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時事評論 > 說說喝酒這點事

說說喝酒這點事

手機:M版  分類:時事評論  編輯:得得9

  說說喝酒這點事

  這幾天,關於酒的問題一直困擾着我,以至於讓我比前幾天醉酒時更加迷糊。因此,很想說說關於喝酒的那點事。

  (一)

  古往今來,酒似乎有着某種揮之不去的魔力,總是強烈地吸引着人們。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喝酒在我們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來送往,接待應酬,喝酒都是一項重要的內容。酒,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已經升華為一種精神的補給,締造了人類的一種文明。“濁酒一杯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多美的一種境界!

  其實,我並不怎麼喝酒。記得小時在家過年過節時,家裡做的水酒是決然不敢喝的,只是偶爾喝點甜甜的香檳酒;後來在吉安師專讀書時,有時覺得好玩,就與同室好友用剩餘的飯菜票,從小賣部買來一瓶葡萄酒(一般以“雷司令”居多),從食堂打來幾個小菜,學着大人們的樣子慢慢喝起酒來,可還沒喝到幾口,就覺面紅耳赤、頭昏目眩,只好倒在床上昏昏而睡……。及至今日,我的酒量也並無好漲,雖然勉強能喝一至兩杯,但從未有過酒癮。無論酒的優劣,不管是堆花貢酒、堆花八年,還是五糧液酒,對我來說,都是苦澀、辛辣的,那刺鼻的氣味兒,實在是難以下咽,再好的酒到了我的嘴裡,也只有一種火辣辣的感覺,品不出個一二三來。但是,“人在世上走,哪能不喝酒?”,生活要過下去,酒就得喝下去。自古及今,概莫能外。

  (二)

  在中國,很多的事情都是在酒桌上搞掂的,很多的友情都是在酒桌上結交的,很多的機會都是在酒桌上出現的,很多的生意是在酒桌上談妥的。所以,儘管大家知道酒傷身體、禍害無窮,但仍然對喝酒樂此不疲。我想,或許主要是因為喝酒有如下幾大好處:

  喝酒,能夠溝通感情。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而酒是溝通感情的紐帶,喝酒最基本的益處就是能夠在推杯換盞中溝通感情。因為吃飯喝酒是比較隨意的、沒有約束的環境場合,最能拉近人與人的感情。尤其對身在職場的人來說,不抽煙還能對付,不喝酒可能真的就是你的一塊短板了。常言道,“會喝酒、好辦事”。與人談判也好、求人辦事也好、招商引資也好、爭資爭項也好,要想達到你的目的,最好必須先邀請人家喝喝酒、敘敘情。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如果人家答應來吃你的飯、喝你的酒了,大凡你的事情就成功一半了——“酒杯一端、政策放寬,哧溜一響、好講好講,筷子一提,可以可以”。我想,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吃請”和“請吃”如此繁多的緣由了。

  喝酒,能夠交朋結友。酒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甚至有人說,“如果你沒有飯局,就將面臨淘汰出局”。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要想不斷擴延自己的社交圈層,酒桌就是一個最好的平台,喝酒就是一個最好的手段。要鞏固老朋友,就需要時常小聚,高調喝酒,低聲敘情;要結交新朋友,就需要常現飯局,收集名片,獲得朋友。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新朋友都是在酒桌上認識的,常常兩個似曾相識的人見面,首先都會想到的是:“我們好像在哪喝過酒?”——此乃“酒肉穿腸過,朋友心中留”啊!

  喝酒,能夠忘卻煩惱。酒,是情感的催化劑,喝了酒的人大多容易感傷,樂於懷舊,但更多的人還是選擇借酒消愁。曹操說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可以讓人暫時忘掉苦痛,可以讓自己脆弱的心靈倍感自信。酒的勁道似乎能夠化為勇敢面對或決心放棄的力量,讓自己用一種迷茫去驅散另一種迷茫,讓人於半夢半醒之間在現實中麻木度過。這時,酒是一種寄託、一種宣洩,人們追求的是那種“人生能有幾回醉,現在不醉何時醉”的超然境界。

  喝酒,能夠激發靈感。喝酒能讓人精神亢奮、靈感頻現、文思泉湧。李白斗酒詩百篇“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歐陽修的“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花不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字裡行間無不流淌着濃濃的酒香。酒彷彿成了文學大家們靈感的泉源,他們在酒後半夢半醒之間靈感突閃,於是,一部部巨作、一曲曲絕唱隨着酒氣噴薄而出。於是,作為政務秘書的我,有時材料在身、不敢多喝時,朋友會煞有介事地勸道:“多喝點酒好啊,才思敏捷”。可孰不知,寫自己的東西可以跟着感覺任思緒天南地北地遊走,但為領導寫稿,可得揣摩領導的心思啊!哪有領導跟着你的感覺而走的呢?——這就是秘書們難言的苦楚啊。

  喝酒,能夠活躍氣氛。現在的諸多酒場,多是海喝胡論。公務也罷,私聚也好,酒過三尋,席間所言全無了正事,除了笑料、葷段子以外,就是變着法子勸酒。有人酒至半斤便再也不能自控,更無法他控。於是,平素木訥寡言者,也會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此時,各種精妙絕句脫口而出——女士勸酒:“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給領導倒杯酒,領導不喝是嫌我丑”;女士和領導碰杯:“領導在上我在下,您說幾下就幾下”;主人舉杯:“女人大點口,男人全進去”……,頓時引來陣陣浪笑,氣氛甚是活躍。

  喝酒,能夠壯大膽量。一般喝酒之後,人的大腦比較興奮,心跳速度較快,而且各個細胞的活動速度也加快,同時可以激活人的語言中樞,於是膽子也就大了起來,一些以前不敢說的,現在有膽量去說了,可以敞開心扉、忘乎所以了。因此,酒過三巡后,常聽有人獅吼:“酒壯英雄膽,不服老婆管”、“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感情鐵不鐵?鐵!那就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深!那就不怕打吊針!”。甚至有一次,我的一位老同事端着一杯酒,晃蕩晃蕩地來到一位市領導面前,“我敬領導,領導喝完、我隨意。謝謝!”,令全桌愕然……

  喝酒,能夠催生產業。酒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歷史,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經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傳統的名酒,比如樟樹的四特酒、吉安的堆花酒。或許可能因為酒可以推進文化傳播,激蕩一種精神,所以在酒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一系列附加產業應運而生,像陪酒員,調酒師……,尤其在嚴禁酒駕的今天,有些大城市的酒店、餐廳為了方便顧客放心大膽喝酒,專門設置了專業的代駕人員,估計這個行業應該是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在當今的職場一族裡應該是比較人性化的服務阿!

  (三)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喝酒,同樣如此。我們要在正確估價喝酒起到的正面作用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喝酒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喝酒過量傷身體。酒似一把“雙刃劍”,喝酒過量,有傷身體。從自己的喝酒經歷來看,本來就身小力薄、不勝酒力,可每當情到深處,卻不得不“捨命陪君子”,無論是喝至幾杯、勸到何處,常做出“感情深、一口悶”的壯舉,彷彿只有陪醉才算是真情投入。及至散場,只好別人相送。輕時,頭暈腦漲,沉沉睡去,朦朧中,不知東方已曉白,大腦如失去記憶一般,一片空白;重時,嘔吐三天,還分不清東南西北,身子虛弱得比害了一場重病還難受,十天半月也難以修復。難怪有人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連干三杯酒,你說苦不苦?”

  喝酒過量出洋相。酒喝多了往往就會出洋相。多年的喝酒經歷表明,我最不服的酒,是鄉下村民自己釀製的水酒和高粱酒。記得結婚那年去永新“做新姑爺”那天,按照風俗,岳父家請了幾個主要親戚陪我喝酒,喝得就是家制的水酒,一碗一碗的喝,幾個來回,就把不勝酒力的我給喝趴下了,整個晚上都未曾醒了過來,嚇得做過護士的妻嫂不停地為我把脈,生怕我出了大事;還有一回,高中的班主任叫了我們幾個學生到他一親戚家做客,喝的是高粱酒,因進口味還好,又經不起熱情相勸,我興緻高昂地喝了幾大碗,不想立刻就醉了,吐得滿身都是,只好趕緊往家裡逃,生怕被人看見恥笑了去。不料,第二天鄰居碰到我,笑道:“昨天喝高了不成?”想到前一天的狼狽相,真是無地自容啊。最可笑的是,有一次在外面喝高了,暈暈乎乎地騎着摩托車,跟在一輛中巴車的後面往家趕,突然,中巴車戛然而停,我猝不及防,連人帶車鑽到中巴車的底下去了,爬起來后,我酒壯英雄膽,氣急敗壞地對司機喊道:“你開得好好的,怎麼突然就停了下來呢?”司機一臉的無辜:“到公交車停靠站了,我怎麼不要停!你醉醺醺的從後面追尾,我還沒找你麻煩呢!”我這才如夢初醒,原來我緊跟着的是市區9路公交車!暈死!

  喝酒過量損形象。就公務人員來說,過量喝酒,將嚴重損害自身形象。有的人中午喝酒後,面紅耳赤地去上班,與前來辦事的群眾交談時,語無倫次,酒氣熏天,令自己及機關部門的形象大損;還有的人乾脆閉門謝客,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或找人玩牌、或呼呼大睡。為此,有人笑道:“革命小酒天天醉,喝紅了眼睛喝壞了胃,喝得群眾翻白眼,喝得單位沒經費,喝得老婆流眼淚,晚上睡覺背靠背,一狀告到紀委會,書記聽了手一揮——能喝不喝也不對,我們也是天天醉!”

  (四)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喝酒有益處,也有害處;是一件痛快的事,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喝酒這件事,確實時常讓人兩難選擇,很是糾結。

  首先是,到底要不要去喝酒?喝酒有害身體,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那麼,人家請了你,要不要去呢?從酒的害處來說,不能去;從你的身體狀況來說,或許也不能去;從你上頓的酒水還在喉嚨口的情況來看,那就更不能去了。但是,不去行么?這裡有是否重情誼、講感情的問題,也有是否給人面子的問題。但我在這裡想要說的是,除此之外,關鍵還是你太注重自身面子的問題。一般來講,當今社會,評判一個人尤其男人的一個重要標準是,你的應酬越多,說明你在這個社會上人緣越廣、地位越高、混得越好。記得我在吉州區政府辦工作時,一位區領導從日本考察回來后,經常講到這麼一種現象:在日本,如果男人晚上回來得越晚,說明他越有能耐,老婆就越是敬畏;如果下班后直接回家,說明這樣的男人是沒有出息的。聽着這件事,想到身為小秘書的自己,每天都是圍繞“單位——家裡”兩點一線的工作生活模式,真是讓我無地自容、很是慚愧啊!這時我才如夢初醒,難怪有的人吃一餐飯連趕幾個場子都不覺得累呢;難怪每天早上一上班,總聽到有人說昨晚又喝得如何如何呢——看似在訴苦,實責在炫耀,得意之情早已溢於言表。——也許,這就是馬斯若所說的“五個需要層次”中尊重的需要吧。

  其次是,在桌上要不要喝酒?糾結半天後,到了酒家,上了餐桌,要不要喝酒呢?如果不喝,當然是最好。但在桌上不喝酒是沒有話語權的,也是很難通得過的。如果你說,“我感冒了,不能喝酒”,人家會說,感冒更要喝點白酒消消炎;如果你說,“我實在是不會喝酒”,人家會說,那就喝點啤酒吧;如果你說,“我中午(或說昨晚)喝高了”,那更加會引起公憤:“就你有酒喝,我們大家都沒酒喝。顯擺啥個呢?”因此,事實是,不管你想不想喝,只要坐上了酒桌,就不能考慮胃的感受。大家都舉起杯來,你不喝你就是煞風景,不喝就是不給人家面子。你的胃是胃,別人的胃也不是鐵做的。何況這時有人正起鬨:“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鐵,喝出血”。話說到這份上,哪怕是一杯劇毒的農藥,你也得把它吞下去。所以,最後往往是“不去不去又去了,不喝不喝又喝了,不醉不醉又醉了”。

  再次是,究竟該選喝哪種酒?去也去了,酒也得喝了,那麼該喝哪種酒呢?一般來講,桌上無非兩種選擇——要麼白酒,要麼啤酒。問題是:白酒傷肝,啤酒痛風;白酒易醉,啤酒漲肚。真是兩難選擇啊!於是,通過多年實踐,我原來的科長曾給我們一個秘訣:如果是三五個人小聚,宜選啤酒,一個來回也不到十杯,問題不大;如果是八九十人以上,必選白酒——理由是:人多時,喝白酒可渾水摸魚、方便作假,喝啤酒一來一往、數量太大、難以應對。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秘訣很是管用,實踐中屢試屢靈。

  (五)

  酒是一種文化,喝酒是一門藝術。喝酒的技巧奧妙無窮,許多玄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喝酒,拼的是一種膽量。從某種意義上說,能不能喝酒並不在於酒量的大小,關鍵是自己的膽量。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喝酒的場合,靠的是一種膽量、拼的是一種氣勢。“夫戰,勇氣也!”我一同事常將這句話用於酒桌上,每每所向披靡、大勝而歸。是啊,大不了一醉,第二天難過一點,多大的事呢?實踐證明,膽量與酒量是成正比的,往往每醉一次,酒量就前進一步。有人說,酒是糧食精,酒比油要貴,是個好東西。遺憾的是,我喝了幾十年的酒,也沒有感覺到它好在什麼地方。

  喝酒,靠的是一門藝術。喝酒有很多技巧,尤其陪領導喝酒,要格外小心,眼頭要活,還要有分寸。在酒場上不要多說話,客人筷子一放,你就要敢緊倒酒。酒倒少了,心不誠;倒多了,不體諒客人,很難把握,就靠臨場發揮了。有時遇到領導不能喝了,你還要挺身而出,臉打腫充胖子,不能喝酒也得喝,要不然領導讓你去陪酒幹嗎?只有努力陪好酒,才能為美好的前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此所謂:“酒品即人品、酒瓶即水平”,正如坊間流傳:“不會喝酒,前途沒有;一喝九兩,重點培養;只喝飲料,領導不要;一喝就倒,官位難保;一半就跑,陞官還早;全程領跑,未來領導。”

  喝酒,重的是一種人情。人情世故,處處皆有。我想,喝酒的場合,除了陪領導喝酒,通常還有兩種情況:一是別人請你喝酒。說老實話,要麼想請你幫什麼忙,要麼事已辦好要答謝你。世上沒有無緣無顧的愛,也沒有人無緣無顧的酒。人家三番五次請,再不去,就有點拿大了,別人的一番好意,就有可能轉為一番怨言。給人以面子,有時比喝酒本身更重要啊。二是你請別人喝酒。有可能別人幫了你什麼忙,要還人家的人情。你自然就要盡東家之意,更要比平時多喝酒了,否則人家以為你心不誠、情不熱,那還請人家喝酒幹什麼?此所謂“要讓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慚愧”。

  喝酒,要的是一種境界。喝酒不醉最為高。其實,我感覺喝醉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人活着偶爾還是要醉一醉的。只要身體還允許你喝,能喝就喝一點,沒有什麼大不了。咱在這個世上,只是個小人物,醉了也不會耽誤國家什麼大事兒。人活在世上不容易,苦悶的時候喝點酒,解解愁;高興的時候喝點酒,助助興;朋友相聚喝點酒,談談心;一個人的時候喝點酒,品品味,各取其樂。喝酒嘛,不就這點事!

  不說了,喝酒去!

您正在瀏覽: 說說喝酒這點事
網友評論
說說喝酒這點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