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漫話敦煌之一

漫話敦煌之一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如果沿着敦煌地區這條路走下去,不僅可以走到世界的盡頭,還可以橫穿整個人類色彩斑斕的生存姿態和文明史,甚至可以觸摸到全世界人類的生活狀貌和良知。”

  城市不大,名氣不小的敦煌,地處我國河西走廊最西面和青藏高原北部的邊緣地帶,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地區的交界處,是絲綢之路河西道、羌中道、西域南北兩道的邊關要塞。

  遠古時期,敦煌的居民以三苗族、月氏、烏孫和匈奴人為主。

  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羌戎族的百姓也在這個地區棲息活動。春秋戰國末期,烏孫、三苗等民族被強大的月氏人趕走。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敦煌地區的匈奴人也成為一個十分強大的勢力,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兵30萬北御匈奴,並且在這裡修建了萬里長城。

  西漢文帝執政的時候,匈奴人打敗了月氏人,並逐漸佔領了整個河西走廊。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人共同夾擊匈奴人,後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大獲全勝,凱旋而歸。

  公元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順利地從烏孫返回之後,漢朝初步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這條絲綢之路。漢武帝把敦煌設置為郡的同時,又在這兒建造了陽關、玉門關邊防,亞歐大陸橋從此安全暢通。

  亞歐大陸橋這條橫貫亞洲連接非洲、歐洲長達7500多公里的商道,東起長安,西至羅馬,把人類最古老的文化發祥地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和著名的古希臘、羅馬文化所在地連接在一起,敦煌逐漸成為軍事、文化和商貿重地,被譽為絲綢之路的一顆璀璨明珠。

  公元400年,李皓在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前涼、西涼、北涼先後統治河西地區,這一時期的涼州成為中國北部文化的中心,敦煌是涼州的中心,名流學者空前現世,英雄人物舉不勝舉。

  五胡亂中華的十六國割據時期,群雄野心勃勃的逐鹿中原,河西地區反倒成為一個政治、經濟、生活相對穩定的地方。後來北魏消滅北涼,統一北方,佔據了河西地區。

  隋朝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餘年的分裂局面,完成統一中國的千秋大業。隋文帝平定南方割據政權之後,將大批南朝貴族,連同其他一些戰敗的部落遷徙到敦煌,無形當中也給敦煌帶來我國南方的一些文化和生活習俗,南北文化在敦煌逐漸融為一體,促使敦煌文化更加富有了明顯的特色。

  公元609年,隋煬帝帶領朝廷部分官員西巡,在張掖舉辦西域二十七個國家的貿易交流大會,當時的政治、經濟盛況空前,絲綢之路格外繁榮,隋煬帝政府得到了許多經濟利益,這個地區的老百姓的生活也相對安寧了許多。

  唐朝781年,敦煌地區陷於吐蕃人,848年當地人張議潮率領州民起義,河西地區又重歸唐王朝。

  十一世紀初,西北地區的党項族人逐步強大,稱霸河西地區,1036年佔領敦煌,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這一時期,我國形成了宋、遼、西夏各個地方統治者都崇拜佛教的社會現象,遼、西夏都不排斥漢族文化,敦煌在文化藝術方面也就有了很大的發展。

  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隊消滅西夏王朝,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經濟文化曾經一度又繁榮起來,關內地區和西域地區的經濟貿易也就更加頻繁昌盛。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掃除元朝的殘兵敗將,派宋國公馮勝將軍領兵三路平定河西地區,在這裡修建嘉峪關和明朝的長城,設置關西七衛維護社會安定。1516年敦煌又被吐蕃人佔領,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同時將關西地區的百姓遷徙關內,廢棄瓜洲、沙洲。此後敦煌地區足足有二百多年沒有建置,逐漸形成荒蕪人煙的地區。

  清王朝康熙後期收復了嘉峪關外廣大地區,1725年清朝政府在敦煌建立沙洲衛,並從甘肅各地移民到敦煌地區墾荒定居,先後又遷徙吐魯番、羅布泊大批軍民到這一帶開荒種地,1760年清朝政府把沙洲衛改為敦煌縣,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敦煌為縣級市。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我國各個民族相繼登上敦煌地區這個社會大舞台,躍馬揚鞭於這片熱土,各個民族之間既有你死我活的政治、經濟利益的衝突與爭鬥,也有和睦共處、友好往來的融融歲月,期間以社會和平,百姓安定為主體,構成了敦煌地區的主旋律。各個民族或游牧,或農耕,或農牧兼營,以不同的方式開發建設着這一片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敦煌文明。

  現在敦煌地區千餘個洞窟中,除了漢人政權時代開鑿的洞窟外,少數民族政權時代所開鑿的洞窟也有170個。在敦煌發現的50000多卷古代文獻中,除漢文之外,還有吐蕃文寫卷5000件左右,另外還有一些突厥文、龜茲文、焉耆文、摩尼文、回鶻文、西夏文和蒙古文等文獻。再就是還有梵文、敘利亞文所寫成的文獻。這些文獻為後來人認識歷史上敦煌各個民族的社會活動、經濟狀況、語言文字、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

  1907年和1914年,英國人斯坦因,二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當中的精品掠走5000多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都被運到北京,交給京師圖書館收藏了起來。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手中弄走600多件經卷。1914年餓國人奧爾登堡,從敦煌弄走一批經卷寫本,盜走第263窟中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利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里26塊壁畫。

  這些被外國人所掠奪走的珍貴文物,至今還流傳在世界各地,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國歸宗。

  敦煌經歷了秦朝的狂風,漢朝的暴雨,唐朝的大雪,宋朝的寒霜,元朝的煙霧等等各個朝代的反覆洗禮,文化燦爛,古迹遍地。例如家喻戶曉的:“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陽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玉門關;以及萬里長城的烽火台等等歷史遺物。儘管敦煌地區現在只剩下了一些斷壁殘垣,但遊客置身其中,仍然還能隱隱約約地感受到古代邊關鐵馬金戈之氣的蒼涼感,使遊客不得不從心裡感慨、嘆息人類社會歷史的沉重。

您正在瀏覽: 漫話敦煌之一
網友評論
漫話敦煌之一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