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一滴血的背後

一滴血的背後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得得9

  隨着社會的發展,教材也進行了所謂的創新,說是順應時代的脈搏需要,同世界接軌,我看是嗎?我們都知道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誌,紮根於植綿的土壤。可是看看現在,新課改的實施讓人始料未及,竟然刪除了這樣讓人值得回憶的文章,我不知道那些教育部負責課改的人怎麼想的?

  難道朱自清的《背影》過時了嗎?那種深深的情感我們不需要了嗎?難道我們只能被物慾橫流玷污嗎?我們祖先的美德也不需要嗎?

  一直以來我最尊敬這篇了,它那飽含深深的情感一直給我回想,可是我卻不明白為何那些人卻認為過時,說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我很困惑到底那些負責教育的人幹嗎去了?難道真的在做實事嗎?不盡為然吧!新課改固然要有,但是你不能一刀切吧!有些文章永遠不會過時,其實我並不是反對,反對的只是刪除不該的文章,像魯迅的《阿Q正傳》,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嗎?難道不讓我們有所收穫嗎?難道不足以讓我們深深思考嗎?

  誠然,課程需要改革,需要完善,但是你不能一味的拋棄,我們不是一直說“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嗎?可是實施起來,怎麼就不見了呢?我就不說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還有最讓人不解的是《五人墓碑記》也沒了,那種收錄《古文觀止》文章,也沒了,古人都知道,況乎那些博學多才,學富五車的大教育者呢?還有《項脊軒志》,那麼美的敘事散文,無論是結構、情感、語言,都勘稱俱佳,那種如此好的古文就沒了,更不要說《過秦論》、《六國論》…

  真是痛心疾首呀!如此的教材大“換血”,怕是那一滴血的背後是更多的聲音吧…這一滴血,我們從後面看出了什麼?是教育的失敗?還是思想的落後?亦或是時代的發展?( : )

  我在繼續想着……

  諸如浩繁的文化典籍,百家爭艷的名家經典。有多少人能夠還在回味經典?有多少在品味經典帶給人們的時尚?不可否認,新課改的實施的確有了一些改觀,但是成效並不大,相比較而言,倒退的可能性成分佔大多數。我不是學者,亦不是權威教授,只是一家之言。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新課改注重人文因素的開放,提倡謳歌社會,讚揚人性之美,於是我們也可以有一場視覺的盛宴,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柯靈的《故鄉情節》楊朔的《荔枝蜜》王蒙的《青春的日子》以及更多的作品,我們還是很欣賞的,不管評價一個人物,還是一件事情,我得需要辯證的看待,誰都知道哲學的辯證法?誰都知道老子的思想?可是為什麼有些人做事情就沒有一分為二的看待,這其中恐怕有些其它原因吧?

  新課改的改革直接關乎時代的未來發展,關乎00年代孩子的成長,“知識爆炸“時代要求不是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知識的自我認知,自我感悟,自我創造。直接引用現代的文,很大程度上直接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新課改應該強調時代與歷史的磨擦、碰撞、交流,這樣才得以立足目前的時代要求,才會登上現在所需要的歷史舞台,不然一切皆是空談。就像目前的亞洲大學排名一樣,清華、北大為什麼會位居亞洲的第十二、第十六。

  泱泱大國,一個連亞洲都無法獨鰲的大學,說出來不令人恥笑嗎?香港大學為什麼能蟬聯第一,我們不需要好好深思嗎?東京大學、大坂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都能位居前列,我們為什麼就不能?

  1688年日本的改革家大保久立通通過讀《孫子兵法》《論語》,找到治國方略,張瑞敏也是如此,創立了海爾集團,德國的俾斯麥首相正是因為這才使德國走上富強。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枚舉了。

  我在感嘆呀!何時我們也能夠位居榜首呀!

  教育的一滴血,我們的改革者需要高瞻遠矚,正確的對待經典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恰當融合,這樣才是發展的硬道理。國外的很多國家興辦“孔子學院”,正是因為他的思想,他無比的優越性,才促使那麼多的國家學習中國的經典文化,所以我們的改革者應該把經典與現代的結合,實行正確的比例,做好教育,就是做好中國的未來,這不是危言聳聽,是值得改革者深深商榷的事情。

  一滴血的背後,有着許多的故事,新課改實施也面臨很多的問題,有着不同的聲音,或讚揚,或批評,不過相信政府會把這樣的事情做好。畢竟我也樂觀主義者,他們的動作我時刻關注。

  一滴血,我改如何繼續理解者一滴血,我陷入了深思,眉頭皺了起來~~

您正在瀏覽: 一滴血的背後
網友評論
一滴血的背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