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麥收時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又是一年麥收時 標籤:一年級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麥收時節了。行走在田間,極目四望,金黃的麥浪在微風中蕩漾,深吸一口氣,聞一聞新麥的馨香, 充滿了沁人心脾的涼爽與芬芳.雖去冬今春經過罕見嚴寒的洗禮,細看麥芒四射的麥穗,飽滿的籽粒,告訴我們的是農民的辛勞和成熟收穫的喜悅。農民兄弟們笑了,今年又是豐收年,麥熟季節享受着豐收的喜悅。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是對麥收的真實寫照。那個時節的農民忙忙碌碌的操勞,最後到家的收穫寥寥無幾。
憶往昔,回眸黨的好政策,我們這代人是多麼的幸福。社會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現在不但是頓頓白面,而且副食品種類繁多,山珍海味也不稀奇,有的孩子能吃進個饅頭,大人們都很費勁。沒有人再會想吃白面饅頭,但是一到麥收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回想起那些日子。
在生產隊的記憶
曾記得,我的母親講述。70年代初的時候,那是在生產隊,還在大集體。到了一年一度的麥收時節。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挨餓的農民們,夾着包袱去田間為家人打“食”。背回即將成熟的,綠黃色的麥穗,趁着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灶上燒上一把火,把那麥穗烤熟了。然後把它們放在簸箕上搓出麥芽粒。孩子們站在旁邊饞的不時向前抓上一把兒,把麥芽嚼在嘴裡又甜又香,令人垂涎欲滴。就是吃這麥芽,也要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因為那時生產隊里有“看青”的,如果誰家煙筒冒煙了就要登門拜訪,看看你家的吃食。發現問題馬上請進大隊說個明白。
“黃金鋪地,老少彎腰”,收麥開始了,鐘聲一響,為了這一年的收成,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出動,在生產隊長的帶領下湧向麥田。炎炎酷暑下,大傢伙飛舞鐮刀搶收小麥。收割下來以後,秉燈夜戰,不分白晝,用驢車,馬車一車車運到麥場。收下麥子后,隊里先留夠上交的公糧,然後按各家各戶的人口,在麥場分成一堆一堆的。人口多的分糧多,人口少的分糧少。
當時全家的口糧要在母親的算計下料理一日三餐。在那個時節,誰家每天中午如果能夠喝上碗熱麵湯兒那將是無比的享受。村裡人如果誰家能夠吃上一頓餃子,那是孩子們無比快意的事。
包產到戶的記憶
曾記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農村實行了包產到戶。那年,我家分了自留地。從那一年,我們全家告別了享受“飢餓”的年代。
那年,我家分了3畝地,因為我的父親在縣裡工作。知道一些科技信息,第一次用上了優良品種,第一次用上了化肥。在上化肥的時候,有的人說“金肥銀肥不如自家的土肥”。
收穫的時節到了。農民們利用鄉村的公路做麥場。那時我年幼,哥哥剛剛十幾歲,父親、母親把麥子收割下來,然後用人力拉到公路上,利用過往的車輪碾壓脫粒。揚好的麥粒裝入袋子,一畝地比別人家裡多收許多。別人家都來盤問我家的收成,從那以後我們村人知道了化肥的好處。
收下麥子,我和哥偷偷地拿着麥子去換饅頭吃。那是哥哥和我放學后的上等的“零食”。從那以後,我家真正過上了每天三餐吃白面的日子。
現在的好日子
俗話說:“一麥不如三秋長,三秋不如一麥忙”。現在的農民,已很少有人打麥場了。一望無垠的小麥,在數台聯合收割的歌唱中,吐出黃黃的彩緞,綿綿延續。幾天的功夫就把麥場打掃的乾乾淨淨。聯合收割機代替了手工作業。不用再頭頂烈日“貓腰撅腚”的勞作了,備好口袋,等在地頭就可把糧食裝入口袋。然後用拖拉機運回家。
不用再為“吃啥喝啥,大傷腦筋”。現在家家戶戶有了自己的小糧倉。白面已成為家家戶戶一日三餐的日常便飯。現在的孩子們,吃白面膜都覺得不好吃,爭着吵着要吃各種各樣的小食品。
斗轉星移,回眸我的童年,展望現在的生活。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麥子在感情上,和農民是融為一體的, 詩人海子曾把它稱為“糧食中的糧食”。現在農民收麥,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繁瑣,全都是機械化操作。可能是過於執拗的緣故,我始終感覺,唯有揮舞鐮刀的麥收才算真正的收麥,現在的孩子們不可能感悟那些情景了。在收穫的季節,磨好鋒利的鐮刀,站在金黃的麥浪里,彎下腰,用最虔誠的姿態,最深沉的情感,夢回縈繞那遙遠的,模糊又清晰的童年,習習的涼風伴着香香的麥香那是一種無比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