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生活隨筆 > 打工之路之希望

打工之路之希望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pp958

打工之路之希望 標籤:復興之路

  1996年,我背着簡單的行囊,就踏上了打工之行列。

  第一站去了溫州,在一家私人賓館當服務員,掃地,打掃衛生,登記客人,,那時工資只有四百元一個月,每天早晨六點工作,晚上十二點休息,大部分我晚上睡覺以打地鋪為主,看見是木板的都叫床,都是讓客人住滿的,當時打工正起風髦,特別是溫州,發達靠沿海一帶,是打工者最嚮往的地方,到處是人,所以外來務工人多,待遇一切都受到本地人的約束,做了一個月我就辭職了,確實是太累了,干不下去的。

  後來,我做過油漆工,工地水泥小工,所有這些苦活累活,都是大部分外來務工所經歷的,所謂的打工者:都是窮鄉僻壤農村的先行者,當時城市裡的人有工資,一天八小時,安逸的生活,是不會出來打工的,所以這幫打工者都是一些沒文化,連起碼保護意識的能力都沒有,出來闖蕩,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做一些苦工,累工,臟活就無法在這繁華的都市裡生存。

  隨着城市的不斷改造,城市的需求,外來務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這幫人不斷的運轉這些都市走向更繁華,邁上高科技領域,也起着推動作用,又有誰知道打工者歲月的艱辛,生活起居,可以跟原始人相提並論,這是我親眼目睹,親身體驗的,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來的農民工,他們都親身經歷過這種歲月,不信可以調一查一下,只有從大山走出來的農民,才熬得下這些,當時國家開放,也給農民工帶來玄機和希望,經過城市的洗禮,農民工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隨着這個城市,也在不斷的改變着,這幫人至今,許多功成名就,在經濟上都改變了原來的生活,許多成功者也有了自己的事業,定居。也為下一代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就像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金子,也帶走了家鄉一片片藍天、白雲。

  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時難,又有誰想像遊子一樣漂泊在他鄉艱難的打拚。假如我們家鄉和發達城市一樣,吸引那麼多打工者的湧入,卻是另一翻的情景。我記得小時候,爺爺跟我說的一句話,他以前是用麻袋裝錢,雖然沒看到,最起碼在我心裡有一種洋溢的感覺,爺爺以前做過生意,屬於徽商後期吧,我們家是新安江源頭,每一年的梅季,漲大水,爺爺藉助水力,運木頭到江浙一帶,做木行生意,那時的徽商是天下有名的,“天下無徽不經商"。就這麼一句豪壯的言語,也激勵着徽州打工者的自豪,我聽了,好多徽州人說過,我們是黃山人,我們的祖籍是徽商,我們祖上有輝煌的歷史,聽起來那麼津津有道,雖然只是記載着,可在每一個徽州打工者心裡是一種神聖,是一種對家鄉的渴望和希望,渴望久了落空,心裡也就沒那麼多希望了。

  當人家高鐵開通多年了,我們那裡才起步,當人家地鐵成網絡似的,密麻的在地下穿行,我們還沒啟動,再過不了幾年,人家用小型飛機上下班了,我們還沒回過神,一批批優秀人才,都跑到為人家創造了,可自己家只落下老弱殘兵,試問、我們那裡能有生機勃勃的景象嗎?家只成了一個驛站,徽商精神也不知去哪裡了,我日誌里曾經在回家返回的車上寫過這樣的一段散文,“【鄉愁】離開家鄉,走在回杭州的路上,心裡總是有着那麼一點淡淡的憂傷。車行駛在公路上,離家的山脈越來越遠,心也隨之山脈同步,沉沉的滑過。 不愛家鄉是假的,也許外面的城市比家鄉多一份爭取,生活隨之也就多了一份安逸 。為了討生活,在外拼搏,時間長了,隨着對這個城市的沉澱和融入,對家鄉也只留下淡淡的記憶,也不知道該怎麼訴說這份思鄉愁。苦苦的,澀澀的,年年復着送走那麼多執子,在他鄉而耕耘,為何不愁,又如何不憂。人唯擁有四季飄過,夜還是長眠,四季三過,留冬愁更愁。”我能感覺到每個人都有這種心情,我呼籲每一個打工者都要負起對家鄉的責任,不能把好的人才往外流動了,我們的政府,要採取措施,挽留下一代。一個家一個城市,沒有得力的新延續,是沒有希望的,也不會有生機的,羨慕,那是別人家的,只有自家好了,才叫羨慕。

  今年大城市的霧霾,也籠罩在每一個人心裡,浙江有一個專家·說此話,霧霾比非典還厲害,治好霧霾要三十年或更長。像我們這個年齡,以後要去國外養老了,世界上有十個城市霧霾,中國就有七個,所以黃山山清水秀名揚天下,我們的空氣也是治中之治,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我們那裡空氣好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吸引很多人光顧,長期定居,這不能不說是個契機,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祝願我們家鄉有着徽商的智慧,開拓的精神,也希望下一代人,再接再厲,建設成一個美好的現代化的城市。

您正在瀏覽: 打工之路之希望
網友評論
打工之路之希望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