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計劃方案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手機:M版  分類:計劃方案  編輯:小景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標籤:科學發展觀 經濟學是什麼 萬曆十五年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農業的功能開發要從單一的生產型向生產、生態、生活複合型轉變,努力發掘農業資源的生態、文化、旅遊等功能。加快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積極扶持以生物技術為重點的種子種苗基地建設,培育名牌產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大幅度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圍繞高效農業、創匯農業的建設,推動大連農業從數量型向效益質量型轉變,初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現代精準農業轉變,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採取傾斜政策,特別是支持北三市開發建設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繼續增加多種渠道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以交通、供電、通信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條件。完成主要河道整治、水庫除險加固和大型灌區輸水配套設施的防滲工程,積極推進應用噴灌、滴灌和輸水防滲等技術,發展節水型農業。重點建設優良原種保種基地,加速引進和培育適合本地生產條件、有廣闊市場前景、較高經濟效益的國內外優良品種,形成產業規模。加強農業病蟲害防治,增強抵禦病蟲害的能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監控,建設市、縣、鄉三級病害疫情監測與防治體系,利用現代化種養技術,重點建設一批無土栽培、無公害生產和水產立體混合養殖示範基地,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增加附加值,發展高效農業、創匯農業。

  二、調整產業結構

  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消費需求為導向,以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為中心,以技術進步為依託,以精品工程為載體,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穩定糧食產量,重點發展水產、水果、蔬菜、畜禽、花卉等優勢資源,特別是無公害、反季節的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十五”期間,全市計劃調減6.67萬公頃糧田,因地制宜地發展優質經濟作物和退耕還林還草,2005年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將由“九五”期末的75:25調整到50:50。堅持“捕撈、養殖、加工”協調發展的方針,加快實施“海上大連”發展規劃,積極發展以優質品種筏養、底播增殖、灘涂精養、陸域漁業、海上網箱養魚為重點的海洋增養殖業,擴大遠洋漁業生產。以黃海大道、沈大高速公路、旅順北路經濟帶和甘井子都市農業區為重點,實施農業精品工程,新建500項農業精品工程項目。逐步形成生態良性循環的農林牧漁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

  三、優化農業生產布局

  以農業自然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基礎,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近郊、遠郊、交通沿線、北部農(漁)業主產區點線面相結合、圈層合理的區域布局。城市近郊區,側重於發展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草坪等綠色園藝產業和集文化、教育、旅遊於一身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匯農業,適度發展畜禽業;限制城市近海海域的水面養殖,大力發展海底水產增養殖和工廠化養殖。城市遠郊區和主要交通沿線,突出種植、養殖、加工多種經營,側重發展具有特色的優質農產品、畜牧、林果、種子種苗等觀光、休閑、精品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儲運業。以瓦房店、普蘭店、庄河三市和長海縣為主體的北部地區,將發展成為大連名特珍新優土特農產品、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漁業的農(漁)業主產區,成為規模經營、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生產基地。

  四、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改革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實施扶持政策,在尊重農戶和企業主體地位及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儘快培育出一大批引導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骨幹力量。新建、改擴建50個規模大、競爭能力強,產業關聯度大,能把市場信息、適用技術、管理經驗帶給農戶,並能有效地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國內外市場連接的大型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鼓勵以資本為紐帶,實行強強聯合,發展規模經濟。按照“多元投入,擇優扶強,制度創新”的發展思路,引導和支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引導農民以生產要素入股方式,發展股份合作制龍頭企業。選擇一批“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直接上市融資,增強企業成長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建設和完善30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進一步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和培育民間服務組織,組建和完善各種行業協會,為農民做好產銷服務。鼓勵發展各類中介組織,發展銷售合作社等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促進農產品流通。

  五、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要以機制創新、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強化管理為重點,繼續堅持“調大、調高、調優、調外”的思路,加快發展,擴大規模,提高檔次。鄉鎮企業的改革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推進資產重組和機制轉換,實現體制創新,充分調動投資、經營、生產者的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要與技術進步緊密結合,突出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突出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快實現經營方式的轉變;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搶佔科技制高點;創建“中國●大連高科技農業開發基地”,加快產業化建設步伐。培育10個農業產業化一條龍企業,創造就業機會,加快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壯大縣域經濟。

  六、建立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層次、多種經濟成份的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農產品標準檢測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興辦信息、技術、營銷、農機、水利、加工、儲運等專業服務組織,並引導其向一體化、產業化和企業化方向發展。科技服務,鼓勵農業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緊密結合生產實際,針對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和病蟲害進行聯合攻關。同時,加強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扶持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服務組織,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信息服務,加快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體系,加快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充分發揮“大連農業信息網”的職能,為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提供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生產優質農產品,實現農產品優質化目標,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完善重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流通體制,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積極開闢“綠色通道”,堅決清除各種關卡和亂收費、亂罰款,確保農產品特別是鮮活產品運銷暢通無阻。鼓勵開拓國際國內營銷網絡,提高鮮活農產品和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內銷、出口能力,成為向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出口水產、水果、蔬菜、畜禽產品的重要基地,成為東北地區和中國北方重要的優質綠色農副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第九章 推進信息化

  順應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以寬帶多媒體信息傳輸網絡建設為基礎,以信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共享為重點,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教育、研發、培訓為手段,以信息產業發展為支撐,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通過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結構調整升級,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素質,構築國際性區域信息中心。“十五”期末,大連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一、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

  加大投資力度,完成覆蓋全地區、聯通國內外、天地一體化、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寬帶基礎傳輸骨幹網和寬帶接入網的建設,綜合性能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實現電信、有線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各類基礎運營網絡互連互通。改造和提升城域網的服務功能,建設國內領先水平的區域公用信息平台。加快建設數字移動通訊網,不失時機地引入新一代移動通訊系統,擴展各種多媒體業務。積極爭取設立國際出口局,開通與國際信息平台接軌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好地服務於東北、服務於全國,從根本上改善大連地區通訊環境。

  加快以3S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為支持的城市建設與管理數字化,初步形成城市綜合基礎地理、公共資源、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基礎數字化環境。建設大連市地理空間數據交換中心和寬帶網站,開發大連市地理空間數據庫及信息系統,構建三維可視化數字城市基礎框架,在全國率先進入數字城市示範行列。

  加大投入,加強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制度和設施建設。強化信息法制化和知識產權保護,支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安全關鍵技術,支持研發急需的信息安全產品,努力增強信息安全防護、應急反應、恢復對抗能力,基本滿足國家和市黨、政機關及經濟等部門對信息渠道暢通和網絡安全的需求。加快制定適應信息化建設需要的地方性法規,完善相關的產業政策和投融資政策,設立信息化建設和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形成大連信息化持續健康發展的機制。

  二、推動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系統建設

  圍繞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建設區域信息中心的目標,加快各類信息資源的開發和信息應用系統的建設。以政務部門、社會公共服務部門、企業為重點,加快管理體制改革,打破條塊分割,營造益於信息化發展的體制、政策環境。加快推進全社會信息資源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建設,全面整合地方信息資源,形成社會信息資源綜合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機制。積極開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的信息服務。以黨政、公安、財稅、社會保障、教育、科技、公共服務、口岸、金融、商貿、旅遊等信息應用系統建設為重點,建立完善的各類信息應用系統。積極推進企業生產經營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有步驟地推進社區智能化建設。通過信息資源的開發和信息系統的建設,滿足大連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快推進信息化。

  三、發展信息產業

  軟件產業:力爭保持年均60%左右的速度遞增。以大連軟件園為主要產業基地,擴大和發展與世界知名軟件大企業的聯繫與合作,積極吸引他們來連投資創業。跟蹤世界先進水平,高起點切入,通過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高級軟件人才,大力發展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成套軟件產品。重點開發嵌入式軟件、大型應用軟件和中文信息系統等,形成知識產權和競爭優勢,把大連軟件園建成國內一流的軟件開發、示範、出口、人才培訓基地。大力扶持和發展一批覆蓋面廣、市場競爭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將大連建設成為國際化軟件產業示範城市。到2005年,軟件銷售總額將達100億元,出口創匯3億美元。

  信息服務業:加快培育多經濟成份、多層次、多專業從事信息服務的市場主體,開拓信息服務新領域。在推進傳統信息服務業數字化改造的同時,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持的網絡增值服務、信息內容服務以及各類專業信息諮詢服務。引導和推動各類網絡服務企業的發展,擴大網絡信息服務覆蓋範圍,增加用戶數量。鼓勵和扶持一批為信息系統建設提供技術開發、集成、運行和維護支持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提高大連信息技術的自主服務和對外服務水平。以城市公交“一卡通”項目為切入點,推動IC卡在各行業中的應用。加強信息諮詢企業與國內國外重要諮詢機構的合作,積極開展跨國、跨地區的信息諮詢業務,儘快實現信息服務業的產業化、市場化、網絡化、國際化。

  信息製造業:立足現實基礎,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不斷增強信息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和改造傳統產業的智能支持能力。重點發展計算機外圍設備及其配套產品、通信設備、新一代視頻產品和微電子及新型元器件等4個行業。重點建設有牽動效應的龍頭項目,提高信息化裝備能力。

  四、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以企業信息化建設為基礎,圍繞優勢產業,發展與國際接軌又具有大連特色的電子商務。優先發展商貿、金融、物流、旅遊、展覽、政府採購、教育等領域的電子商務,使之成為政府、企業、個人之間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到2005年,建立起比較完善、安全可靠的電子商務運行支持體系,形成比較規範的政策、法制環境,把大連建設成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電子商戶匯聚地和物流的集散地,確立大連的電子交易與在線支付的區域性電子商務中心地位。實現大連市CA認證中心與國家及其它地區CA認證中心的交叉認證。全面整合港口、海關和郵電EDI系統,建成海、陸、空物流信息網互連互通的全地區綜合物流電子商務網,滿足工商企業實現“零庫存”的需要,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帶動現代物流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到2005年,全市50%的中小企業和大型工商企業基本實現電子商務購銷業務,電子商務交易額占商務交易總額的50%以上。

  五、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知識

  在全社會實施多層次的信息教育工程,廣泛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知識,提高人們掌握、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2005年,全市中小學及大學在讀學生信息教育普及率達到100%。以院校、科研機構和各級培訓中心為依託,建立多層次的信息人才培訓體系和繼續教育體系,加快對高層次信息人才的深造培養和企事業人員計算機、信息網絡知識的培訓,使大連成為東北地區計算機和軟件人才的培訓基地。

  第十章 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要以增強城市集聚、服務、輻射能力,適應現代化國際城市發展為目標。按照系統化,網絡化、現代化標準,建設高效便捷、暢通安全的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培育發展樞紐性經濟功能、文化功能、服務功能,增強大連對內對外溝通和承載國內外大型活動的能力。

  一、加大口岸交通設施建設

  “十五”期間,重點建設大連口岸物流樞紐設施,完善集裝箱運輸、大宗貨物運輸、城際零擔運輸、城區商品配送的儲存設施和運送渠道,逐步形成規模化、規範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海港:繼續以深水碼頭、集裝箱遠洋幹線、內陸干港和物資集疏運網絡建設為中心。重點推進30萬噸級進口原油碼頭、20萬噸級進口礦石碼頭和大窯灣港二期工程的建設。加快地方港口建設和大連港功能區調整改造,使老港區實現客貨分流,建設成為與城區融為一體、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型滾裝客運漁人碼頭,把大窯灣新港區建成集裝箱、散糧、礦石、石油等大宗貨種集疏運的專業化貨運港區,為確立大連在東北亞的幹線港地位奠定基礎。

  空港:按照國際機場4E類標準和完善

您正在瀏覽: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網友評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