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網絡散文 > 中秋·記憶·其它(散文)

中秋·記憶·其它(散文)

手機:M版  分類:網絡散文  編輯:小景

中秋·記憶·其它(散文) 標籤:青澀記憶

  中秋·記憶·其它

  吃月餅是要收稅的。可見這月餅不是什麼平常物,一年一次,一定和奢侈有關。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一樣不曾收稅呢?!依法納稅是公民義務,買月餅收的是商品稅,單位發的還重收一層個人所得稅。

  小時候,對中秋節的記憶總不如端午節深刻,因為在形式上沒有其豐富和多樣性。每逢佳節來臨,天清月朗,秋日漸濃,各家也在忙碌適時的飯菜。70年代物資匱乏,人鬼不憤,好吃的沒有,難吃的也不多,糧站有時只能供應切片晒乾的山芋干,這下可愁壞了家長,歡樂了孩子。孩子們可以拿山芋干去街頭炸炒米的老頭那裡去炸“貓耳朵”,以添補難得的“零食”。

  節日里,可以吃到月餅,還有我們南京人愛吃的“秋實”俗稱“水八鮮”,即指蓮藕、老菱、茭白、雞頭果、荸薺、水芹、茭兒菜、慈姑8種水生植物,這是南京人的傳統習俗。當然,“八鮮”不一定湊齊,月餅到還有幾樣,要不要憑票購買已不能記得,印象最深的有這頭二十年已不常見的蘇式椒鹽月餅、五仁月餅等。中秋節當晚,皓月當空,大人們在擺放停當的桌面上,把一塊塊月餅拿將上來,每塊再改切成四小快盛放在盤子里,配以紅彤彤的石榴、菱角等,煞是好看。面對圓月,全家人圍坐一團,其樂融融的景象着實讓人難忘。家中老人還會把貼放在月餅底部,比郵票大一點的油乎乎的小方紙片拿給我們看,說當年朱元璋為起義抗元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號召各地義軍統一行動,誰知消息走漏,南京城百姓為保護義軍秘密,說:“我們南京人過八月節的習慣,就是家家要吃圓餅,殺鴨子”。元兵信以為真,最終取得起義勝利。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開來,吃鴨子也成為南京人的摯愛。

  現在的月餅不中吃寡中看,那一方紙片早已被商家變換成樣式別緻玩意,早期配有盒裝茶葉、洋酒,後來改金制飾品。總之,花樣繁多,變化無窮。餅還是那塊餅,口味卻越來越禁不住品嘗,思念親人的情緒也膩味在甜滋滋的口感中了。說起思親,也是八月節的主旋律。那年月,哪家沒一個兒啊女的被放置鄉下,號稱“上山下鄉幹革命”的。留在城裡的父母那一份牽挂和苦痛,是現在為人父母的我們所不能感知的。在我的鄰居中,就有兩位如花般的少女永遠停止在美好的年齡,沒能回到父母的身旁。我有一位好朋友,女兒出國留學,在她個性簽名里總留有一句話:忐忑不安。近幾日她的簽名略有變化,也說明其思念情緒的綿長:兒行千里母擔憂。

  過去看戰爭影片,無論中外其主角與對手(敵人)之間在情感的交流中都顯得自然而樸素。特別是國產黑白電影,在角色之間,不管立場和陣營如何不同,但演員在表演中都會流露出人的自然天性,我們能從中看到“人”的真實的身影。無論是悲壯、激憤、還是仇恨,那一腔熱血中流淌的是本性。也許,當時的演作者們生活的當下,使他們最直接認知現實的原本狀態,即使是兇殘的日本鬼子在他們的演繹下也有幾分人的本源。說這一串,我想表明的是現實生活的真實離我們越久遠,人們看到的只可能是一種現實表象下的外衣,那深邃的體感已隨歲月的流逝而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我們在閱讀史料性書籍的時候,一般喜歡選擇親歷者的專著,雖說偏見和誤解在所難免,但我們總能在其表述的蛛絲馬跡中找到歷史的真相。

  回到中秋。每年在過節的日子裡,都充滿與其它節日所不同的濃濃的人文氣息,哪怕最不計文明禮數的傢伙也會被她強大的文化氛圍所征服。中秋節快到了,中國人溫和柔軟的情愫在這一刻釋放出來,對親朋故友的懷想凝結於浪漫的滿月,把遙遠寄予心懷。

  記得剛參加工作的第一個中秋節,下班回家,二十歲出頭的我騎車穿行在尚未改造的城市的大街小巷裡。天色近晚,華燈初上,大大的月亮泛着黃黃的光澤追隨我的蹤影,在樓宇和女兒牆的間隙間穿梭逡巡。忽然,我的心頭湧出一股暖暖溫情,想到中秋,想到等待我回去吃團圓飯的家人,最不可思議的還矯情地想到不曾謀面的先祖。。。頭頂同一個月亮,千萬年代代相傳,而如今傳承到的我獨自行走在有着古老名頭的街巷,在皎潔的月色中獨享情懷。。。現在想起,還不禁為初萌的人文情懷暗自臉紅,但從那一時刻起,文明長駐我心。

  2011年9月4日

您正在瀏覽: 中秋·記憶·其它(散文)
網友評論
中秋·記憶·其它(散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