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讀書有“界”否(心樂書話26-28)

讀書有“界”否(心樂書話26-28)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小景

讀書有“界”否(心樂書話26-28) 標籤:讀書思廉

  26、書籍之於我

  書籍之於我,猶如陽光之於大地。“豈待開卷看,撫弄亦欣然”。工作之餘,望望書櫥里鱗次櫛比的書籍,摸摸這本,翻翻那本,看看封面,品品插圖,實在很有樂趣。我把生活中寂寞的夜時光都用來讀書,使之變成巨大的享受時刻。我有過“年少家貧夢買書”的經歷,也有過“仰卧書床不釋卷”的歲月。書籍給我解疑釋惑,是我的良師益友。正是因為有了書,我才日益成熟和豐富起來,不再那麼淺薄、粗俗;正是因為有了書,我才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日子,不為世俗所迷惑和左右;正是因為有了書,我對前途才充滿希望和信心,不至於讓自己的生命耗費在無意義的世俗事務之中。

  27、讀書有“界”否

  “讀書界”,是常見於時下讀書類報刊的一個新詞兒。“讀書界”,其實是一個很曖昧的詞兒。這個詞兒,給人的印象,似乎世上真有這樣一個“界”似的。誰能說張三或李四就是“讀書界人”呢?界,即界限、範圍,它“界人”之時,則指職業、工作或性別等相同的社會成員的總稱。婦女界、演藝界……這類“界”包含的“界內人士”雖然相互也有交叉,但是將其中某一成員拿出這個“界”來,其身份則是毫不含糊的。

  魯迅說“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沒有什麼分別”。木匠、裁縫傳藝,一般也不打着“妙招教給你”的招牌。尤其在舊社會,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一說,你打那招牌也沒人信,聰明的徒弟,高招常常都得自己偷着;魯迅對那些教人讀什麼書的文章,他的態度是:“說的時候本不當真,說過也就忘了”,並勸界外人也不必當真。他讓我們做“觀察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腦子別讓人跑馬。

  讀書,本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需要,這跟人需要吃飯一樣。而生活中的“飯桶”是句罵人話,為什麼“讀書人”卻是一種尊稱呢?!

  中國還有一個“讀書人”的稱呼,我也一直以為很奇怪!啥叫讀書人呢?要讀多少書才算得上讀書人呢?這些問題,好像至今都還設有一個標準的回答。一個書生已經足以囊括以讀書為生的人群了。

  28、讀書的境界

  讀書的人有四種境界可分:

  一種是基本不讀書,與書基本不搭界,只是偶爾讀一下,稍讀即安,少知少識,少有追求,倒也少惹不少的麻煩。吃穿住行,柴米油鹽,還有男女間的那麼點事兒,如此而已。知道得越少,就越不知道自己該知道什麼。吃頓好飯,快樂;添件新衣,快樂;鑽熱被窩,快樂……即使有什麼悲苦總是很易被隨手揀拾來的快樂所替代。

  一種是讀了一點書,自己就把自己從前頭那種人中分離了出來,自己給自己定位於“知識分子”。他們根據自己的生存需要選本把書讀着,他們根據輿論的中心選本把書讀着。他們常常津津樂道出許多名人的韻事,而且也熱衷於糾正他人的各種偏差,一副挺權威的樣子。此類人活得自信、自得,活得煞有介事。

  一種是確實讀了很多書,在某一領域或某些領域有比較精深的研究,著書立說,瞧世人距自己蠻遙遠,自高自大。他願意給你做報告,但卻不肖於跟你爭論。平日里,卻常常說自己孤獨可憐,慨嘆高處不勝寒。

  第四種人,讀的書博、大、精、深,讀書讀上“境界”,讀書讀入“化境”。所以此類人,胸襟寬大,一切看得開,一切放得起,將世間的寵辱皆忘,笑看風來雨去,輕放名揚利盈;不管你是什麼人,他都會平等對待!就是面對暴風驟雨,他們的臉上仍有深沉的微笑。此類人,卻往往被世人看作書獃子,可他們並不足怪,臉上仍舊笑得坦然。

您正在瀏覽: 讀書有“界”否(心樂書話26-28)
網友評論
讀書有“界”否(心樂書話26-28)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