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 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 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得得9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 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標籤:科學發展觀 經濟學是什麼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實踐

  在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發展是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黨中央確立的科學發展觀,是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大理論成果,是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是我國新世紀特別是頭20年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任務的行動指南。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必將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進,對於鞏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果,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文秘寫作-www,wmxz.cn,找範文請到]

  一、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只有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保證經濟更快更好發展。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質量和效益。我們不能片面地追求經濟的發展速度,從而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甚至走彎路或走邪路。我們一定要加快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農牧業、旅遊業、藏醫藥業等特色產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費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農牧業和工業化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二是加大投資規模,鑄就經濟發展的新活力。目前,西藏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投資的拉動。我們要充分利用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賦予西藏的特殊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家、援藏省市和社會民間投資,改善城市面貌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強經濟運行調節,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要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世貿組織的要求,運用經濟、法律等綜合手段,注意把握時機和力度,做到適時適度,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條件。隨着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更加要求社會與經濟同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了明顯進步,但仍然存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社會發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推進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根據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科研事業單位人事制度,降低從事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的科技人才准入條件,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城鄉結合的科技人才市場體系,促進科技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配置。要根據資源優勢和經濟現狀,找准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切入點,以提高產品質量、產品附加值為重點,實施旅遊、藏葯、食用菌保鮮加工、優質水果生產基地等重點項目的開發與研究,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實施“科教興地”戰略,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針,加大“兩基”攻堅力度,鞏固“普六”成果,大力推進“普九”步伐,積極發展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優化教育結構和教育資源配置,為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三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一手抓文化繁榮、一手抓文化管理的方針,打破政府包辦文化的單一模式,疏通渠道,廣辟途徑,有效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經營,積極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的形式多樣化。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繁榮文藝創作,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品牌,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充分利用、整合現有資源,結合防治非典和傳染病控制的實踐經驗,集中人力和財力,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技術支撐和信息網絡等體系,形成責任明確,反應及時、保障有力的工作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深入開展以“改陋習,講衛生,樹新風”為主題的愛國衛生運動,切實增強全民衛生防疫意識。五是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增強全民素質。按照《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要求,大力推進全民健身計劃,構建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以健身點、健身苑、公園、廣場為主,建立群眾健身活動點。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和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形成全社會關注體育,各族人民崇尚體育的良好氛圍。六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堅持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健全社會保險保障體系,加強“三條保障線”的建設,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針,做實個人賬戶。健全醫療救助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推進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流通體制改革,擴大農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三)統籌城鄉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黨和國家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三農”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牧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全面發展,就不可能真正消除貧富差距。我們黨雖然歷來重視“三農”工作,但由於長期存在城鄉差距、工農差距等種種原因,農牧民收入增長仍然十分緩慢,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認真研究和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一是進一步落實中央對農業“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合理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大力發展農業基礎產業,增強農業發展勢頭,擴大農業發展規模,減輕農業發展所承擔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國民收入分配要向農業傾斜,通過稅費制度改革和財政轉移支付等,加強對農業、農村、農牧民的扶持和幫助,切實減輕農牧民的負擔,增加農牧民收入。二是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強農業和農村的自身發展能力。要全面提高以農業糧食生產為主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素質和經濟效益。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調動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從而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和戶籍管理制度,形成有利於城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三是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以城市繁榮帶動農村發展。要注意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相協調,把更多的財力和物力等社會資源用於農村,更好地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的轉移和農牧民增收創造條件和機遇。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隨着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交通、土地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要本着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加大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開發與保護力度,使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這塊寶地得到永續利用。要嚴格依法保護環境與生態,加強林政管理,嚴厲打擊各類盜伐濫伐、盜運盜賣木材、擅自獵殺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程,啟動防沙治沙工程。要在城鄉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堅決杜絕濫采、濫挖等破壞性開採,科學規劃砂石採挖地點,使砂石的採挖成為治理河道、疏通水流的一項有益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同時,要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避免重複建設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

  (五)堅持改革開放,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時度勢,因利勢導,與時俱進,提出發展要堅持“五個統籌”。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而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的重要措施。我國之所以取得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關鍵就在於堅持了改革與創新,關鍵就在於堅持了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適應世界格局多樣化發展,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經濟技術的合作與競爭,從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廣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起來,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加強領導幹部政風建設科學發展觀對加強領導幹部的政風建設,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不可能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樹立不了正確的政績觀,就不可能把科學的發展觀落實好、實踐好、貫徹好。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政績觀,才能全面系統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才能不斷增強運用科學發展觀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的自信心、自覺性和堅定性。

  (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提高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繫。我們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根本方針,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職能,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通過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加強領導幹部的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兩個務必”的優良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廣大黨員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的自覺性,從而提高領導幹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進一步解決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兩大重要課題。

  (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樹立發展觀念。這裡所說的發展是科學的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要開闢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前進道路,不斷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的文明進步。我們看政績,就是要看有沒有發展,如何發展,發展的速度怎麼樣,發展的內容是否健康。對領導幹部而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一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一方百姓造福,應該有政績,應該出政績。不老老實實幹工作,踏踏實實為官,就無所謂發展,不發展,就無所謂政績。因此,我們要認認真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兢兢業業做好各項工作,實實在在干出政績,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信任和擁護。

  (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樹立群眾觀念。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腳點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幹事業、出政績的出發點也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裡的根本利益就是增加農牧民收入。衡量政績的最高標準是人民群眾擁不擁護、贊不贊成、高不高興、答不答應,是不是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是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忠實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努力奮鬥,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和工作的最終目的,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四)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實踐可以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作為一個經濟社會欠發達的地區,推進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循的。必須緊密結合地區發展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干出一番事業,在事業中干出政績。在幹事業,出政績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積極探索,銳意進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使我們的工作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實踐的檢驗。

  (五)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求真務實精神一直是我們黨長期堅持和發揚的光榮傳統。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就是使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要符合現階段的國情和區情。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下鄉調研製度,帶頭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掌握真實情況,解決實際問題,辦實事,求實效,講實話。要積極進取,量力而行,不追求脫離實際的高指標,不搞勞命傷財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虛報浮誇,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要繼續弘揚“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成長,在艱苦的條件下幹事興業。

您正在瀏覽: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 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網友評論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 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