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感想隨筆 >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標籤:愛的教育 語文教學

  “不蔓不枝”,關鍵是理解“蔓”和“枝”是一種什麼狀態。“蔓”是“蔓延”,“枝”是“枝節”,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那就是勾勾搭搭,牽牽連連。聯繫到生活實際,與君子相對的是“小人”,小人以“利”為核心,總是在互相勾結的,結黨營私,朋比為奸,他們拉關係,走後門,織成嚴密的關係網,搞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屑此類勾當。所以又有“君子不黨”之說。君子是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的,是傲然不群的,是不屑於搞人身依附這一套的,只有小人才趨炎附勢,攀附權貴。

  因為字詞方面、朗讀背誦方面,學生自己能主動解決,課堂上省下一點時間,所以就有利於理解深入一些。但一節課時間畢竟太短,所以還是有必要讓他們課外再作深入理解,比如說就本文聯繫實際,寫一篇讀後感。有些課文是用來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比如此篇。這世界上多一些追求精神高潔的人,至少懂得什麼才算是高潔,總是好事。

  7、自學--學生自己能做的事,無須老師代勞

  今天上的課文是《核舟記》。這篇文章我決定讓學生自學,在大約40分鐘的時間裡,我讓他們完成這樣幾個任務:一、解決字詞的讀音及生字的寫法;二、把課文讀通順;三、把全文筆譯出來。時間的安排是:完成前兩項任務大約用10分鐘;完成第三項任務用30分鐘。然後我在黑板上把這些目標和時間安排寫出來,並且加上了一些方法指導。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效率還是不錯的。雖然因為課文比較長,而且筆譯也比較費時,第三項任務沒有完成,但總體上看,學生們都學得很認真,哪怕平時最容易走神的學生,這堂課的時間利用率都是挺高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這個效率是一般的課堂上沒有的。

  讓學生自學,目的就是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漸學會自己制定目標、尋找方法和安排時間步驟,形成自學能力。凡是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盡量交給學生自己去做。我所想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釋疑解惑,並做一些深化、開拓延伸的工作。

  8、自學效果如何檢查更有效?困惑

  《核舟記》這篇文言文,我主要依靠學生自學。第一課時讓他們自學全文,囑其筆譯,並教給方法。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做到字字落實。第二、第三課時主要是抽查兼答疑。抽查方法事先告訴他們:不規則按學號隨機抽查,每一個被抽查到的學生翻譯一個文句(至一個句號處,作為完整的一句)。這樣,就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因為這意味着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如果抽查到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那麼他也找不到什麼遁詞:因為課堂上已經自學過,課外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除非是自己態度上不認真。

  抽杳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基本上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解決了文意疏通問題。極個別確實有點難度或學生容易忽略的文言詞類活用現象,教師略加指點強調。

  至於寫作特點理解,並不是太難的事情。一是明確本文可歸入說明文之類,二是找出本文用了什麼說明方法,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主要是列數字和作描摹,目的是突出手藝人技藝高超。這類問題稍作指點,學生即可領悟,所以也沒有太花時間。

  遇到的問題有:自學之後的抽查,對於學得比較好、基本上不存在疑難問題的學生來說,這個環節顯得有點浪費時間了。怎樣讓這部分人能不虛度這段時間?現在還想不出什麼辦法。不過,這部分人在聽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在跟自己的答案進行對照,這對於加深理解和記憶,還是有作用的,等於是複習了一遍吧。

  9、文言文就要多讀,短文要熟讀成誦

  今天上《大道之行也》。這篇文章比較短小,意思也不難理解,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是把文章熟讀成誦。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文言文,朗讀就顯得更重要了。

  我安排的學習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是輕讀課文,解決生字、多音字讀音。對照課文註釋和詞語手冊,給生字標註讀音。板書“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幼有所長、矜寡孤獨、男有分、貨惡其棄於地”,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對錯讀的字正音后,全班齊讀,然後指定個別學生上黑板給加點字注音,重點是“與”、“睦”、“長”、“矜”、“分”、“惡”。再齊讀鞏固。

  解決了字詞讀音后,接着是齊讀全文。(如果學生基礎差,齊讀前應安排教師領讀)。

  第三步是學生自學,疏通文意。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口譯全文;對疑難之處做標記;在全班舉手質疑,討論解決;然後分成四人小組,組內每個學生翻譯一句(至句號處為一句),對有爭議的字句再在班內討論明確;最後教師把全文口譯一遍,學生對照自己的翻譯,檢查疏漏或不準確之處進行糾正。

  第四步是熟讀全文,以至背誦。分四人小組,輪流領讀一遍;小組內進行齊讀,直至齊背;各小組之間進行進度比賽,看哪小組最先能夠齊背下來。然後挑選背得最好的小組,讓其領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誦一句;最後全班試着齊背全文。

  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說這段話的背景,說說這種理想社會的特點是什麼,並結合《桃花源記》談一談,桃花源中的人們生活跟這種理想社會有什麼相似之處。學生熟悉全文以後,這些問題是很好理解的,不必過於糾纏。

  最後齊背全文,並爭取默寫下來。

  這樣,一堂課之內,全文不少於朗讀十遍,學生課內達到背誦應該不成問題了。

  10、怎樣才是高品質閱讀--“對話”

  上午學習杜甫《石壕吏》這首詩的時候,出現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詩所表現的情節時,有好些學生對“老翁逾牆走”、“婦啼一何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等情境,表現出嘻嘻哈哈的態度,也許在他們心裡,只是覺得好笑,而根本沒有惻隱之心。這其實就是一種看客心態、麻木不仁的心態。他人的苦難與自己無關,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娛樂的工具。

  於是,我又重提“對話”理論:閱讀文本,就是心與心的對話,就是要讓自己的思想感情進入文本,進入文中的情境,與作者筆下的人物對話,與作者本人的心靈對話,入情入境,把自己當成作者,把自己當成作者筆下的人物,這樣才算是真正會閱讀。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於自身之外,看作是與自己毫無關係的東西,那麼,就連閱讀的門都沒有摸到。要像水滴滲入海綿一樣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動一樣,浮在表面。

  學生聽了這些話以後,神態開始嚴肅起來。

  我說:把你當成當時的杜甫,或者把你當成向酷吏哭訴的老婦,一家之中遭遇如此巨大的犧牲,還要繼續為這個亂世付出犧牲,你還會如此嘻嘻哈哈嗎?你對老婦所作出的決定,難道沒有任何感覺嗎?

  接下去,學生理解文本時,態度比較認真,對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容易理解了。杜甫當時的思想感情是很複雜很矛盾的:一方面對付出巨大犧牲、生活幾乎面臨絕境的老百姓,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哀民生之多艱”;另一方面對於統治階級的冷酷殘忍也予以含蓄的批判,但對於為國家作犧牲,又視為理所當然,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所以對於老婦堅強地接受苦難,繼續為這個時代作出犧牲是深懷敬意的,是讚美歌頌的。

  這堂課,再提“對話理論”,我認為非常必要。因為多數學生確實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品質是非常低下的,這就需要時常提醒他們,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閱讀品質。

  11、養成認真的習慣很難嗎

  今天學習酈道元的文言文《三峽》。因為已經有過自學文言文的經驗,所以這堂課我還是要求要求學生自學。應該說,大部分同學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

  剛上課我就宣布這堂課是一堂自學課,並啟發他們自己定學習目標和任務。我說:這堂課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在他們發表了意見之後,我小結了一下:一、讀通課文(前提是解決生字讀音,還要把課文讀通順,不讀破句);二、字字落實,筆譯全文;三、背誦並默寫全文(看時間情況)。大致的時間分配是:第一項任務5-10分鐘;第二項任務25分鐘;第三項任務10分鐘。

  在完成第一項任務的時候,分別進行了齊讀檢查和個別朗讀檢查,均發現一點問題,就是個別字的讀音學生沒有解決好。比如說“屬引凄異”,文中的讀音是“囑”,而不是“屬於”的“屬”,但抽查了兩個學生,卻都讀錯了。這是非常令人驚訝不解的事情。因為課文註釋里就有這個字的注音,而且平時我一直在強調:在學習一篇新課文前,必須對照註釋、詞語手冊解決生字讀音,把讀音標註到生字上面。然而,這個習慣有些學生就是沒有養成。

  我對他們說:“養成這個習慣就那麼難嗎?有些同學習慣了依賴老師,到了初中,仍然沒有自學的能力。其實自學有多難呢?就是自己去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註釋里的生字注音標到課文裡面去,讀一讀,記住這個讀音。這件事情有多難?不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嗎?如果小學教師給你們教‘屬引凄異’的‘屬’字讀音,可能會這樣教:先在黑板上寫上這個詞,然後給這個‘屬’字標上注音,然後說:同學們,跟着我把這個字念一下。難道要這樣教,你們才能學會這個字的讀音嗎?”

  抽查到的這些同學,相對來說自學能力不夠強,以前這個別學生也有過反對自學的言論。從這堂課來看,可能還是觀念沒有轉變之故,總是等着老師給她安排做什麼,自己學得不主動。這說到底,還是觀念的問題和習慣的問題。

  但從整體來看,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第二項任務有些學生20分鐘就完成了,大部分學生25分鐘內完成,第三項任務,10分鐘之內大部分學生把課文讀背了。至於默寫,留到課外去完成也未嘗不可。總之,學習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性,效率還是挺不錯的。

  字字落實遇到的問題,我沒有當堂給他們解決。

您正在瀏覽: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網友評論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