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認識方向

  篇一: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本課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並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並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從而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本課我作出以下幾點反思:

  一、讓學生去發現——在開放的例證中認識本質。

  發現學習就是讓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材料,親自去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這種學習方法可以減少學生對教師和教材的依賴性。在這個認知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這種興奮感和自信心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教材採用舉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游泳池池口邊線的長是游泳池的周長”。因此,讓學生找到較多的例證是認識周長的前提。教學中,我讓學生指一指生活中物體面上的邊線,如:數學書、三角尺和課桌等。學生學會了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發現,不斷地充實概念的外延。通過充分地感知,周長的意義在他們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二、讓學生去探索——在多樣的方法中深化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讓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無疑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學真實有效。

  測量平面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是本課又一教學目標,也是本課的難點。學生主要要學會測量兩種圖形:一種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一種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

  在探索測量曲線圖形的方法時,我讓學生量一量樹葉的周長,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可以用線來測量的方法,而後同桌合作用線圍一圍樹葉的周長,最後用尺量一量。在這個過程中,我力求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但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限,這一環節操作起來總顯得有點困難。

  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周長的測量,學生在探索測量方法時,積極動腦,通過比較交流,發現先用直尺量每條線段,然後計算得出周長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由此,學生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而在此基礎上對方法的優化,又提升了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去創造——在個性創造中發展數學思維。

  教育具有創造未來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有意識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樹立學生具有創造力的個性品質。

  通過多次的活動,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他們所認識到的周長的本質特徵是一致的。同時,他們的意義建構又是富有個性特徵的。在課尾,我組織了量一量自己腰圍的活動,安排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有時間創造,有機會展示,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里。課後想想,這一環節放在課尾,似乎有點簡單,學生已經量過樹葉了,而量樹葉遠比量腰圍要困難,所以可以設計一個更有深度,更意義的環節。讓學生在創造中發展數學思維。

  篇二: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早在今年5月份,學校領導就告訴我,在5月中旬我要上一節區級公開課。所以校級公開課我就選擇了二年級的一節計算課。可因為臨時變動,我的課調到6月4日,考慮到上課學校的進度問題,因此,我必須重新選上。經過再三考慮,最終確定為:《認識周長》。這節課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隻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接着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麼是它的周長,並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後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我覺得有一處的設計對教材內容挖掘得太過深徹了。我一共設計了六個圖形讓學生判斷那些圖形有周長,那些圖形沒有周長,其中還有一個是不封閉的圖形,當時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體會感受圖形邊線具有封閉的特性,從而使他們知道在指物體表面周長的時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斷。但在實際過程中,並沒有我預期的效果。就像陳罡校長說的:“用就一定要起到作用,沒有作用就寧可不用”。

  其次,是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待精細化。例如:課件的設計不夠統一。在“試一試”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幾個規則圖形的周長時,沒有進一步利用它來加深學生對周長含義的再認識。

  通過這次講課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教師要能在教材間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蘊藏着的奧秘,還要將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才是一節好課最靈魂的東西。一節好課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這種生命活力來自於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於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也來自數學課上老師一個有效的數學問題。所以,我想在我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儘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

  篇三: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在《什麼是周長》一課時,重點體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和體驗"兩個理念。從課中,我感覺到,惟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麼是周長",經歷一種生活體驗,才能讓學生對原來認識的"周長"達到真正的"數學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而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中學生"體驗"的價值所在。

  1、注意在學生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我從學生生活引入,出示飄落的樹葉,學生因此有了描樹葉的慾望;緊接着通過描樹葉的輪廓來增強對一周的感知。這樣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驟然升溫;然後又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繫起來,加深學生對周長的認識。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在老師語言的激勵下,學生先通過觀察發現生活中周長無處不在。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選用合適的工具去測量腰圍等等。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不足之處就在於,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比較少。由他們之間的質疑碰撞后產生的火花,其實是學生最大的收穫。在今後的課中我應該思考老師在課堂中如何發揮引導作用。

  在教案和試講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本教案和其他教案的相同之處有:一方面是注重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和其他教案有所創新的地方有:整體設計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創設圖形家族爭吵誰的周長長,利用學生愛幫助別人的特點,引出問題"什麼是周長";關注學生對測量的體驗,由學生自主選擇測量方式,併合作交流測量結果和體會;布置作業為: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厘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厘米),使學生將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知識延伸到無限的課外。

  總之,教學的關鍵在於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教師才能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多讀教育書刊,使自己在教學中有所進步。

您正在瀏覽: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