教學“圓面積公式”推導時,就將“圓切拼成長方形”,使之與“圓柱切拼成長方體”聯繫在一起,便於教學。新教材不提倡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理論把握,但把握總比不知好,因此,我總是要強調每節課學習的知識點,把重要的內容板書出來,讓學生讀讀、寫寫、記記。上期,我還專門指導學生編寫了複習提綱。

  三是把作業設計作為備課的重點來考慮。作業不僅是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方式,也是學生消化知識、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以致全面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作業也是教學效果的重要反饋信息。

  新教材安排的練習,題目不多,綜合性和生活性較強,這給教師每課時安排作業帶來廣闊的設計空間,很多時候都需要教師設計一些適應不同例題要求和適合不同程度學生訓練的作業作補充。

  我習慣給學生布置三類作業:一類是課堂作業,主要是課堂活動題和教材上的練習題以及必須的與課堂例題同類的補充題,利用課堂時間完成,主要是課堂反饋;二類是課外作業,主要是教師圍繞課堂學習內容設計的鞏固性作業,要求學生利用校內課外時間(如午間、自習等)完成,主要是課外鞏固;三類是家庭作業,主要是教輔資料上的練習或者教師準備的其他複習題,要求在家庭完成,主要是複習提高。當然不是每天都有三類作業,但每天至少有其中的兩類作業。

  以上是自己對“課標”和“教材”的粗略理解以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對一些問題的不一定恰當的主觀處理。不當之處,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2011年3月7日

您正在瀏覽: 談對數學教材的理解與運用
網友評論
談對數學教材的理解與運用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