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思想鉤沉 > 再登滕王閣(上)

再登滕王閣(上)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pp958

  對滕王閣的認識,始於王勃的《滕王閣序》,王勃那篇膾炙人口的名篇將我引入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境界。然而,第一次登那滕王閣是10年前的事了。今天,再一次登上滕王閣,重溫一下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滕王閣矗立在江西省南昌市城西章江門、廣潤門外的贛江之濱,它背城臨江,面對西山,與肖峰、猴嶺、雙嶺、葛仙嶺、安峰、梅嶺、桃花嶺、夢山、吳城山互為對景。俯瞰閣之東南,能見東胡、西湖等湖泊星羅棋布,臨觀之美,令人神馳。它與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湖南嶽陽的岳陽樓並稱為我國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樓,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美譽。滕王閣距今已有1340多年的歷史了。滕王閣儒骨數根、氣韻獨鍾,是是座牽繫着傳播贛文化的聖樓。

  滕王閣始建於唐高祖之子李元嬰為洪州刺史之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省親過此,即席寫下不朽名篇《滕王閣序》,加之歷代文人的詩詞,使滕王閣蜚聲四海,盡人皆知。於是,慕其名者,聞其聲者,留名而去者有之。

  古人吉水李幫華說過,吳有鳳凰、雨花之台,楚有黃鶴、岳陽之樓,豫章則有滕王閣,從古不廢,以觀民寄樂,實為西江第一觀。

  所以,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的贊語;明代文人曹學詮則說:“百里豫章城,千里滕王閣”;清代文人呂宮在《重修滕王閣序》中寫道:“洪都為江右名區,其山川之瑰麗甲於天下,而帝子閣尤攬其勝”。

  滕王閣作為盛唐文化之產物,已成為燦爛文化古城南昌的象徵。

  滕王閣,這座臨江高峙的江南名樓的創建年代,正值中國歷史上空前繁榮的唐王朝。爾後迭經興廢,在風風雨雨中經歷了宋、元、明、清幾個封建王朝,直至民國15年(公元1926年)終毀於兵亂。期間創而重修,修而又毀,毀而又復建,據有確鑿文字可考究者達28次之多。新中國成立后,這座廢達半個多世紀的名閣,於1983年奠基,決定第28次重修。1985年10月正式破土動工,1989年重陽節竣工落成。

  目前重修的滕王閣佔地4。3公頃,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主閣建築座落在2層大平台之上,臨江而建。中心位置距壩體37。3米,最西邊緣距壩中心為10米。在第一層大平台之南北兩端建有“壓江”和“挹翠”兩亭,為主閣之陪襯,並有長廊連綴。主閣建築群北側堆山成景;東側鑿池灌水,池面積約0。2公頃,池水通過東大台階下的涵洞南北連通;南側是供遊人遊樂的草坪。山、水、草坪之間,隨高就低,因地制宜,布置有廊、亭、榭、蔭棚,烘托出主閣的雄偉壯觀。整個規劃以滕王閣為主體,突出主題,臨江取勢,符合“滕王高閣臨江渚”的歷史意境。

  拾級而上,在一級高台朝東的牆面上,鑲嵌有5塊石碑。正中為長卷式石碑1塊,此碑由8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碑上刻有今人隸書韓愈《重修滕王閣記》。長碑左側為花崗岩紀念石以及青石《重建滕王閣記名》碑,右側為花崗岩紀念石以及青石《滕王閣創建紀年》碑。

  自一級高台而上,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與主閣渾然一體。主閣一層檐下有4塊橫匾。正東為集唐懷素狂草“瑰偉絕特”九龍匾,正西為集王羲之、蘇軾書“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今人啟功書“襟江”、吳作人書“帶湖”2匾。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門前紅柱上懸挂着一副4。5米長的毛澤東生前手書的不鏽鋼的拱聯:“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您正在瀏覽: 再登滕王閣(上)
網友評論
再登滕王閣(上)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