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鏖戰引崗----最艱難的時候(4)

鏖戰引崗----最艱難的時候(4)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得得9

  (視頻腳本)

  ——記原石家莊地區獲鹿、平山、元氏三縣人民在修建引崗渠的初期階段,面對艱巨的工程和各方面的困難,奮力拚搏,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往事。

  1970年7月以後,獲鹿縣承擔的溫塘河渡槽、冶河樞紐相繼開工;平山、元氏兩縣承擔的明渠工程全面開工。引崗渠上呈現出千軍萬馬戰引崗的陣勢。

  隨着引崗渠諸項工程的開工,資金、物資的需要量越來越大,生活物品的需要越來越多,運輸任務越來越重,各類技術人員越來越顯得缺少,各項困難蜂擁而至。

  王常峪隧洞隨着工程的進展,瀝水越來越厲害。那裡的石質屬片麻岩,不見風像鐵疙瘩,見了風像豆腐渣。隧洞一經排風正常,洞頂、洞壁的岩石就開始風化,加之瀝水沖刷,塌方更加嚴重。隧洞里的瀝水和下雨一樣,幹活的民工穿着雨衣都被濕透了,腳下是嘩嘩的流水冰冷刺骨。

  在這裡負責施工的是獲鹿縣施工團團長、王常峪隧洞分團政委、老水利陳景元,他和團長林增福、副團長石正瑞、史永計等同志,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整天和民工在工地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一起研究施工措施,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用當時人們私下說得一句話,“吃着陽間飯,乾著陰間活”,可見當時的施工環境是多麼的可怕,艱難、危險考驗着人們。

  在冶河樞紐工地,由老幹部徐靜任獲鹿縣施工團政委,兼任冶河樞紐分團政委,以及團長李萬才、胡夢書等同志負責施工。我們採訪了徐靜同志,他說:

  最困難的一段是打基礎,河裡邊常年流水,渡槽的基礎非常難挖,有六孔挖不着岩石,挖不着岩石不敢打基礎,怕下沉了出問題。礎要是打不好,保證不了質量。基槽下邊十幾米下去以後除了流沙,就是水。

  我們還採訪了原高庄公社黨委副書記、施工營負責人胡坤元,他說:

  渡槽槽墩須要挖得更深,更加艱難,一個基槽里多少台水泵也抽不完裡邊的水,有一台水泵出故障,水就上來了,就不能幹活了,特別是我們公社,有幾個橋墩,要挖二十多米,挖深了基槽周圍就往下塌,挖了8米多沒有挖到底,最後向地區求援,打鉚樁,才打好了基礎。

  的確,他們從來沒有干過這麼大、這麼難的工程。但是他們有信心,有決心克服在資金、物資、各類用品、運輸力量、工程專業技術等方面的困難。

  最讓他們頭疼的是省里有關部門“引崗渠是效益搬家”不宜支持的態度。處長、廳長們都是久經考驗的老革命,堅持原則,辦事認真,沒有充足的理由,很難說服他們。所以,引崗渠下馬的威脅,一步步逼近,地區領導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終於地區有的領導動搖了,“黑渠”之說像一座大山壓在了人們的心頭。這一年又是歷史上少有的旱年,春夏無雨,小麥已經減產,秋季乾旱,歉收也成定局。

  那年九月的一天,地區召開工作會議,有一位領導指着獲鹿縣參加會議的縣委副書記侯淑芳批評道“你們獲鹿都讓人們去修引崗,不注重當前生產,造成了小麥減產,秋季年景也不強,你們應當深刻反思”。地區批評的消息傳到縣裡,同志們的心一下子心冷了。施工之中遇到再大的困難,他們沒有灰心喪氣,地區的一些領導對他們的不理解,他們很難接受,心中深感委屈。

  獲鹿縣的少數“不同政見者”本來就袖手旁觀,在工地上扇披着衣裳悠閑自得地當著民工和幹部的面散播自由主義,陰陽怪氣地說這樣的渡槽你們就弄成了?你們可別瞎胡鬧一些風涼話。這時他們的勁頭更大了,甚至公開在會上發難,好象他們快要成為勝利者了。

  風雨欲來風滿樓,事情的發展遠不是挨一頓批評就過去了。時間不長,地區又召開會議,平山縣的革委會主任對緱增福無可奈何地說:“平山人們都說修引崗渠我們最多能澆兩千畝地,真是得不償失啊!人們都想撤出來。”

  緱增福忍着心裡的傷痛風趣地說:“你到平山時間不長,還不了解情況。我是平山人,也在平山工作過,平山的情況我了解,平山在上游,近水樓台先得月,平山受益面積遠遠不是兩千畝。在平山境內設計了三條支渠,灌溉面積四千多畝;設計了五十多條幹斗,灌溉面積一萬多畝;還有,冶河枯水季節引崗渠可以救濟平山的南躍渠、大同渠、興民渠,可灌溉十來萬畝;還有,以水輪泵站為水源的人民渠和引崗渠沿線修建的揚水站,解決許多崗坡旱地的用水問題。不過,現在你們可以撤下來,我們和元氏繼續干。但是,現在咱們簽一個君子協議,引崗渠修成后讓平山澆兩萬畝地,多了不行,你敢不敢保證?”

  平山縣的革委會主任苦笑了一下說:“你別著急,有些事咱們誰說了也不算,慢慢地你就清楚了。”

  緱增福聽到這不軟不硬的話語,腦袋嗡的一下,好像掉到雲里霧裡似的。他已經感覺到問題更加嚴重。這天他不知道是怎麼回到縣裡的,腦子裡一團亂麻,理不完,剪不斷,理還亂。引崗渠下馬,不但不能為人們辦好事,而且要成為勞民傷財的工程,全縣幹部群眾要受到極大的傷害,支持這項工程的人們要成為歷史的罪人。

  在縣革委常委會上,緱增福同志平靜地說,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沒有錯,相信群眾,相信黨,也相信我們自己,只要我們把這個事情辦好了,上級一定能夠理解。經過大家充分討論,一致表示,只要上級不強迫下馬,我們就得按計劃堅持幹下去,即使現在下了馬,將來還會上馬。所以,只能把這個事辦的更好,稍有疏忽會造成千古遺恨。最後緱增福說,天塌了有地接着,成功了是全縣人民的幸福,失敗了我一個人承擔責任。

  隨即召開了縣革委擴大會議, 進一步強調把修引崗列為全縣的工作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頑強拼搏大戰引崗。

  縣財政局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為工地購買一批提水設備,解決冶河工地排水燃眉之急。獲鹿縣同閣採石廠把兩台空壓機支援引崗工程,農機廠為修引崗渠製造了97套設備。隧洞的支撐需要大量木材,獲鹿縣各機關、學校和各公社紛紛將本機關庭院較大的樹木,以大換小,把15000多棵樹木支援引崗前線。

  1970年12月1日,溫塘河渡槽正在緊張施工的時候,水泥不足了。緱增福、杜英傑等領導,拉着小拉車向溫塘河渡槽工地運送水泥的車隊出發了。渴了就拿出軍用水壺喝幾口涼白開,餓了就吃自帶的饅頭和鹹菜。那天的西北風特別大,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全身的力氣,實在走不動了,就找個避風的土坎歇一會兒。路上曾遇見團部的拖拉機,司機看他們頂風拉車費力的樣子說,我把你們送到溫塘河吧。緱增福說:“不用,不用,你要有時間你就多拉一趟。”司機無奈,兩眼含淚開車走了。這就是我們的緱增福,他在繁忙的工作中還和普通民工一樣,拉上一千多斤的水泥走了100多里,從早晨6點多出發,走了18個小時,晚上12點多到達溫塘河渡槽工地。第二天當工地民工得知此事,工地沸騰了。他就是我們的焦裕祿,一時,全縣幹部職工一齊出動,獲平公路、石崗公路大車拉,小車推,自行車馱,人來車往絡繹不絕,及時把急需物資運到工地,簡直就像解放戰爭時期民兵支前一樣,群情振奮,豪情滿懷,戰鬥在引崗工地。

  1970年12月20日,井上寒風刺骨,井下瀝水成溪,塌方頻繁。李吉瑞和他的戰友們,你追我趕,爭着向元旦獻厚禮,整個11號豎井出現熱氣騰騰的勞動競賽局面。他們雖然對隧洞內西南角多次排險,但是,棗兒、核桃大的碎石塊還是不斷地從隧洞頂部落下來。在這種情況下,民工們積極報名下井搞突擊,打速決戰。李吉瑞和他的戰友們,戴好安全帽,落實一切安全措施,開始對這段隧洞進行襯砌。當他們正在緊張地壘砌的時候,突然轟隆一聲巨響,一塊大石頭從隧洞頂部塌了下來,石頭濺起的水花迷了人們的眼鏡,突然有人喊,吉瑞被砸住了,人們揉了揉眼睛,四下觀望,發現一塊數百斤重的大石頭壓在了李吉瑞的腿上,他昏倒在地。大家把他從隧洞中搶救上來,他清醒后忍着巨痛詢問傷着別人了沒有。聽到這裡出了事故,領導和醫生及後勤的同志都來了,經戰地醫生檢查處理后迅速送往溫塘醫院。

  次日清早,領導和同志們去看望他,還沒等同志們開口,李吉瑞就說:“西邊的塌方處理了沒有,……能不能保證日進一米三?”他雖身負重傷,還在念念不忘工地施工。當連隊領導給他念同志們給他的慰問信時,他含着眼淚說:“請轉告同志們,我傷好了還回工地參戰,完不成任務決不下火線”。人們稱他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頭排長”。

  李吉瑞的右腿傷勢很重,主要血管被砸斷,需要把右腿鋸掉,當醫生和他商量時,他說:“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勝利連死都不怕,我鋸掉一個右腿算什麼!”當時李吉瑞才24歲,他的事迹感動了醫生,也感動了引崗戰士。11號豎井的同志們為有這樣的好排長而驕傲。高高的井架上“四好排”的紅旗迎風飄揚。

  “效益搬家”不予支持的陰影揮之不去。當時,石家莊地革委確實研究過一次讓引崗渠下馬,但是當時獲鹿縣的人們誰也不知道。1970年10月,地區生產指揮部主任劉希明(解放軍某部幹部)奉命到獲鹿縣傳達地革委關於引崗渠停工的通知。劉希明同志富有軍隊幹部實事求是的優良品質和細心謹慎的工作作風。他到獲鹿以後讓緱增福領他看引崗渠工地,緱增福同志不解其意,實實在在地領着他從上到下一點不拉地看,把成績和問題都擺了出來。劉希明同志一言不發,走的時候也沒有表態。但是,引崗渠百里戰線,萬名民工熱火朝天戰引崗的場面,都記在了心裡。回到地區,他如實向領導們彙報:“你們讓我去傳達引崗渠下馬的事,我到了工地一看,工地上了不得啊!誰看了都會動心的,我不忍心啊!工程下馬,誰承擔勞民傷財的罪名?我建議大家都到工地看看,是下馬還是不下馬。”會場沉默了好長時間,最後,主持會議的同志說:“這樣吧,會後大家都去看看,我們再研究”,會議就這樣結束了。

  1970年12月,地革委組織機關拉練,到井陘縣黑水坪召開各縣革委會主任會議。在會上各縣都彙報了本縣工作,獲鹿縣特別重點彙報了引崗渠的情況。地革委副主任張屏東主持這次會議,他在總結講話中說到:“引崗工程搞得不錯嗎!批評你們因修引崗渠造成小麥減產是不公平的,今年大旱,哪個縣不減產,獲鹿縣減產的原因怎麼能和修引崗聯在一起呢?你們縣革委一班人帶頭參加勞動的作法很好,你們在為獲鹿人民拚命呀!有什麼困難,需要怎樣支持你們?水利局打開地區物資倉庫,需要什麼,讓他們去揀。”其實庫房裡並沒有多少東西,領導有這個心意,人們就知足了。顯然,地革委的領導都到引崗工地看過了。

  以後,地革委不再說引崗渠下馬的事。省里有關部門還是原來的態度。引崗工程就在這種情況下默默地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着。1970年,引崗渠經歷了最困難的一年,到年底王常峪隧洞掘進、襯砌近千米,完成任務的35% ;霍北庄隧洞掘進200多米,完成任務的52% ;溫塘河渡槽所有槽墩基本完成;冶河渡槽開挖的44個槽墩,其中23個槽墩完成底部基礎澆注,倒虹吸完成基槽開挖和基礎澆築;馬冢河倒虹吸竣工;明渠開挖也取得一定進展,整個工程取得極大的成就。但是引崗渠什麼時候才能名正言順,取得省里支持,大家在無奈地期盼着。

  撰稿 謝樹坤

  解說 靳偉國

  製作 謝彥斌

您正在瀏覽: 鏖戰引崗----最艱難的時候(4)
網友評論
鏖戰引崗----最艱難的時候(4)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