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標籤:我要做好孩子 語文教學 寶葫蘆的秘密

  篇一: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一、識字教學和寫字教學紮實有效

  新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要貫徹多認少寫的識字教學原則,講究教學方法,以減輕學生負擔。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

  本節課我始終貫徹了隨文識字, 本節課需要認識的幾個字,我分別啟發學生運用了不同的方法進行識記。比如: “葫蘆 藤 ” 三個 字是在出示課題之前,以 加一加、換一換和 實物演示的方式識記的; 通過小兒歌: 張口一聲“哇”,女孩愛娃娃,用手往上掛,有水是水窪,捉蟲能手小青蛙, 記住了 “哇”和“掛”, 以及和它們相近的幾個字。為了是孩子們進一步理解什麼是“盯”,我讓孩子們盯着我看,從而引出盯着表示目不轉睛地看。 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使學生觸類旁通。我還設計了小組遊戲鞏固識字的環節,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鞏固學過的識字方法,從而能達到新課標要求的“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在認識了“哇”和“掛”兩個字以後, 我出示 了 “掛”, 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在不斷的交流中學生掌握了這個字的字形特點,注意到了它的間架結構,初步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然後通過我的范寫使學生掌握了書寫規律,在練字的過程中我始終貫徹滲透正確的寫字姿勢(頭正、肩平、腰直、臂開、足安)並且在學生寫字時採用鼓勵的形式提醒他們坐姿和握筆姿勢,這樣也貼合新課標中要求的:“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寫完字的評價環節很重要,此處我採取了同桌交換評價的方式,根據我出示的標準,同桌有針對性地進行畫星評價,避免了評價的盲目性,從而讓學生真正做到了書寫美觀。

  二、憑藉語言,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我 引導學生通過找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標點符號等方法,讓學生圍繞這些重點反覆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 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地落了,你會怎樣地說什麼?由於這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種葫蘆人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到種葫蘆人那種後悔、傷心、自責、痛恨等複雜的感情。在這一創造性學習中,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 鍛練了學生說完整話 的能力 ,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到陳述句、感嘆句和反問句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是表達的意思卻是相同的,才處理這個難點的時候,我不是採取直接告訴學生的方法。比如在學習“有幾個蟲子怕什麼!和有幾個蟲子不可怕。”這兩句話時,我通過播放蚜蟲視頻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蚜蟲的可怕性,然後再接着追問:那個人覺得可怕嗎?然後學生自然領會到那個人覺得不可怕。這樣既能引導他們讀出種葫蘆人的不在乎、不屑的語氣,也能輕鬆地說出另一種說法,再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體會到兩個句子表達方式不同、標點不同,但是表達的意思卻是一樣的,這樣在學習理解另外的兩句話: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就輕而易舉了。

  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已完成,但心裡也有不少遺憾: 1、對於學生的評價還不夠準確豐富,評價應該有層次性,這樣才能激勵學生在思考上逐層深入。 2、對學生的能力缺乏自信,總怕孩子答得不夠精彩,有時想幫助他說完整,就有些搶學生的話。 4、走下來和孩子們互動的機會比較少。

  篇二: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且能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何樂而不為呢?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閱讀。是為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三: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找准一個切入點——以題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准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這切入點猶如是照相攝影時尋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裝設計師在衣料上最關鍵的一剪。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順機啟發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說話。因為切入點選得准,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麼是葫蘆?”

  二、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為情感線,或為敘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分散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為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重難點的突破也就勢如破竹。

  三、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語文課程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在讀到小葫蘆很可愛時,我問學生 “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麼可愛,你還會怎麼說,怎麼做?”

  在體會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自己的葫蘆時,我又提問:“你猜那個人會在什麼時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蘆?”學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課文學習採用角色換位獲得情感體驗。

  “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裡有什麼感受?”

  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您正在瀏覽: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