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雜談:如此讀書“三境界”!

雜談:如此讀書“三境界”!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雜談:如此讀書“三境界”! 標籤:讀書思廉

  近代學者王國維(1887——1927)在《人間詞話。二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原文說得很清楚,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境界”,即三個階段,其實是搞研究、搞創作或創造發明必經的三個階段,有人說是讀書“三境界”也靠譜。如何理解這“三境界”呢?

  簡言之,即:

  1,就你所要研究、寫作的專題(課題、項目)收集資料,積累素材,儘可能各個方面都要想到,務求詳盡;

  2,實事求是,去偽存真,抽絲剝繭,理清頭緒,選定視覺,駁斥立論,猜想假說,證實推翻,往複循環,喜悅與苦悶不斷交替,絕望甚至崩潰;

  3,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新的征程,新的苦悶新的突破,周而復始無窮盡。

  假定你要研究杜甫,以此為例細說之。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首先,要能獨處。親友邀你打麻將、逛街、唱歌、跳舞、看戲、旅遊等等熱鬧的活動,儘可能不參加或少參加;其次,站得高,看得遠,儘可能多地收集、佔有你所研究的這個課題的有關資料。要研究杜甫,最低限度得有下列資料:《全唐詩》,仇兆鰲《杜詩詳註》。杜詩內容極為豐富,藝術成就極高,為歷代所重視,注家蜂起,有“千家注杜”之說。清代的仇兆鰲花費20年時間,搜集各家注本,輯為《杜詩詳註》,資料極為詳盡;楊掄《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歷代詩話。》,《歷代詩話考索》,《清詩話》;現當代研究專家的重要專著至少有十幾種;港台與海外研究專家的專著;單篇的研究論文不計其數,能找到多少算多少;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之代表性著作;另外,英語、日語、德語中的研究專著與論文,如果你一種都不能讀,至少應搞到其摘要,請人譯成中文。你還得有研究文獻索引等等工具書。在今天,你還得熟悉相關的網站資源,不僅僅是研究杜詩、唐詩的、中國古代文學的、還應包括中國文化與社會的;當然還應包括港台與海外相關網站,因為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論文出世,你有可能遇到對你至關重要的新信息。因此,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瀏覽相關網站!儘管如此,這還是可能沒有達到“望盡天涯路”的要求,只能儘力而為吧!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你天天從早到晚研讀這些資料,首先是讀熟《杜詩詳註》,即使是“詳註”,語言與內容方面難解處還是有很多,方法雖然有,但需下功夫,需與其他注本相互參照,相互印證,還常常涉及到先秦至清代的大量作家、作品、其他領域的相關著作;你常有新收穫,驚喜不斷,但你很快在那些研究專著或論文中發現,別人早有類似的論述,且即透徹又嚴密!於是你再次研讀那些專著與論文,找到了一些破綻,甚至謬誤,你便以此為題寫論文,寫到中途,你便會發覺自己的論證蒼白,前賢之所以到此為止是有原因的。甚至有的論著立論公允,論證嚴密,每一句敘述,每一句評語都有依據,嚴謹準確,恰到好處,要改動一個字都很不容易!這才體會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真非虛言!你只得繼續深入探究。你突然覺得又有新收穫:那些專著與論文都是基於語言學、文藝學的視角,如果從社會學、經濟學或心理學的視角呢?以新的視角來觀察、分析肯定能得出新的成果。你選定了新方向,才發現自己在這個學科功力遠遠不夠,又必須下功夫夯實新的學科!你只恨時間過得太快,於是廢寢忘食,“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在此期間,你又學了上述外語中的一種或兩種,可直接查閱外文文獻了;就這樣,你讀了至少十年甚至二十年,“年未滿四十而視茫茫,齒搖搖,發蒼蒼”,腰圍自然比以前小了不少,但你又有了不少心得,有了不少新發現,有了不少新觀點,有了不少新的假說,但又還是朦朦朧朧的,要把它清除完整地表達,它的起因、特徵、萌芽、發展的幾個階段、結果、對後世的影響等,又還不太清除,還缺幾個鏈條,或者缺一個關鍵的鏈條;有些結論還不太站得住腳,還需要有文獻支撐;或剛有了些新觀點,卻發現有新的論文已經提出並論證了那些觀點。明明已接近目標,突然又冒出一座大山橫在面前,且險峻無比,無處可攀!因此你非常苦悶。新發現的喜悅與想不通的苦悶常交織在一起。這種苦悶有時要到絕望甚至崩潰的邊緣!但你的苦悶是黎明前的黑暗,是躁動中的嬰兒!因此,值得!

  三,“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你拚命地在經典文獻、大量新的研究論文里找依據,找有沒有類似的說法,雖然找到了一些,但你都不滿意,你都快絕望了,乾脆暫時放下,聽聽音樂,跳跳舞,唱唱歌,翻翻閑書,甚至其他領域的專著,甚至自然科學書籍,也去打打麻將,出席飯局;有一天,別人閑談時講了一個故事中的某句話,或那本書的一句話,或一條新聞,或看到某個自然現象,突然,如電光石火,你茅塞頓開,“就是它”!你欣喜若狂,這就是那個切入點,這就是那個關鍵的鏈條!於是豁然開朗,一通百通!於是趕緊跑回書房,奮筆疾書,深怕有別人搶先發表了類似的論文。就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不斷得到解決。

  這三個階段並非截然不同,有時是交織在一起的,尤其是第二、第三個階段。要是真的能這樣做,必有成果,或大或小;若機緣巧合,鬼使神差,還有可能開創一個學派,你就是創派祖師!該學派的學術傳統還會承續幾代人!

  各個領域或許該如此,有些領域還需要實地調查,不斷實驗等等。

  未經歷這“三境界”,絕不可能有像樣的成果;反之,則未必!

  這“三境界”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異曲同工!

  若問,不選那麼大的題目呢?答曰:仍有這三個階段,只是時間之長短,苦悶之輕重,成果之大小不同而已。很多人往往在第二個階段因絕望而放棄了!

  因此,有人說:

  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

  你覺得有道理嗎?

  2011.01.04

您正在瀏覽: 雜談:如此讀書“三境界”!
網友評論
雜談:如此讀書“三境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