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論民族音樂何去何從

論民族音樂何去何從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pp958

  隨着時代的發展,各國的技術不斷地湧進中國,藝術也在其中。這次筆者就以音樂為話題,與廣大讀者談談現今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可以說音樂是無處不在的,因為網絡媒體的發展,我們在哪都能聽到音樂,也在哪都能少不了音樂,遊戲有音樂,逛街有音樂,甚至於睡覺都有所謂的催眠音樂,然而,在諸多音樂中,我們聽到更多的是流行音樂,我們的民族音樂去哪兒了?難道曾經的輝煌時期就一去不復返了?

  民族音樂,顧名思義,就是各個民族的音樂,它代表的是這個民族的文化,這個民族的精神。可惜,隨着流行音樂狂襲全球,我們還有多少人聽民族音樂,又有多少人去了解過民族音樂?可以說,很少。如今,看看我們的手機,翻翻我們的MP-3,不是嘻哈就是R&;B,照着這樣下去,很難說若干年後,我們還能聽到民族音樂。雖然也有好些新一輩的年輕人去接替這個“職位”,但,如果沒有聽眾遲早會有泯滅的一天。那我們的民族音樂應該怎麼辦?難道就止步於我們這一代了嗎?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的民族音樂可謂是佔據了一片天。那時也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可隨着改革開放大門的打開,隨着港澳的回歸,流行音樂慢慢的滲入到了大陸,什麼《保衛黃河》已經被《吻別》所代替,(在這裡,筆者沒有針對任何人,請喜歡張學友的朋友不要咒罵筆者,謝謝!)以前的大好市場不得不與後生分享,對於這樣,我們的民族音樂應該怎樣?難道就任它慢慢消失於歷史長河中?最終被貼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籤?我想,這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鑒於目前這樣的局面,我們的藝術家和喜愛民族音樂的歌者們,都在不斷的嘗試,尤其是新一代的歌者,他們改變了通俗的唱法,加入了一些流行的元素在裡邊,然而,結果並不是很樂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筆者認為,民歌要創新,就必須從整體出發,而不是簡單的改變唱法就行的,在這上面做的比較好的有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周筆暢的《瀏陽河2008》,當然,也還有一些,但畢竟是少數。那麼怎麼做才能讓歌曲被大眾喜歡呢?個人認為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作詞,編曲,製作,這些都應該有所創新,而不僅限於唱法和演繹形式上的改變。

  首先談談作詞,作詞者可以的改變傳統的作詞手法,適當的加一些新的詞彙在裡邊,也可以改變一下表現手法,讓詞更能被年輕觀眾接受。其次是編曲,編曲是一首歌曲很重要的一部分,他決定一首歌曲的表現能力,也決定着首歌曲能否表現出詞曲作者所要表現的情感。編曲屬於幕後工作,一般我們都只會看見歌曲上寫作曲,作詞者,很少看見編曲者的名字。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強調一下,編曲不同於作曲,作曲是為一首歌譜寫的主旋律,而編曲是對一首歌的住形式作出改編,包括歌曲的節奏,旋律,和聲等,編曲者通過編曲可以讓一首歌更具感染力。再次是製作,這個看似與音樂本身毫無相關的工作,卻是音樂後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隨着音樂市場的發展,對音樂製作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音樂製作人,必須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其次還要熟悉各種樂器的表現力和良好的樂感,總的來說,音樂製作人就像一部電影的導演,他決定一首音樂的好壞。

  綜上所述,我們的民族音樂在這上面多加已創新,做一點調整,我想,我們的民族音樂將不再是“曾經的輝煌”。

  以上所述純屬個人觀點,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各位就當茶餘飯後的談點吧。

您正在瀏覽: 論民族音樂何去何從
網友評論
論民族音樂何去何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