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回不去的故鄉

回不去的故鄉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回不去的故鄉 標籤:鹿和狼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

  坎坎坷坷幾十年,累了,特別喜歡在這樣的夜晚一個人沏杯茶坐在花園中,沒有風,最好有淡淡的月。月色飄渺如煙,氤氳着如夢一般的夜色。一個人,一杯茶,靜靜地坐着。故鄉就如同潛在水底的魚,悠悠地浮出記憶的海。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簡簡單單的線條,勾勒着清清淺淺的憂傷和簡簡單單的快樂。

  農曆三月,故鄉的田野早已是一派綠意盎然,有零星的油菜花田點綴在這滿滿的綠意之間,在三月的陽光下搖曳生姿。各種樹木都已是枝葉披覆,但就象那時的人們經常吃不飽一樣吧,那些樹木呀,雜草呀,也不象今天這樣的蓊蓊鬱郁。草淺淺的,剛沒過腳踝,樹枝倒是很綠,但稀稀疏疏的。透過樹枝可看見遠處山腳下人家冉冉升起的炊煙及遠處山脊上的水塘在陽光下閃着金子一般的光芒。但槐樹是不同的,一叢一叢漫山遍野都是,田間地頭四處浸淫。在那個缺乏柴火的年頭,槐樹是最好的替代品,年年砍年年長,而且越砍越長得旺勢,沒有他不能生長的地方。一到農曆三四月,槐花盛開,有粉紅的,有紫色的,有白色的,以白色的居多。和曖的風吹着,空氣中槐花的味道匝地而來,濃得化也化不開。這個時候,家家戶戶的小孩都會提着竹籃去采槐花,不一會兒便能采一大籃子。槐花拿回家后,媽媽會先將槐花洗凈,然後用開水焯一下,灑上鹽進行腌制,再瀝干水份,用刀切碎,再和上紅薯粉或玉米粉,家境好一點的人家可加點白面。但那個時候紅薯很多,不值錢,加紅薯粉的居多。將鍋里放少許油,待火燒旺,用小勺將和好的槐花與紅薯粉舀進鍋里煎。火一定要小,慢慢地煎,待兩面焦干即可。過去幾十年了,至今想起來,那種脆香的味道似乎仍頰齒留香。

  到了農曆四五月間,松樹也到了開花的季節。松花的香味有些悶,聞起來厚重,讓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和我們一起背着背簍上山采松花去。松花要采要開未開的。太早了,吃起來有些澀味,太老了,花粉早已散落,所剩無幾了。採回松花后,將其放在石板或簸箕上晾曬,抖下花粉,用篩子細篩。篩好后的松花粉淺黃淺黃的,摸起來特別柔嫩,如同嬰兒的皮膚。吃法也和槐花差不多,加入玉米粉或白面,然後煎着吃。但不能吃太多,吃多了會幾天不解手。但即使這樣,那時的我們吃起來仍是那樣的香甜。

  其實最好吃的還算是地衣。地衣最多的時候也就是農曆的四五月間。連續幾天雨下過後,田梗上,尤其是少有人走動的地方會冒出黑亮的一層。用鏟子輕輕地鏟下,然後用水清洗。這可是個非常細心的活兒,要淘掉沙子,去除雜草及其它雜物,用清水一遍一遍地淘洗,最後才會弄出那一小碗黝黑清亮的地衣。可炒,可燒湯,怎麼吃都行,那脆,那滑嫩的感覺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比擬的。

  小時候見得最多的其實是稻田裡的小鯽魚,瘦瘦的,好像永遠也長不大。到了秋天,在田邊挖個坑,第二天早上,用手一抓就能抓住好幾條。那個時候人們的食物雖然匱乏,但也不像現在的人那樣見啥吃啥,好像永遠也吃不飽一樣。那時的魚兒們也就經常能躲過一劫,在哪怕是淺如稻田的水中都能怡然自樂地活着。但對於饞嘴的小孩子們來說,他們則是不可多得的美食。星期天,我們經常四五個夥伴相約,抓上幾條魚,取下幾匹瓦片,在山坡的某處水塘邊壘上幾塊石頭,將瓦片往上一放,一個簡易地烤架就完成了。當然煎魚還需要有油。那個時候,菜油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家才有的奢侈品。普遍吃的是豬油。豬油又分豬肥肉熬成的油,豬板油及豬大腸熬成的油。其實最香的還是用豬大腸熬成的油。豬大腸練完油后,在焦黃的豬腸上灑點鹽,一嚼,嘎巴脆,滿嘴流香。但就算是豬油也不是家家都有的。於是就讓家裡有豬肉的夥伴負責提供豬油。經常是趁父母不在的時候偷偷地割下一小塊豬肉。用火把瓦片燒熱后再把豬肉放在上面烤出油來,然後再把魚放上去烤。小孩子沒有做過飯,經常烤得半生不熟,但也吃得津津有味,有時還會為搶魚吃而打得頭破血流。但打過後過一會兒大家又一路歡笑着或背着背簍或牽着牛各自回家去。當然,那偷豬肉的小孩家裡晚上自然會傳來爸爸或媽媽打屁股的清脆的聲音,而小夥伴們則藏在門外扮着鬼臉偷偷地笑。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最美好的季節也就是農曆四五月間。那是一年間最忙的季節。各種作物等着收割,農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小孩子們也會有難得的幾天假期,叫農忙假。大人們割完麥子,我們這些小孩子則在收割后的麥田中撿拾遺落的麥穗,然後將撿回的麥穗交給隊里的保管員。保管員則會根據各人撿拾麥穗的多少發給一個或兩個不等的純白面饅頭。那個時候能吃上白面饅頭有時即使是過年也是一種奢望。所以小孩子都願意干這事。領到饅頭后,馬上往家跑。到家了,特驕傲地將饅頭一舉說:媽媽,今天我領到一塊饅頭了。把饅頭交給媽媽,媽媽笑着,用拇指與食指小心翼翼地掰下指頭大小的一塊,放在嘴裡,然後將剩餘的交給孩子,說:快吃吧。孩子經常會說:媽媽,您再吃一點嘛。媽媽總會搖搖頭說:你吃吧,吃了去把鍋燒起,該煮晚飯了。孩子於是也像媽媽一樣小心翼翼地扯下一小塊,放在嘴裡,慢慢地嚼,直到饅頭完全化成糊狀的東西才戀戀不捨地一口吞下去。

  那時,故鄉的人們生活簡單樸素,但人們每天都生活在笑聲中。隊里的勞力一般被分成幾個組。幾個組分別有不同的事干。幹活的時候大家打情罵俏,一片笑聲,經常隔一條溝都能聽到那些無憂無慮的笑聲。那時故鄉鄰里之間住得很近,有時就住在同一個大院子。一家的飯香周圍都能聞得到。於是僅從每家的飯香就能判斷這家人的生活的富足與否。就連吃飯的時間也大同小異。一家的飯好了,其它家也差不多了。於是大家不約而同地端着飯碗,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談論着大到國家,小到家長里短的陳年老事。狗與雞們則圍在人們的身邊,撿拾掉下的飯粒或骨頭,小孩子們則吃一口飯,然後又去逗逗雞或狗。

  家鄉的夜晚似乎總是特別地早。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們吃完飯便早早上床歇息了,而年老的人和小孩子們則一點都不覺得困。於是就圍着坐在曬場邊某位老爺爺或老奶奶的身邊聽他們講故事。老爺爺們總是抽着旱煙,火光一閃一滅地,像飛動的螢火蟲。孩子們靜靜地聽着,有時老爺爺會故意講一些鬼故事,大家便嚇得往一處擠,大氣都不敢出。講完了,獃獃地出會神,大家便又散開,有的玩躲貓貓,有的在曬場上瘋跑。不一會兒,不是有人哭了,就是有人笑了。玩累了,就各自回家。爸媽已打起輕微的鼾聲,於是便悄悄地上床,連衣服也不脫就睡了。整個鄉村靜下來,偶而有幾聲狗叫和雞在圈裡撲撲騰騰的聲音。

  故鄉就這樣簡簡單單的過着,在誰也不經意的時候便迎來了新的一年。故鄉的新年是我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情結。如今,新年是熱鬧了,但熱鬧是外在的,噼噼啪啪的鞭炮響后,每家每戶都關起門不是打麻將就是看電視,人與人之間隔着一道看不見的高牆。而記憶中故鄉的新年可不是如今的這個樣子。過年最高興的當屬小孩子了,可以有新衣服穿,還有新年錢拿。家境好的給過一元兩元,不好的也能給個七毛八毛的。那個時候一毛錢可以買10粒水果糖,那種帶着畫紙的水果糖。那糖味濃得像要透紙而出。說實話,這幾十年來,再也沒有吃過那樣好吃的水果糖了。

  故鄉有句話叫:討口子也有個年三十。所以大年三十無論多遠都要回家過年。中午一般要吃團圓飯。闔族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先去墳地祭奠完祖先們然後就開始吃飯。吃完飯,年長的聚在火盆前烤火聊天,再悠悠地煨上一盅白酒,你一口我一口,幾圈下來,天光不覺已是傍晚。而年輕一輩們則各自出去找三朋四友,或趕集,或打打撲克。但最熱鬧的要數盪鞦韆了。

  鞦韆架在村子前的大路上。路兩旁栽滿了各種雜樹,還有一叢茂盛的不知名的藤蔓植物,在夏天經常是老少爺們乘涼的好去處。在兩株柏樹中間有個較寬闊的地方,於是就成了盪鞦韆的場所。鞦韆是那種大鞦韆,兩邊綁在柏樹上,最高處離地有10米左右,兩根粗繩的中間綁一根木板。盪鞦韆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兩個人。一個人盪時,需要有人將鞦韆往後抬起,抬到不能再抬然後猛然放下,盪鞦韆的人藉助慣性盪起來,越盪越高,膽子大的人可以盪到與地面平行的高度,於是便有了看的人的驚呼,以及盪鞦韆的人的大笑,真有“舞低楊柳樓心月”的感覺。這時便有買甘蔗的走過來,叫喊着賣甘蔗。小孩子們也趁機吵着要爸爸媽媽吃甘蔗。平時再節省的爸爸媽媽這時都會很大氣地掏出五毛錢,說:來一根。甘蔗在那時可是稀罕物,是過年的象徵。

  最近對記憶中的故鄉越來越留戀,那些記憶也越來越清晰。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總會在某個夜晚與我不期而遇。我與他們就象闊別多年的老友或失散多年的妻女重逢一般欣喜若狂,但心中總有些淡淡的憂傷。

  現在重新回到故鄉,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種感覺。故鄉的泥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泥土房也變成了水泥洋房,但總感覺失去了回憶中的那份感動,只是有些說不出來的憂傷,有時很淡,有時很濃。

  那時的故鄉草沒有這麼深,森林沒有這麼密,人沒有這麼少,鄰里之間沒有這麼冷清。記憶中的故鄉是帶着泥土味的。走的路是泥土的,玩的玩具也是用泥土現做的,就連住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壘成的。反正現在的故鄉總覺得與小時候不一樣。也許是滄桑后的心失去了兒時的純真了吧,還是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都已不再,心頭有着別樣的情懷了呢?

  故鄉其實是有生命的,隨着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逐漸逝去,故鄉也在記憶中變老,老得到最後只剩下些記憶,老到我們再也找不回、回不去。

  其實,故鄉就是一些特定的事,特定的人所組成的具體意象。每代人的心中都會有他自己的關於故鄉的不同的記憶吧,但故鄉的情結卻始終隱藏在我們內心的深處,不時在記憶的海中浮動,讓我們感動又有些憂傷。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早點回家吧,別等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變得渺無蹤影,別等到故鄉老得只剩下記憶才回去。我們會老,故鄉也會老。我想,是否每個人最後都會有他自己回不去的故鄉呢?

  這樣想着的時候,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那麼,你呢,你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嗎?也會有“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的感覺嗎?

您正在瀏覽: 回不去的故鄉
網友評論
回不去的故鄉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