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靖清雜記(八十八)

靖清雜記(八十八)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靖清雜記(八十八) 標籤:十八大

  改革開放以來,格律詩詞作者群涌而出,各種詩歌報、詩詞刊物也有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海內外各種各樣的社團組織蜂蟻般湧向神州大地,作品之多有如盛唐。這不但是清明政治的標誌,也是社會走向繁榮的象徵。

  也許是由於量的緣故吧,當前有些格律詩詞,爭奇者有之,創險者亦有之,甚至希奇古怪者也有之。他們只要湊成二十個字即為“五絕”,湊成二十八個字即為“七絕”,再加上一倍的漢字便是“律詩”,正所謂“不文不白,非驢非馬”。

  這些所謂的格律詩詞主要是在內容上存在某些嚴重的偏向,缺乏真情實感,缺少時代之精神,不夠通俗易懂,缺乏可讀性,以及一般化、概念化等等,這些問題都亟待於加以改進,只有這樣才能使當前的格律詩詞更好地向前發展。下面筆者就當前的格律詩詞如何去革新內容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要有真情實感

  《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輒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詩歌起源於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心聲的反映。所以,寫詩必須有自己的真情實感,切忌無病呻吟,這是初學者必須明白的道理,不要一進門便走真情錯路。

  當前一些詩詞刊物發表的一些“三應”詩歌,即“應景”、“應酬”、“應制”,這些詩歌是有些作者為了某種需要而寫的,缺乏真情,互相吹捧;或者是以詩詞當作“敲門磚”等等。這些詩詞言不由衷,虛情假意,不僅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反而讓讀者感到厭惡。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作者可以“興、觀、群、怨”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寫出的詩詞作品有血、有肉、有情、有景,能令人為之振奮,為之共鳴,詠歌之不足,輒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例如:《天安門詩抄》中的“欲悲閏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該詩讀後令人振奮。

  又如:詩人黃白丁在其《退休感懷》一詩中寫道:“難把工資摻酵母,哪堪物價漲春潮。瓊樓疊疊騰空起,竹杠根根向國敲。”這首詩寫出了當時人民的共同心聲,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共鳴。

  再如:在“文化大革命”中,文懷沙老教授在監獄中拒絕江青的招撫,並寫下了一首正氣凜然的詩歌:“沙翁敬謝李龜年,無尾乞憐女主前。九死甘心了江壑,不隨雞犬上青天。”此詩中還嵌了“龜主江青”四個字。此詩既反映了作者的錚錚鐵骨,又刻畫了“四人幫”的醜惡嘴臉,深受人們群眾的喜愛,舞之蹈之,令人拍手稱快。

您正在瀏覽: 靖清雜記(八十八)
網友評論
靖清雜記(八十八)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