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量化了的壓歲錢

量化了的壓歲錢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pp958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年就過去了。正月初八,大都開始正式上班了。在單位自然會和同事說起過年的一些事情,說的最多的是這個年花了不少錢,這些花掉的錢里,壓歲錢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中國人過年的習俗很多,放煙花、爆竹,這些都是為了驅逐年獸;貼對聯,走家串戶,也都是圖個喜慶;對於孩子,自然少不了的就是給孩子壓歲錢。春節拜年,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壓歲錢一路走來,從漢代的“壓勝錢”,到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又到宋元以後春日散錢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再到明清時,把壓歲錢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至民國,又曾流行以紅紙包100銅元,以示“長命百歲”。

  壓歲錢是一種民俗,它能夠在歲月的長河中積澱下來,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分析,一種習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擔著某種社會功能。壓歲錢的民俗世代留傳,不管是豪門大戶還是平民百姓,家家戶戶都藉此民俗長幼同樂。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老人的,歲,就是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甚至上千不等。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步入小康了,然而畢竟還是有經濟比較拮据的家庭的存在。有的家庭經濟本來很拮据,如果再有幾個孩子喊着“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或者看到來客人就似懂非懂地趴在地板上磕頭的孩子,難免會叫人很尷尬。朋友4歲的外孫女,見到家中來客人就喊“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之後看着客人不走。甚至在我們沒掏紅包的時候,她會站在你眼前不停地說。大哥的孫子,才2歲,春節我們去串門時,看到我就趴在地板上磕頭,直到我把紅包給了才起來。看到現在的孩子這樣,我的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當時我心裡就在想:這壓歲錢會不會讓不懂事的孩子鑽進錢眼兒里,孩子這樣的做法是“誰之過”?

  哥哥和朋友家的孩子的問題具有普遍性,這是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孩子熱衷拜年討紅包,作為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對紅包要學會拒絕。否則的話,將來可能會出現想不到的意外。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邢台一名孩子拿着壓歲錢在超市購物時跟同齡孩子炫富,招致幾名同齡孩子的毆打。對於孩子來說,春節無疑是一年中最熱鬧也最期待的節日,但是,由於“壓歲錢”來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來大手大腳,無所顧忌。孩子的壓歲錢亂花亂用者,不乏其人。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是一句新春祝福的吉利話。現在也成為孩子們拜年的口頭禪了。發“紅包”,是中國人新年的一種習俗,中國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每一個紅包都帶着長輩的一份祝願與希望,給老人的紅包代表着晚輩對長輩的祝壽。無論它是多是少,是一份心,是一份情。這份心,這份情不應該以紅包里的錢的厚度來衡量。如今的“壓歲錢”,經相互攀比,“行情”呈看漲之勢。現在的壓歲錢也和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一樣,名目繁多。你看“壓歲錢”金條、紀念章等黃金製品,甚至還有商人創意推出了“中國純金壓歲錢禮盒”等等,數不勝數。

  昨天晚上的《焦點訪談》提到了壓歲錢。許多人有一樣的想法,給少了面子上過不去,給多了真有點壓人。另據中國徐州網2月16日報道:香港人稱過春節,收到的壓歲錢只有10元、20元港幣;在台灣,過年也有給晚輩封紅包的習俗。一般是200~3000台幣(相當於人民幣42~628元)。而內地春節紅包厚度“超乎想象”。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壓歲錢已攢到了20萬元,很多內地的網友還認為這個“不稀奇”。別小看這壓歲錢,數量絕對可以用可觀形容,少則200元,多則上千元,有的爺爺奶奶溺愛孫子已給就是一萬元,出手相當大方。和香港過年10元、20元的壓歲錢相比,我們的壓歲錢真可以算是“天文數字”了,當我們把壓歲錢當成一種“額外”收入或是當成一種“負擔”的時候,已經脫離了壓歲錢的“實質”。據在全國網友中的調查,有63%孩子的壓歲錢超過了兩千元。家長這邊廂為還人情忙派“紅包”,孩子這邊廂面對腰中鼓鼓的錢包瀟洒走一回,將錢花在了網吧、迪廳,購買高檔服裝以及同學之間請客吃飯上,更時有小學生一天花掉上萬壓歲錢的新聞躍然紙面。似乎,壓歲錢已經離傳統祝福的本意越來越遠。

  逢年過節,給孩子“壓歲錢”向來是中國的傳統。20世紀50年代,五分、一毛地給;60年代,兩毛五毛的;70年代,五塊十塊的;80年代,零花錢比壓歲錢多了;90年代至今,身不動膀不搖地就能得個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元。過去“壓歲錢”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禮物,少則數元多則數十元,主要是圖個熱鬧、吉祥。如今,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也一路飆升。孩子拿到的“壓歲錢”動輒上千甚至上萬。這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錢了,但這給孩子的壓歲錢如此豐厚也未必是好事。但社會的大潮流如此,普通百姓怎麼能左右社會潮流的前行呢?

  隨着物質生活的提升,壓歲錢被刻意的“量”化了,人們給孩子們的“紅包”越來越厚,也許有的人確實經濟實力足夠雄厚,倒也無可厚非。就我而言,今年過春節,我花了7000多元,其中我發出的壓歲錢連老人帶孩子是4500元。“真高興,真興高,三千多塊大票揣進我的腰……”這是范偉的小品中的一段台詞。這句台詞說出了掙錢的高興心情。而今年這個春節,我在“真高興,真興高”的時候,是“四千多塊大票掏出了我的腰”。我這些錢是給孩子們的紅包。這壓歲錢真的讓我有了“孩子一一把年拜,節后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收壓歲錢的主力軍向來都是孩子,在網上看到一些媽媽也在展示自家孩子的戰果。一位媽媽曬出厚厚一疊百元大鈔,開玩笑道:“這還只是部分大紅包,就已經抵我幾個月的工資了!寶寶,大家以後跟你混了。”更有一位年逾七旬的南京老太太,大年初一帶着一大家子人,背着數十萬元現金買了黃金給孫輩們作壓歲錢,這樣春節已失去了年味中的童趣和人情味。壓歲錢的情形,讓人始終有一種缺憾。感覺金錢、物質的成份多了,感情的成份少了,壓歲錢里缺少了往昔濃濃的情意,多了錢數多少論英雄的攀比。“壓歲錢”都是家長的辛苦錢,雖說這些錢都是由親戚、長輩給的,但做父母的往往要給別人還“人情債”。

  年年春節年年過,年年都有壓歲包。當年,我收的壓歲錢卻難見成疊紙鈔,卻給我帶來了幸福的滋味。今天的孩子,有了豐厚的壓歲錢,幸福的味道卻沒有我兒時那麼濃了。回憶兒時的壓歲錢,是種幸福的味道。再看今天的壓歲錢,似乎成了變異的怪胎。時過境遷,現在的壓歲錢在某些程度上有些變味,但我相信幸福不會隨着壓歲錢水漲船高,應該讓壓歲錢回歸童真時代。

量化了的壓歲錢 範文推薦:

  • ·那年的壓歲錢
  • ·壓歲錢
  • ·壓歲錢
  • ·壓歲錢中有假幣
  • ·壓歲錢
  • 您正在瀏覽: 量化了的壓歲錢
    網友評論
    量化了的壓歲錢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