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青山處處埋忠骨》讀後感

《青山處處埋忠骨》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青山處處埋忠骨》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青山處處埋忠骨》讀後感

  讀了這篇課文,我對毛主席的堅強品格感到敬佩。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當時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在戰鬥中不幸犧牲。而此時的毛主席心裡十分悲痛,如果換作其他父親,肯定會號啕大哭,但毛主席沒有哭,他強忍着悲痛,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煙,一整天都沒有說話。

  之後,彭德懷來電,要求把毛岸英的屍體運回國,可朝鮮首相又要求把毛岸英的屍體葬在朝鮮。此時,毛主席很難作出選擇。

  毛主席想:兒子活着不能見面,那就讓我看看遺體吧。可是這意願很快就被打消了。因為他設身處地地想到了千千萬萬人民子弟兵。最後,毛主席按照朝鮮首相說的,把毛岸英的屍體葬在了朝鮮。毛澤東老年失子失多麼悲痛啊!可是他卻深明大義,把兒子葬身朝鮮,這又需要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堅強的品質!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貝多芬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家庭貧困、父母失和,造成貝多芬性格上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他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並領取工資補貼家用。母親病逝,家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徵。儘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創作的曲子不計其數:C大調第一交響曲,B大調第三交響曲……世界沒有給他帶來歡樂,可他給人類帶來了歡樂!

  毛澤東、貝多芬這些偉人在悲痛面前選擇了勇於面對。毛澤東老年喪子;貝多芬雙耳失聰,他們化悲痛為力量,終於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您正在瀏覽: 《青山處處埋忠骨》讀後感
網友評論
《青山處處埋忠骨》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