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堪尋處,惟有少年心

堪尋處,惟有少年心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得得9

堪尋處,惟有少年心 標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美孝心少年

  十六歲那年,我離開故鄉到淮南讀書。洞山腳下,蒼翠枳籬圍起的煤校園裡,結識了上一屆測量201班的紹忠、桂彬、從恕等幾個徐州老鄉。老鄉在一塊兒,戲謔玩耍,其樂溶溶。從恕經常講家鄉一個乞丐聽有線廣播的笑話:喇叭匣里傳出“各位聽眾”時, 這個乞丐聽到的是“各位窮種”,心中忿忿然——窮,就該挨罵?接下來,匣子中傳出“徐州有線廣播站現在開始播音”,這個乞丐則聽成“徐州有錢的王八旦……咦,話匣子窮富都罵!” 這個乞丐心中轉忿為樂了。那些年,每聽到從恕講這個笑話,我想到的卻是童年時居住三年的商業大樓。1958年,故鄉徐州西關商業大樓每個單元的樓梯口牆上,都懸挂着約一尺見方的“話匣子”。

  1958年6月下旬,我家從東關黃河邊的大壩頭,搬到了西關博愛街南邊新落成的商業大樓。那時,從淮海路博愛街交匯口朝南,順着永安路走上二、三百公尺,是楊家路的西口,再往南,就是郊區的余窯大隊(人民公社剛成立,當時大人小孩都這麼叫)的鄉野池塘了。楊家路東端,與博愛街一樣,也在燕子樓那兒起頭,延伸到永安路終止。楊家路路口斜着向西北望,可看到68軍坦克修理廠的大門。路口南,永安路東西兩側都是池塘。永安路穿過池塘,路西空曠的田野上矗立着五棟紅磚到頂的筒子樓,那就是樓內居民及周圍人通稱之的“商業大樓”——商業局為本系統職工集中建造的家屬宿舍而矣。紅磚紅瓦的五幢商業職工宿舍樓,在空曠的田野上突兀而起,確有鶴立雞群之感。再說,徐州市中心當年新建成的百貨大樓也不過二層。所以西關那一帶的人們,都將這商業職工宿舍稱為“商業大樓”。

  這五座紅樓,三大二小,從北往南分成三排。1996年前就坐落在雲龍公園西一公裡外的那個五路交叉口西北方、蘇堤路與永安路夾角的地面上。

  靠北兩座樓一排,西北樓和東北樓;靠南僅一座樓,叫東南樓;中間是兩小樓,東樓和西樓。這兩棟樓之所以叫小樓,一是僅二層,二是僅有一個樓梯口的單元樓。兩小樓之間的大片空地,使五棟紅樓圍成了一個寬敞的院落,也給男孩們嬉戲奔逐提供了天地。

  兩座小筒子樓的樓梯口在樓中央;除了樓梯口向南開的正門,東西兩端也還各有一個門。樓梯兩邊筒子內南北各三間,共六個房間,除去一間作為公用廚房,可供五家共用。一層樓,樓梯口二側就可住十家。樓梯對面是內里豎著黑鐵管、白瓷抽水馬桶等潔具的公廁。公廁二側那間是公用的廚房。廚房靠里牆是一排水泥抹面的五個灶台,自然還有自來水池。每層樓梯口牆上掛着一有線廣播喇叭匣子,早中晚按時廣播着國內外及徐州市的新聞,播放着大躍進歲月里“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反動派被打倒,帝國主義夾着尾巴逃跑了……社會主義好”,“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千里馬,聽話要聽黨的話”、“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之類時尚歌曲。

  北面的東北樓、西北樓,南面的東南樓那三棟,既是三層樓,又都長一倍——是有二個樓梯口的雙單元樓。我家在西北樓。先是住在東邊這個單元、樓梯口左邊的第三間——105室。我家東邊是馬家,馬家又一個年齡與我般大的叫吉成的男孩。馬家對門是歐奶奶。西單元一樓住着我姐姐的二個同班同學:一個叫馬麗君,一個叫孫建芳。馬麗君有個與我參不多的弟弟,與三國演義里五虎上將之一的馬騰同名。這個小馬騰比我還頑皮。認識他不久,他在玩弄墳堆間一枚銹跡斑斑的手榴彈時,手榴彈突然爆炸,左手掌被炸掉了。1998年11月間,我姐姐的女兒結婚,我回故鄉吃喜酒,酒席上見到三十多年沒見面的馬麗君大姐,詢問馬騰情況,馬大姐有些凄傷地說:他死多少年了——遇車禍死了。這個童年夥伴,可真是個“討債鬼”!

  一樓住了年把的樣子,我家搬到同單元的二樓,樓梯口西邊的209室,直到1962年春搬去彭劇場后的謙益巷。剛搬到商業大樓時,天黑后,樓內的孩子們就聚在樓梯口玩。樓梯及扶手塗著光滑的棗紅漆,男孩子喜歡騎在光滑的扶手上,從二樓往一樓滑下來。我家靠樓梯口東,樓梯口西那家姓閻。閻家有個該上高中、但自己想參加工作的大男孩。這個男孩神情憂鬱,時常默默地啃手指甲。見他默默獨坐,我就腳本輕輕地走進他家,陪他坐一坐。閑坐時,也聽他談論一些見聞和知識。我還從他那兒借到了當時通行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淺黃色的封面上印着“文學”二個大字。也就是從他的教科書里,我第一次讀到了“牛郎織女”和“槍挑小梁王”的故事,這二個故事還有各自的插圖。也是從這個閻姓男孩口裡,聽到了台灣被“蔣匪幫”佔據的原因。這個大男孩說:孫中山臨終前,給蔣介石傳授了“外戰守川,內戰守灣”八字真言。所以蔣介石在抗日戰爭時跑到了四川,內戰打不過解放軍,就逃到了海峽那邊的台灣。當時九周歲、才讀小學三年級的我,非常羨慕這個大男孩的學識。心裡想,孫中山怎麼幫“蔣該死”出了這麼個妙計?幾十年過去了,我也沒能弄清孫中山這八字真言的出處及真偽。但這八字真言,倒簡約概括出蔣介石的主要經歷。聽到這八字真言時,我是個懵懂的童子;轉瞬間,這個童子已是鬢髮斑白。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管它的出處及真偽呢,這八個字,畢竟一下子就在我頭腦中廓清了中國現代史的框架。這八字真言,對我之後學習掌握中國現代史幫助不小。搬進商業大樓沒多久,淘氣的我就融匯到樓院內年齡相仿頑皮的那群孩子中,這位閻姓男孩畢竟比我大幾歲,看我頑劣不堪,就懶得睬我了。老了,憶起這情節有些慚愧——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早年給我提供了歷史知識的這個鄰居男孩,名字早就忘記了。如今即使還有緣碰面,也如同路人,不可能認識了。

  商業大樓四周天地空曠,西南邊的煤礦基建局及家屬宿舍才剛在荒野中起步。樓院的南側,就是從東面的雲龍山綿延而來的一條大堤,據說還是蘇東坡做徐州太守時所築,多少年來一直叫蘇堤。上世紀70年代徐州城區向外擴展時,該堤被平掉,修建成蘇堤路,蘇堤才在徐州人眼中消失了。但童年那時光,樓院南臨的蘇堤上垂楊千萬縷。樓院北,隔着一條水溝及水溝上的鐵絲網,是68軍的坦克修理廠。幾個博愛街小學的同班同學,是這個軍工廠職工的子女,如張雄傑、田淑芬。田淑芬家在中樞街上。六年級下學期,為了升學考試,我們班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晚間同一小組的幾個同學,就固定在某個同學家做功課。我家春節后就搬到少華街來了,晚上我就到淮海路南中樞街上的田淑芬家做功課。同小組的還有吳玉芬。田家生活富裕,家中五斗櫥上還擺着一熊貓牌的交流收音機——我只從電影里看到過的好東西。田淑芬扭轉一下旋紐,左上方一小窗口亮起了晶瑩的綠光,一閃一閃的,而且發出的聲音,比“話匣子”要清晰悅耳。我當時暗想,等我長大參加工作了,一定要攢錢買一台交流收音機,收聽天下的新聞。升學考試后,田淑芬被五中錄取,吳玉芬被九初中錄取。

  “話匣子”給少年的我帶來了多少知識和歡笑。搬家到少華街后,家家戶戶都按着一個這樣的“話匣子”。上中學了,古城牆下一中的教室門上方,也扯着一個話匣子。那幾年聽批判蘇修的“*”,都是在夜晚開播,夏青等播音員義正詞嚴慷慨激昂的播講,聽着聽着,我就被磕睡蟲帶入夢鄉。肯尼迪被刺的消息,也是在深秋的一個夜晚,從“話匣子”傳出的。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探望父母回到徐州謙益巷,臨近午夜,院里鄰居的“話匣子”,都還在徐州廣播電台的魯彥道過“再見”后,才安靜下來。之所以還記得此事,因為魯彥就住在我家對門的小北屋中。

  1969年畢業分配,再次“志願”來到了皖南山區偏僻的一煤礦。半年就湊錢買了台“上海—160A”的六燈交流收音機,以改善從幾百米地下煤巷中爬上來后、令人感到憋悶的日子。1981年春,到離礦30裡外的江南古鎮大通買了12吋黑白電視機。

  人類社會如一條大江,近二十年間科技浪潮洶湧澎湃。新一代的信息傳播技術,如同沿江民間的一句諺語“小禿子過河,一浪一個花頭”,令人稍不留意,就大有落伍之感。

  年過半百后,從蘇堤下商業大樓時就喜歡聽廣播的我,不甘落伍,買台電腦上網玩。我到電信辦理上網時,營業員姑娘說:你回去,叫你家上網的來。我說,我家就我上網。營業員不好意思地說:“都是年青人上網,你……”新一輩年輕人,又有多少會了解我們上一代人苦苦的嚮往?

  “話匣子”,收音機,電視機,電腦……,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領*的傳媒技術,*總被,雨打風吹去。上世紀50~70年代標誌的“話匣子”,如今,大概只有在博物館里才能看到了。

  身在江南,卻道彭城好。如今就是回到故鄉,站立在徐州西關那個車水馬龍的五路交叉口,“話匣子”,及五棟紅磚到頂的商業大樓,也無處可尋。

  堪尋處,惟有一顆心,飄泊江南遊子的少年心……□

您正在瀏覽: 堪尋處,惟有少年心
網友評論
堪尋處,惟有少年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