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走近伊犁(原創)高健

走近伊犁(原創)高健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得得9

  2013年的“十一”小長假,趁着孩子在新疆實習,我們全家選擇了“金秋伊犁行”。說起來我很有福氣,更是與伊犁有緣分。因為,算上這一次,我已是第四次去伊犁了,前三次應了各種因緣,依次分別在冬季、夏季、春季領略了伊犁風光。早就嚮往着金色的伊犁,如今陪着未曾去過的爺倆實現了。

  真是應了那句常言:“不到喀什,不知道新疆之古,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秀”。伊犁的秀,見過後又怎是一個“美”字了得。正如金色的伊犁,一路走來,無語形容其多彩的景緻,手機、相機已無法記錄其真實的景象,眼睛遍攝周邊也不夠使了,只有用了心靈去感悟所歷的一切。

  記得十三年前的那一個冬季,伊犁行圓了我兒時的伊犁夢,這個夢伴隨了我童年的整個記憶。夢的緣起是因為我的姨姥爺是一位長途客車司機,專跑伊犁線路,經常從伊犁帶回來好吃的蘋果、沙棗、核桃、蜂蜜、杏干……,在上個世紀70年代,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東西足以讓幼小的我感覺到伊犁是富有的、伊犁人是幸福的,於是經常盼着見到姨姥爺,想着伊犁該是個啥樣?但沒敢想能去走近伊犁。

  大了、成年了,在外上學,經常可以從來自伊犁的同學口中聽到伊犁的種種,更多的是依然可以品嘗到她們從伊犁帶來的美味,尤其是被我們叫做“大姐”的她,每學期都會帶來很多好吃的特產,中間再逢上他的先生(我們叫大哥)探親,好吃的就更會不斷,她住的宿舍充滿了蘋果的香味,也最是我愛去的地方。啃着蘋果、嚼着杏干、聽着大姐“喋喋不休”的耳聞目睹的故事,只到“趕”了我回去睡覺才走。那種單純的情誼和快樂,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想來依然嚮往。畢業時,大姐成了我們全班公認的“大姐”。而這絕對不是因為我們是她培養出的“吃手”,而是大姐的熱情、豪爽、隨和、大氣奠定了她“大姐大”的地位,也因為此,伊犁又成了我的夢中夢,因為有大姐在那裡。

  初次圓夢的那個冬季,不僅見到了大姐,而且目睹了嚮往中的伊犁,因為坐的是夜班車,所以途經賽里木湖卻不曾留下任何有價值的記憶,倒是盤山繞行果子溝,讓我想象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壯觀,還有銀裝素裹的山巒更讓我領略了“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大氣情懷。返程時所經歷的凍雨夜翻越果子溝的經歷,至今想來都驚動着小心臟。

  記得當時住在市區,為了能更好地走近伊犁,放下行李的我,迫不及待地徒步去了慕名已久的伊犁河,感受了大河的浩蕩和自東向西流淌的神奇。因為捨不得打車,更因為怕快行看不清、記不住伊犁的景象,我租了一輛三輪車,讓師傅載着我環城繞了一周,十二月的伊犁,空氣中別樣的是不同於新疆其他地方的甜絲絲的濕潤。那一次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景:而是伊犁是一座有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新疆味道”的城市。我以為,正是這種味道成就了伊犁。

  二次走進伊犁是十年前的那個夏季,滿目的青翠和碩果累累是伊犁的主題。眼見的瓜果之鄉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慕了名的我們,涉略了賽里木湖的原始景象、霍爾果斯口岸邊民互市貿易的繁華、特克斯八卦城的神秘、昭蘇大草原的一望無際和草原石人、軍馬場的風光,尤其是那拉提的雨夜豪酒和雨後清晨的朗翠,讓我記住了那拉提醉人的美。

  再進伊犁是三年前的春季,第一次環行賽里木湖,讓我了解了人間凈海的內涵,遠山的雪影倒印湖中,整個人彷彿置身在仙境;湖邊開滿了不知名的各色野花,搖曳着陣陣的芳香;與湖水一路之隔的群山,雪峰松柏蔚為壯觀。多季的景緻一時讓人無法言表這到底是何季的伊犁?更有那孵蛋的母天鵝,雪白着羽翼、高昂着頸項、護持着幼卵,一幅神聖不可侵犯的樣子,以及不知從何處凌空飛撲下來的雄天鵝勇敢保護着母子平安的景象,讓所有目睹之人感動至今。不僅嘆喟萬物皆是有情眾生。

  彼時的伊犁,五月里正是薰衣草盛開的季節,沿路總能看到那成片的、高貴的紫,彷彿嗅到那特殊的、經久的芬芳。當時就在想,住在芳菲中的伊犁人該是何等的芳香?

  聽人說,尼勒克的罌粟花最美的盛開是在早上的9點左右,下午就閉合了,第二天再開、再合……6點起床的我們,驅了車追趕着太陽去尋那火紅的罌粟盛裝登場。果然不是虛言,不知是誰最先發現喊了一聲,坐在車上的我們,放眼路邊,遍野的罌粟花依次漸紅開放,甚是神奇。到10點多盛開的時候已是漫山紅遍。顧不得牧人的呵斥,我們撒了野似地撲向了那片紅色,擺着各種姿勢與嬌艷的“紅”合影留念。那一刻,只記得天好藍、草好綠、花好紅、人好美。其他的就詞窮了。紅、黃、藍、綠、白、紫……多彩的伊犁之春讓我難以忘懷。

  今次的伊犁行,豐滿了我對伊犁的印象。不僅是因為景,更是因為那景緻背後的人文感悟。

  新疆的秋季本就是一個多彩的季節,如果說喀納斯之秋是上帝打翻的調色板,那麼,伊犁之秋也絕不遜色於如此的美譽。10月1日的清晨,裝上行囊的我們大好着心情踏上了旅途,一路的遊人讓平日里不甚繁忙的連霍高速路略顯擁堵,人們驅車尋找着自己嚮往的美景,用行動昭示着如今生活的愜意和美好。

  一路的疾行,16點左右我們已抵達了賽里木湖,日光照耀下的賽里木湖,湖水忽而銀色、忽而蔚藍、忽而水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句不期然躍上心頭。環湖迷彩山的綠幾近墨色,秋草的金黃彰顯着大地的厚實,湖水的凌波微瀾將遊人的視野不斷地送向遠山的白雪皚皚。曠野中的我們像極了浪跡天涯的遊子。詩情畫意間,景緻定格成了生動的畫面。兒子一個勁地說“太美了,看不夠啊,賽里木湖!下次還來。”

  結束環湖游即駛上了伊犁果子溝大橋。早就耳聞,該橋是新疆公路第一高橋和第一座斜拉橋,也是國內第一座公路雙塔雙索麵鋼桁梁斜拉橋。橋面距谷底凈高達200米,由於是在天山山脈的崇山峻岭之中,又因為溝谷狹窄,地勢險峻,加之環保要求高,所以,當時的建設者們不得不在21世紀用最原始的工藝去完成這樣一座現代化橋樑的前期施工。據資料顯示,鋼筋、水泥、材料全部要靠人扛馬馱沿盤山小道運到半山腰甚至山頂上;而樁基坑,則是工人們用羊鎬、風鎬一點點鑿開堅石,再用鐵杴掏出來的。果子溝狹窄的地理環境、惡劣多變的氣候讓它的建造過程充滿着“傳奇色彩”,該橋稱得上是一座有“故事”的橋。

  現如今,行駛在如此巧奪天工、宏偉壯觀的大橋上,想象着它對伊犁通道多年因果子溝自然狀況帶來的困擾局面的巨大改善,親歷並比較着原本三個多小時才能出溝的車程,因為有了如此的建築,縮短到如今的一個小時。就有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感慨。由衷地稱道:“偉大的人民,偉大的黨”!

  橋樑如坦途蜿蜒在溝上,山澗下、橋兩邊果子溝山景隨着車輛的飛馳交替映入眼帘,夕陽西沉,黛色的山巒上草木呈現出斑斕的景觀,迷人到吸緊了呼吸。

  下了橋、出了溝就到了伊犁。先奔向大姐的家,見到了久別的大姐和姐夫,自然也得到了他們盛情的款待。當晚就住宿在了那個逆溫帶的、冬暖夏涼的、有大姐在的61團。溫潤的氣候、靜謐的夜晚、親切如初的相聚讓心中充滿快樂。

  第二天吃完大姐準備的豪華早餐,“強行”謝絕了大姐和姐夫的熱情挽留,我們驅車趕往了霍爾果斯口岸。口岸的建設較之從前已相當地完善,無論是旅遊觀光,還是出入境、購物,都顯示出其日臻成熟的實力,更彰顯着新疆做為亞歐大陸橋頭堡的底蘊。

  站在國門界碑前,可以眼見國門外對面不遠的地方哈薩克斯坦邊境小鎮的民居,而我們卻腳踩着祖國的大地,接受着祖國衛兵在烈日下紋絲不動的駐守和保衛,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離開口岸,在大姐的引導下(沒聊夠,帶上大姐邊游邊聊),繼續驅車前往伊寧市,途經62、63、67團,做為兵團人後代的我,情感深處對兵團是有着一種親近感的。道路兩旁的沙漠紅柳、沙棗樹和那些不知名的植物,無不將我的記憶不斷地拉回在兵團度過的時光,鼻息間彷彿嗅到了兵團特殊的氣味。尤其是道路兩邊參天的白楊樹----“西北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彷彿象徵著“整齊挺拔、力爭上遊”的兵團人。我在想,矛盾的《白楊禮讚》一定是在謳歌兵團人的,因為有兵團人的地方一定有白楊樹---- 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的、樹中的偉丈夫。

  下午近3點我們抵達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觀光了錫伯族民族博物館。三千錫伯族軍民為平息新疆邊境的滋事,歷時16個月,奉命援疆大西遷,恢宏的歷史畫面在現代博物展覽技術的處理下幾近再現真容。

  傍晚,再游伊犁河,許是季節的緣故,河水不似以往的浩浩湯湯,河床上鋪上了供遊人近距離觀光的道路,還有大型的建築設備在“轟鳴”着沒有完成的建設。我無法認同這種方便了遊人卻改變了伊犁河自然美的作為。唯有落日西沉,夕陽如血喚起了往日的記憶。

  伊寧市城市現代化的改觀讓我少見了伊犁原有的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新疆味道”。是我執着?保守?懷舊?還是……?

  第三天,辭別了大姐,我們踏上了前往鞏留的旅程。早早做了“功課”,知道那裡的野核桃溝是世界的唯一,一路問過去正好午時到達。在溝口的接待區我們換乘了區間車,車輛在峰谷間繞行,高高低低中,小山頭一個個被我們甩在了身後。驀然間,視力所及的範圍被錯落的、斑斕的秋色填滿,語言匱乏到只有一個字“美”,三個字“太美了”可以表達。

  車停人行,踏上木棧道,五公里的環溝繞行,可謂一步一景。金色覆蓋下的山巒上,野生着各色樹種,赭色、紅色、綠色、黃色……深深淺淺,或成簇、或成林、或零落,一峰接一峰,一幕接一幕。最是那千年的核桃樹,子子孫孫,盤根錯節。記載着滄桑、承載着偉岸。拾階而上的疲勞被每一次登高望遠后總能收穫到不一樣的喜悅而一次次沖淡,最終實現了“一覽眾山小”。

  站在山頂,環顧四周,遠觀近瞧,美不勝收。突然感悟到,映入眼帘的景緻又豈能是大家、畫筆可以寫實的?因而理解了面對如此的大自然,做為人類的我們,該有着多少的遺憾和無奈。

  秋季,正是收穫野核桃的季節,山坡上不乏撿拾野核桃的遊人,尤其在下山的一路,可見遍地的野核桃,走近才知道,那是採摘工從樹上搖下的。於是,抬頭可見維吾爾巴郎靈巧着身軀攀爬在高高的樹上,樹下是美麗的維吾爾姑娘和小伙在忙碌地撿拾着,不遠處就有護林員不斷喊着提醒遊人,“不得隨意採摘、撿拾,那是上交國家的”。

  下山後知道,滿山的核桃,年產量總在兩三噸。野核桃真的是美味的!此行不虛。

  當晚夜宿鞏留縣,回味着野核桃溝的美景,用一頓火鍋結束了當日的遊程。

  第四天一大早,我們繼續挺進天山西部林場景區----貝母之鄉----庫爾德寧。一路上總見到維吾爾族民居,打小就在維吾爾人聚居的巷子里長大的我,記憶中一直覺得維吾爾人是勤勞的,他們的院落無論多麼簡陋,一定會洒掃得乾乾淨淨,院子里總是種植着各色的花草,以饅頭花為最多,院門口放着門墩,或木質、或石質,園內的樹下總會放着一張大床(他們叫做炕),床上鋪着毯子或氈子,再放上一張小炕桌,總見年長的老人們或坐在門墩上或盤腿坐在炕上、白鬍子老爺爺捋着鬍鬚嘰里咕嚕說著什麼,包着彩色頭巾的胖奶奶喝着糖茶,像歌唱一樣應着總也說不完的話,日子過得恬淡滋潤。

  鞏留的維吾爾族民居院落,外觀整齊劃一,刷着統一的彩色院牆,一看就是統一要求過的。透過門縫依然可見院內利落如昨。只是門口少了木頭搭起的門墩和坐在門墩上的白鬍子老爺爺,但依然有著兒時的親切感。細細想來各民族原本是和睦的一家人,日子好過了,慾望增長了,心裡不平衡了,經不起挑唆了,矛盾產生了。孰不知,拯救危機的只有和諧與發展。

  庫爾德寧沿途景觀出乎意料地好看,伊犁河真是伊犁的母親河,隨處都可見她的身影,河水像乳汁一樣滋養着河畔兩旁的伊犁兒女。順着河床的方向,道路通向了天山深處。秋天的路邊沿河畔的景緻雖不比野核桃溝集中,卻也是處處惹人驚嘆。因為是在山上,草地依然呈現出蔥綠色,有些地方居然是嫩綠,很是奇怪。而樹色則是多彩的。河水在兩岸山景和天空的映襯下,或碧綠、或蔚藍、或青灰,湍急的地方,水的浪花就變成了魚肚白。一路走過去,到達目的地時,景區的景觀讓我們倒不覺得有什麼新奇了。所以一致地說:旅遊重在路中的“游”字。庫爾德寧的無限風光在路途。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挑戰自我地、氣喘吁吁地、沿木棧道爬上了英雄台。觸目所及的景觀,雪山、群峰、草台、雲杉、野果林、睡佛山的景緻在多雲的天空下也是別有洞天的。在這純自然的環境中,我們享受了自備的野餐,真的很不錯!

  告別庫爾德寧直奔了新源縣住宿休息,因為是旅遊旺季,賓館價格不菲,又因為沒有預定,只好掃了街似地去尋找,好在縣城不大,很快地我們找到了條件不錯、價格適中的鞏乃斯賓館入住。

  第五天,因為要趕了去看那拉提草原和巴音布魯克天鵝湖,我們起了個大早,居然享受到了賓館對面“香米王抓飯”店兒的10元一位的自助豪華早餐,18道菜品加六道主食再加三道粥品,真是實惠到了極處。吃完飯的我們,又是拍照,又是感謝,又是上傳信息,比“店小二”還忙地做起了餐廳的義務宣傳員,目的是希望店家生意興隆,後來的朋友實惠多多。

  離開新源縣城趕往那拉提,78公里的車程不算遠,但有限速,而且極不明顯,先生說,這次可要被罰“美”了。到了那拉提景區因為天色陰沉,車外的氣溫就比較冷了,景區遊人不算很多,因為大家都知道夏季的那拉提會更明媚些。我們商量的結果是這次不進去了,我們選擇在外圍遠觀那拉提。沒想到這個決定讓我們有了意外的收穫。沿着公路我們向著巴音布魯克方向行駛,正好可以一路遠觀那拉提,因為夏季來過一次,所以能夠比較出移動着遠觀那拉提比起駐足那拉提又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秋色渲染的那拉提,綿延數十里峰谷相連,雪峰的白、松林的墨綠、草色的老黃泛着綠,樹色的多彩,草場雖經牧人打過,但因為一望無際,仍然雄渾壯觀。如此景緻的那拉提更有了立體感和兼容並蓄下的大氣磅礴。令人心曠神怡。遠處有攝影愛好者匍匐在草地上用相機記錄著心中的美景。英雄所見略同啊!

  原就想着巴音布魯克天鵝湖在這個季節可能不適合去了,但耳聞的天鵝湖高原濕地的景觀和九曲十八彎吸引着我們還是踏上了旅程,翻越天山的路況雖好,但道路的九曲十八彎還是讓我們驚了一身冷汗。到達景區,就有工作人員說,今年來晚了,天鵝飛走了。天冷風大明年再來吧!我們只好翻拍了別人的攝影作品故作來過狀。但是愉快的心情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只因為“人在路上,心在遠方”。

  沿原路返回到零公里處,就接近結束今次的旅行了,走何路返回家?回伊犁走來時的路沒有了新意,那就只有走天山深處的217國道中的一段國防公路----獨庫(獨山子到庫車)公路,也叫天山公路了。

  早就聽說這條路的驚險和故事,上個世紀70年代,為了備戰國防,一批英雄的戰士奉命修築這500多公里的、連接新疆南北的天山通道,近10年的建設周期,128位烈士血灑邊疆,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多年後,當時一位犧牲的戰友用生命換回的生命----退役老兵,為了告慰英烈,辭職攜妻返回天山深處喬爾瑪,在掩埋戰友忠魂的地方為當年逝去的戰友守墓,一守就是24年,直到政府將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矗立在喬爾瑪。如今,這裡已是新疆紅色教育基地。

  下定決心,挑戰自我,我們勇敢地駛上獨庫公路。因為不曾想走這條路,沒有提前做功課,所以並不知道路過的景緻名稱,只知道好美、好美!先生心無旁騖的只管開車,我和兒子左顧右盼地看着山間的景色,一山接一山,彎多坡陡,公路向天山深處盤旋上升,高山雪峰,山中的流雲,叫不上名的達坂,高山隧道,都使這條路的旅行變得非同凡響。我們很為自己驕傲。

  路況很好,這是建設者的付出使然,只是偶爾有山石從高山上滑下,不幸時會砸到車頂。走到一半的時間,天空下起了小雨,之後變成了雪片、雪花,先生說這一天好像經歷了四季。先生的眼睛只盯着路,再次驚動了小心臟的我和兒子(我們可以看到山谷、深淵)各有分工地幫着先生看路、看車。尤其是兒子,為了鼓勵爸爸的精神頭兒,放着動聽的音樂,在車廂里前仰後合、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地忙得不亦樂乎,用心何等良苦?

  終於看到喬爾瑪紀念碑了,因為天色已晚,又有路段在修路,我們不敢留戀太多,只有在心裡向英雄們致敬了。

  夜晚8:50我們走出大山,捏了一把汗的我們三人長吁了一口氣。慶祝自己勝利走了一回英雄路!

  天山公路之行,讓我恍然大悟的是:做人做事如行路,再長再險的路,只要盯住腳下,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地走,就一定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好一個旅遊之外的收穫!

  連夜趕回家,結束了五天的金秋伊犁行。

  春夏秋冬的四季伊犁行,我想我是走近了伊犁的!

您正在瀏覽: 走近伊犁(原創)高健
網友評論
走近伊犁(原創)高健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