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大災之後的思考

大災之後的思考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pp958

  近年來,地震、海嘯、颱風、水災、旱災等惡性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給村寨、城鎮或人類設施(如房屋、公路、橋樑等等)帶來極大的甚至毀滅性的破壞。更為嚴重的是,眾多的生命在這些災難中被扼殺、被損傷,人類的心靈在自然界的淫威面前遭受極大的創傷。生命的脆弱較之於自然的狂暴,讓人類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災面前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我們將何以應對?

  曾經,人類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高度的物質文明,並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斐然的成績。通過馴養野生動物,發展了畜牧業;通過墾田開荒、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通過礦產開採,發展了金屬冶鍊業;通過各種物質技術手段的不斷總結,發展了種類繁多的手工業(制陶、木器、瓷器、紡織等等);通過不同物品之間的交換,發展了商業……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結果,使人類對自身能力的認識漸漸滋生了一種幻想,似乎只要人類想乾的事情,就一定能夠竟功,就連自然界也得臣服於人類意志,於是“人定勝天”的豪邁英雄主義也就產生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被片面誇大,危險,也在這種沾沾自喜中悄悄降臨。

  其實,從物種生成的角度看,人類,只不過是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一個動物分支,雖然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產生了意識,形成了思維,並對客觀世界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但究其實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從自然環境的客觀規律,必有受這個母體的原初規律的制約,違背這個規律,人類活動便失去了賴於依存的基點。所以說,人類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夠有所作為,才能夠達到“天人合一”,才能夠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系統。

  今年5月12日在汶川發生的8。0級特大地震,是自然界給人類所上的悲愴的一課。近十萬鮮活的生命,在一瞬間被死神擄走,40萬人受傷,500萬人無家可歸,4500萬人受震災不同程度的影響。許多古鎮、古城及村寨遭受滅頂之災,房屋垮塌、橋樑折斷、公路埋毀、電力通訊設施癱瘓,人類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積累發展起來的文明,傾刻之間化為烏有。那衝天而起的滾滾塵煙,帶着汶川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在全中國人的心中久久不散;那天搖地動、山崩地裂的隆隆巨響,讓全中國人的心劇烈狂跳不已。災難,是無情的,但災難,又為有情開闢了一條通道。全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抗震救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之悲歌。

  限於人類認知水平和科學技術手段的不足,對於各種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火山噴發、龍捲風、颶風等等,人類尚不能作出準確的預測。即便是對於像天氣預報、颱風預警等等較為完善的氣象科學,也只能作出大致的預測,對於其強度、破壞程度等也難於作出準確無誤的預報,譬如去冬今春發生在南方各省的冰雪災害,誰也測不准它會造成那麼嚴重的災難性後果!

  因此,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應對自然災害,須作兩手準備。

  其一,對於較易預測的自然災害,如天氣預報、水情旱情、山體滑坡等,國家應加大研究力度,力爭準確預報,及早規避災害,減少損失。如1985年新灘滑坡的成功預測,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預測範例,因為及時組織群眾撤離,避免了大量人員傷亡。

  其二,對於在目前技術水平下較難預測的自然災害,人類所能做到的,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要避開在危險地帶進行大規模的人類活動和建設,例如城鎮的選址,應在比較開闊的地帶,周圍是崇山峻岭的地方,應避開山腳和易滑坡的位置;在火山頻發區,要減少人類聚居地;河流易淹沒地地方,避免人員大量居住等等。因為在這些危險地帶,一旦災難突發,人類所創造的文明就會毀於一旦,人民的生命安全,就會受到極大的威脅。這次汶川地震,很多城鎮被山體滑坡所埋,很多古老文明永遠從地圖上消失了,着實令人痛心!

  再者,鑒於汶川地震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國家可以在全國範圍內作一個生存環境調查,對於那些處於高危環境的人們,可以考慮讓他們遷居移民,搬遷到相對安全一些的地方居住,國家可以給予一定的財力扶持。就算目前財力有限,但基礎調查還是可以及早展開,視將來發展情況,一步一步來開展這項工作。

  二是要在正視災難的前提下,提高人類設施的抗災等級,如抗強震、抗強風等,這恐怕是人類目前所能做到的唯一有效的自保方法,也應該是今後工程建設中着重考慮的一個方面。汶川地震,十萬之殤,其十之八九,毀於人類自己的文明成果——房屋垮塌。這些以往人們化巨資所修建的人類居所,在地震來臨之際,竟是這樣地不堪一擊,堅硬的甲殼,卻成為殺人武器!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次震災中,竟有不少建築經受住了8。0級地震的嚴峻考驗,從而使居於其中的人們,僥倖逃過一劫!最近網上盛讚一“最牛希望小學”——北川縣劉漢希望小學,因為在這次大地震中,該校教學樓巍然屹立,全校480多名師生無一傷亡!這在傷亡慘重的重災區北川縣,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類似這樣“很牛”的建築還不少,在這些良心工程的庇佑下,數以千百計的生命,因而躲過了致命的房屋垮塌而得以保全性命!相比之下,像聚源中學、向娥中學、北川中學、木魚中學等的學生們就沒有這樣幸運了,那轟然垮塌的“豆腐渣”瞬間將千百朵鮮花埋葬!在學生們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中,那賺得大把白花花銀子的建築商和主管部門,恐怕又在憧憬着災后重建撈工程發大財的美夢!這些美夢,誰也說不準有多少可以成真!

  因此說,加強對建築質量的監管,提高建築物的抗災等級,是一個現實而又急迫的任務。政府主管部門在這方面要強力介入,嚴格把握標準,監督產品質量,要實行建築質量終身制,凡是在有效期內,質量出現了問題,都得追究建築商及主管部門的法律責任,決不姑息!聯想到我們身邊的許多豆腐渣工程,樓未建成則塌,橋未通車則垮,如果再來一次地震,汶川的災難,還不又得重現?

  另外還有一點,為了在災害發生后減少人員傷害,建築行業應該考慮研究開發一些新型建材,減少笨重混凝土預製件的應用,多採用一些質輕、防火、高強度不易碎的材料,當災難來臨時,可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最後來說說城市建設問題。在城市裡面,高樓林立,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了,空地,在城市裡幾乎成了奢侈品。在這種“高效”裡面,隱伏着一個極大的危機,實踐證明,空地,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就常常成了生命的庇護所。政府是否應該考慮,在一定人口數量的範圍內,劃出一定的區域,建立一種簡易但安全的緊急避難所,這個避難所,應當貯備一定數量的食品,相對獨立的供水供電系統,基本的醫療救援設備,一旦災情發生,城市癱瘓,這個緊急避難所就可啟動,保證城市災民最基本的居住、吃飯、飲水及傷員救治,為後續救災工作提供一種緩衝的作用。

  以上所述,主要談了一些在物質硬件方面如何抗災防災。人類除了要在物質手段方面防災抗災外,更主要的,還要反思自己的文明,在認知的層面上,要有防災抗災的意識。居安思危,方能不危。因為四川這個地方是一個自然災害特別是地震多發區,1933年8月25日發生在茂縣疊溪的7。5級地震,以及隨後發生的堰塞湖潰決,曾造成兩萬多人死亡的慘劇!加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慘痛教訓,所以還是有一部分人保持着清醒的抗災意識。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每年都舉行防災緊急疏散演習,所以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他所在的學校2300多名師生在1分36秒的時間內迅速撤離,竟無一人傷亡,又創造了一個災區的奇迹!應該說,在地震發生的初期,還是有不少逃生的機會,但因為很多人沒有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加之平素又沒有這方面的訓練,所以就在那猶豫的瞬間,喪失了求生的機會。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並廣泛運用,人們對現代物質技術的信賴性也越來越強。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使人們離不開長途汽車;高速飛駛的電力機車,離不開充沛的電力供應;聳入雲端的高樓大廈,離不開電梯的繁忙運作;川流不息的汽車長河,離不開燃油提供動力;方便快捷的通訊連絡,離不開萬千基站網絡……具體到一座城市的建設,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供水供電、吃糧吃菜、能源燃氣、交通居住、廢物排放等等,都必須統籌得實用而完備,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這個城市的正常運轉。

  但災難的來臨卻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如去冬今春的雪災,因為塔折電斷,冰雪封凍,車輛無法運行,數十萬人滯留車站,更有許多人阻隔在回家的途中挨餓受凍,整個南中國,蒙受了巨大的創傷。又如5。12汶川大地震,僅僅幾分鐘的時間,就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實施徹底摧毀,習慣了享受現代文明的人們,面對着這樣一個突如其來變得一無所有的局面,一時間感到無所適從。幸好政府救災及時,全國人民大力支援,讓災區人民才暫時得於安頓下來。

  因此,政府在進行市政建設的時候,首先就要融入一種防災意識,要考慮到萬一遭受大災,如果現有的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如何保證災民基本的居住、吃飯、飲水、醫療等問題。再者,要向廣大人民進行防災避災的知識教育,掌握一些自救手段,還可組織一些緊急避險的演習,讓廣大人民有一種自覺意識,這樣如果災難萬一發生,或許會減少大量的生命傷亡

  災難的來臨,摧毀人類的文明,僅在須臾之間;毀掉的家園可以重建,但那消亡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卻無法從頭再來!逝者,是生者心頭永遠的痛!對他們,我們所能做到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您正在瀏覽: 大災之後的思考
網友評論
大災之後的思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