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災后話題

災后話題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得得9

  精神衛生問題和心理疾病的高發生率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直接源於諸多的社會因素,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需求的不斷提升而日漸增多的,這就給人們以警示:越是走近現代社會,越是要關注精神和心理問題,只有積極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才能保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國際知名的災后重建專家愛德華布萊克利教授曾領導1989年舊金山地區的地震和火災災后重建,他亦參與了紐約“911”之後的重建。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災害后,新奧爾良市長在全球範圍邀請災后重建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商討對策,並聘請布萊克利教授擔任新奧爾良重建辦公室執行主任,負責制訂整個城市的災后重建計劃。汶川發生大地震,布萊克利教授非常關心,願意就新奧爾良的重建經驗對汶川災后重建提供一些建議。汶川災后重建的最大挑戰是治理而不是技術。這個治理不是單純的政府管理,應該包括企業、社區、受災群眾等民間力量的全方位參與。首先是救災要急,重建要慢。汶川災後有大量數據需要收集,包括人口、住房、就業、地質、基礎設施、經濟、文化設施和環境評估等。除傷亡和損失數據收集之外,鑒於災害發生在夏季,很多災害發生地靠近河流等水源,最重要的是進行衛生和環境評估和監測。其次重建心靈家園。短期心理輔導干預只是暫時性的,長期的心理治療需要多方力量參與,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在這方面,應該主要發揮地方政府、社區組織等民間力量的作用。可利用政府救災基金和社會救災基金啟動地方社區心理服務培訓計劃,專門提供此類服務。可考慮設立災后心理熱線和網絡諮詢。政府可聯合專門網站,提供災難中傷亡和失蹤人員資料,為在災難中與親朋失去聯絡的人提供搜尋平台,同時也是有效的虛擬交流空間。受災群眾的心理治療和重建信心是重建規劃的首要任務。應當把繼續提供心理治療和社區諮詢服務作為第一要務來安排實施。受災群眾和社區人員要全程參與災后重建計劃,傾聽他們的聲音和意見,這是重建受災群眾信心的一個重要過程。

  心理重建比基礎設施和房屋重建的時間要長,難度更大,要從長計議。據媒體報道,四川汶川地震災情牽動着重慶市民的心,災區婦女兒童嚴重的心理傷害和困擾更讓人揪心。重慶市婦聯、西南大學、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立即行動,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動組織了18名碩士以上的心理專家赴四川災區,開展婦女兒童心理危機干預及災后心理關懷。據悉,重慶首批赴四川災區婦女兒童心理援助隊5月17日到達四川省綿陽災區后,立即深入醫院、災民集中的臨時住所,針對婦女兒童特別是孤兒開展團體心理危機干預、個體心理諮詢,努力幫助婦女兒童建立災后心理支持系統。同時,心理救援隊到達災區后還大力開展災后心理宣傳,增強遭受地震災害后群眾心理自助能力,並為志願者開展基本的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增加心理救援義工隊伍,壯大心理救援力量。中國唯一一家以出版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媒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誌社聯合國家體育總局的中體健身會共同發起了全社會參與的“健身健心計劃”,該計劃將全面推出,點面結合,分段深化,全員參與。我們共同期待着。

您正在瀏覽: 災后話題
網友評論
災后話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