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讀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標籤:世界是平的 平凡的世界 悲慘世界

  讀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孫立標

  在閱讀中與智者對話,在思考中和高手過招。

  ——讀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發表了溫暖而且充滿力量的元旦獻詞,細心的觀眾發現,總書記的書架上有本名為《世界秩序》的書。其實,去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美國西雅圖出席歡迎晚宴並發表演講時,就引用過這本書的內容。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值得總書記研讀、引用並且收藏呢?恰好最近讀了這本書,總的感覺是很有收穫、深受啟發、值得一讀。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名字耳熟能詳,在他的推動下,尼克松總統踏上了前往中國的"破冰之旅",實現了中美建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進而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和世界格局。就是這樣一位具有全球視野的戰略高手,在自己90高齡的時候,將自己的畢生智慧和深刻思考,凝結成這本書,它很有可能是基辛格先生的收官之作和告別演說。

  這本書圍繞"世界秩序"這個歷史久遠、空間廣闊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通過閱讀我們就會發現,世界那麼大,問題這麼多,但還是有脈絡可循,未來是可以把握的。

  歐洲國家,通過建立均勢避免一個國家佔據主導。歐洲各個國家在長期的鬥爭、妥協和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逐步達成共識,按照均勢建立了一個不太穩固的國際秩序,各個國家按照自己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權力基礎和勢力範圍。在這一過程中,任何試圖打破這種均勢、把自己想法強加到他國頭上的努力均告失敗,包括拿破崙等多位強人,即使一時得逞,也難逃失敗下場。

  中國,地處歐亞大陸的另一端,自古以來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強大的中國,不僅僅體現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還體現在文化的教化功能。從位於世界中心的中國首都向外輻射開來,所有人類居住的地方,都是這一體系的一部分,根據各個地方對中國典籍和文化制度的熟悉程度不同,被劃分成為開化程度不同的蠻夷。中國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吸引周邊國家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伊斯蘭世界,憧憬建立一統天下、消除戰亂的政教合一國家,弘揚宗教與擴展版圖一直相伴而行。7世紀以來,阿拉伯帝國等伊斯蘭勢力在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廣大地區,不斷征伐與擴張。正當歐洲建立一個基於多國均勢的秩序時,奧斯曼帝國一統中東,並將勢力擴張到中東歐,意圖用自身的優勢統一歐洲。

  美國,是一群清教徒在進行"荒野之旅"的過程中,建立的"山巔之城".基辛格先生用充滿自豪的美式語言,詮釋"要用正義的原則和榜樣的力量激勵整個世界"這個美國價值。美國的世界秩序觀認為自治是前提,和平與均勢是結果,以及自己是歐洲秩序的天然捍衛者。但它又不願意接受歐洲與自己勢均力敵,希望通過傳播民主原則,在歐洲均勢的基礎實現和平。

  上述幾種國際秩序概念中,基辛格先生認為唯有源自歐洲的威斯特伐利亞原則,即忠於主權、均勢平等以及通過國際會議解決爭端等內容,為各個國家廣泛接受,涵蓋了所有文化和地區,構成了現在所謂的"國際社會".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國際秩序並不穩固,並且正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有的挑戰甚至還是打着維護世界秩序的旗號,歐洲、中東、亞洲、美國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當今世界,需要一個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在歷史上素不相干、沒有共同價值觀、只認自己實力的實體,往往帶來衝突,而不是秩序。未來的國際秩序,要在合法性與權力之間做好平衡,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因為文化觀念越一致,達成共識越容易。基辛格先生認為,在未來的國際社會新秩序中,不同社會異彩紛呈的特點要得到尊重,人類與生俱來對自由渴望的做法要得到體現。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探尋世界新秩序時,告訴我們中國人要做什麼、能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做。首先,我們大致知道美國意圖建立一種全球性、結構性和法理性的文化,要在全球範圍內形成超越地區和國家視角的理想秩序觀,也就是在當代歷史條件下,實現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現代化。其次,需要我們了解那些未知的社會,克服對未知世界的神秘感,認真思考如何將迥異的歷史和價值觀,塑造成一個共同遵守的新秩序。最後,我們要進一步傳承歷史文脈,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在構建國際新秩序中光大中國文化,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簡介:孫立標,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研究室)

您正在瀏覽: 讀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網友評論
讀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