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散文《離家時候》有感

讀散文《離家時候》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散文《離家時候》有感

  自動化學院 李傲

  看過幾篇回憶幾十年前當知青時上山下鄉的文章,其中以懷念當年的艱苦歲月為多,但由於年代距今較遠,對當年的時代背景沒什麼了解,所以不曾有過多大的感觸。直至一天偶然讀到葉廣苓的《離家時候》,才感到自己與那個時代的聯繫,由此生髮出不少感慨。

  一九六八年的某個早晨,二十歲的葉廣苓即將離開位於北京的家只身前往大西北。二十年的人生都是在城東的古老院落里度過,如今突然要離開了,而且何時回來遙遙無期,也許真要一輩子紮根大西北了。想到這裡,葉廣苓越發得不捨得離去。她六歲喪父,家裡還有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三人都由母親拉扯大。因為在父親去世后家裡漸漸和親戚們斷絕了聯繫,所以他們的處境相當困難。然而禍不單行,母親作為家裡唯一的支柱,在一九六七年患上了重病,醫生無力回天。哥哥是地質隊的,常年在外,家裡一下子只剩下兩個不足二十歲的小姑娘了。

  當得知自己要去大西北知青時,哥哥破天荒的請了假回來給她打包行李並送她。這一來家裡就只剩妹妹來照顧母親了。後來妹妹也知青去了,半年後母親去世。自一九六八年作者二十七年沒回過家,也沒能為母親送終。

  讀完之後,我總是覺得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拆散了一個家庭,導致了一個悲劇。以為就當是來說,去邊遠地區支持國家建設是一件最光榮的事情,為國家獻出自己的一切是在正常不過的的事情。一個時代的思想改變了一群人的命運,隨着這群人命運的改變又生出不少悲歡離合。但後來轉念一想,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差不多過着和當年知青一樣的生活。雖然我們不是被國家硬生生安排的,但也總是為了某些東西離開家鄉,錯過了許多。自古以來莫不如此,也許這就是思鄉懷遠成為一個亘古不變主題的理由吧。

  在這個充滿可能的時代,不少人都被野心和抱負驅使着離家,因為外面有更多的機會,外面有更多的可能。我們被這股要成功的思潮所影響,犧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機會,想要博得世界。

  當年的知青也就和你我一樣大,他們也被一股思潮影響,我們以一樣的心態離家,後來同樣都遇到挫折。他們抒發著他們的感慨,我們也有着自己的無奈。世界就是這樣,因果輪迴,終於又到了我們的頭上。

  我無法也不想對那個時代加以褒貶,只是在讀完這篇文章后,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是很像的。也許幾十年後,當我們回憶自己的崢嶸歲月時也會發出和現在那些經歷過上山下鄉的人一樣的感受。同樣,我們也會越來越與古人詩詞里的感情產生共鳴。

  也許成長就是這樣,一件複雜的事情慢慢變得簡單,一件簡單的事情慢慢變得複雜。就像,我之前無法理解知青們的感慨一樣,現在卻能和自己的經歷聯繫起來,並擴展到自古至今,一切的情感我們都是重複,只不過表達的方式和內容不一樣罷了。但就當我們越來越理解以前難以理解的詩句文章時,我們也就再也回不去之前的歲月了。因為當我們不理解時,我們正處在現在所懷念的那個狀態之中。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記得高中的時候學習這曲《醜奴兒》時老師讓我們描述一下辛棄疾寫這首詞時的心情,然後寫紙上交給他。同學們都眉頭緊蹙,碳素筆在指尖不停地轉動,卻怎麼也落不到紙上。

  過了幾分鐘,終於有同學開始寫了,很快就交上去幾個。語文老師津津有味地看着學生交上去的作業,嘴角始終帶着微笑。忽然,他站了起來笑嘻嘻地對我們說:"同學們都停下來吧,現在你們應該能理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思了吧。但是辛棄疾作詞時的心情也許得到了幾年後你們才能理解,就像現在的我一樣。"

  幾年之後,離家千里的我漸漸理解老師的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用失去換來了成長。我們也在慢慢變老,希望幾十年之後,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安心回顧以往。

您正在瀏覽: 讀散文《離家時候》有感
網友評論
讀散文《離家時候》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