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化學課教學反思

化學課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化學課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體現了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教材”的教學,常常把目標單一定位於教知識;“用教材教”則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識教學伴隨在培養能力,情感態度的過程中。新課程的化學教學目標設計有“用教材教”的意識,知識作為一切教學的載體,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有機地和科學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在一起。

  在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設定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應了解,知道或理解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等方面的學習目標;二是學生必備或必須達到的實驗技能目標。如果是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僅強調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貯存,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許不少,其結果卻不會用它。在設定過程與方法目標上,一方面是突出了化學科學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另一方面是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是知識後面更有價值的東西。在倡導用“教材教”新課程理念設定教學目標要注意:第一、體現目標設計的人本觀,即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注意目標的教體性,注意在知識的教學載體上有機結合觀念和方法教學,即三維目標統一。第三,注意突出重點目標。平時教學中要防止制定教學目標流於形式、或教學中無目標意識、或只有知識目標、或重難點目標把握不準。例如:《金剛石石墨C60 》這一課題,藉助碳單質知識載體讓學生學習到了解不同單質的性質不同,而蘊藏於知識中的方法是,讓學生學到了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用途的化學意識,同時學生初步認識到了世界物質的多樣性,從而更加熱愛這充滿神奇色彩的物質世界。

  二、教學理念上的反思DD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表面上難度降低了,但是對老師來說,實際上是變難了,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必須轉變一個觀念,要突破和超越學科本位的觀念,而以“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學生本位意識”、“學生主體意識”、“學生個體意識”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課堂教學中反映出,這些理念已經成為教學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傳統教學的以“ 教”為中心,學生圍繞“教”轉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在教學目標中融入“讓學生掌握方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探索發現中掌握知識”、“學習的情感觀與知識同樣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課程理念內容,總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①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一定要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落實到位,重點突出教學組織的主體性,要擺正師生關係,大力提倡教學民主。教師要採取有效措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要讓學生積极參与教學活動的決策。教什麼,怎麼教,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要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而教師的任務是想辦法創設一個既寬鬆民主又有競爭勢態的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課堂氛圍。

  ②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考者,而不是要什麼都在學生之上的傳統師者形象。新穎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將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度中解脫出來,故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整合。一是將探究性學習和傳授性學習的融合。教師可通過設計問題,創設探究情景,提供必要的動手操作和思維的工具,將傳授性的知識轉化為探究性問題。這樣培養了學生的研究意識,使學生養成“發現問題DD提出假設DD實驗探究DD討論評價DD總結創新”的思維習慣。二是將現代教育技術和化學教學的整合。化學實驗教學具有直觀性,生動鮮明,有趣等特點。現代教育技術為化學教育提供了許多輔助手段,例如微觀世界《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教學中,利用計算機的動畫模擬,達到了其它手段無法或很難達到的效果,為學生提供了感性的認識,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大膽創新,注意多種方法有機結合。

  ③在教學資源上,教師是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空間。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悉心引導學生,學習活動可能在課內完成也可能在課外,不要拘泥於教科書上規定的內容,應跳出課本走向科技發展的信息時代。教師應給他們介紹相關教學參考書,提供學校的圖書資源;介紹中學化學網站,提供網上學習的條件;開放化學實驗室,引發學生由課內向課外探索的興趣和創造動機。

  三、教學評價上的反思DD多元化評價方式

  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化學課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既要評價學生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①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對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在重視教師及他人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採用建立化學學習檔案的方式。學生針對檔案中記錄的內容(例單元知識總結,疑難解答探究方案設計過程紀錄,收集的化學學習信息,化學習慣……)進行反思小結。有利於提高學習主動性。教師也能通過檔案袋,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並做針對性輔導。②通過活動表現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活動表現評價是通過觀察,記錄分析學生在各項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及表達交流能力等全方位的評價。③在紙筆測試中注重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紙筆測試重點不要放在知識點的簡單記憶和重現上,不應孤立地對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測試,而應入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背景中去,從知識的整體關係上考核。

  總之,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回顧和評價,對課前計劃和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認真分析和總結自己教學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整理,為今後教學實踐參考與改進。下圖為一個較好的反思文本以供教師們參考,我想只有對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永無止境的追求,才能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進俱進,教學實踐更趨完善。

  篇三:化學課教學反思

  我們在一起開教研會,談論最多的大概還是新課程標準下的化學“難教”。一是教學時間少,二是知識點難把握。講少了學生“啥也不知道”,講多了學生“消化不了”,而高考以後如何考還一無所知。我們使用人教版化學教材,在講第二章第二節《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時,按教材內容在其中一個班我按照下列程序開展教學:①離子反應的定義;②離子反應的條件;③離子方程式的書寫;④離子方程式的含義。一節課下來,我感覺“真順暢”,學生也說“好學、簡單”。第二天上課再讓學生寫幾個離子方程式卻讓我目瞪口呆,怎麼辦呢?再小結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吧!這樣效果好多了,還真體會到了“爽”。說到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各種各樣的報章書刊,還有專着說了很多很多,讓人看了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課堂上去實施,結合每節課如何做,卻沒有現成的答案,何況學習的主體(學生)各不相同,他們的願望各不一樣,這就是教學的難處。但教師畢竟是學生學習的導師,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起主導作用。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覺教師要首先做好教學反思,本文我想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走進新課程》一書對反思是這樣說的: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一、教學前反思:明確教學目標,左右相關教材,制定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素質放在首要位置,帶來的是教育教學的新氣息,同時將教育者的責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建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因此我們的教學更應富有創新性、探索性和指導性。

  1.研究教材,確定教學目標

  我們總感覺新教材內容不多,確有說不完的話題,如人教版必修1“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一節的第一部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教材內容雖然簡化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沒有出現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計算例題與練習,但在“學與問”中出現了相關的問題(計算),並且我認為學生也很有必要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是說教學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讓學生掌握它。教材中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內容是在“科學視野”中出現的,學生需要掌握嗎?我們打開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必修1,在第二單元的“物質的聚集狀態”一節中有講解,並介紹了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那麼這部分知識我們能不讓學生掌握嗎?因此“我們研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須將它放在整個課程教學的體系中,來合理制定這一節課知識點的落實與拓展計劃,綜合擬定教學、教育和學生髮展的任務(目標)”。我們必須查閱相關教材(各種版本),綜合擬定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落實一節課的教學內容。

  2.研究學生,制定發展目標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作為學習知識的主體有時卻實在讓我們頭疼,上課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學習用具,你得提醒他該坐正了,拿筆了,或者一問三不知…等等。學生的主動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學了有何用,沒興趣。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生主動想做的事,就會越做越有興趣,就會越做越好。興趣是學習的原始動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應該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穫,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明確自己的差距和前進的方向,促進學生的發展。使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化成自主的探索學習。自主學習能使學生開闊視野,他能主動的找教師、找同學幫助,上網、查資料,他會尋找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學生、幫助學生,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教授新知識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已有知識,把新知識和原有知識聯繫起來,將新知識納入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想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科學、合理地去思考、判斷和創造。 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教學中反思:注重學生反饋,控制教學進程,優化師生行為

  課堂教學中反思看起來有點為時過“早”,其實是我們調控教學過程的最佳時機。課前備課了、準備了,課前想好了你要問學生的問題,但學生是“一問三不知”。這說明你的設計不符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你就得改,就得變。我們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在思考問題,你是否把自己當成學生在處理問題。我在教學中實踐的“創設情境——啟發引導——自我實踐——討論深化——歸納總結”的情境導學式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創設一個個問題的情景,讓學生沿着情景的台階去養成“問題意思”,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發解決問題的能力。

  1.營造學習氛圍

  魏書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絕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麼都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出題考試,全都商量着進行。這是他長期以來形成的民主習慣,也是他在教育教學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師生都處於活動主體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真正的學習主人,教師演變成學習的檢查者。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應創設課堂教學中的最佳學習狀態,喚起學生參與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活課堂教學中民主平等的教學關係,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發展成合作教學關係,共同營造出一種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就會隨之增強。例如《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的教學,我把握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通過[實驗2—1]探究:什麼是化學變化?在很平坦的台階上使學生明確了“酸鹼鹽在溶液中的複分解反應的條件”。這時就有學生在下面議論:①離子反應就是複分解反應嗎?②只有三種條件下才能發生離子反應嗎?我很高興地捕捉到了學生的疑惑,並由此使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的動向,重視學生的反饋,引導學生探求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講授知識,不顧學生的情趣。要讓教學過程活躍起來,要讓學生動起來。

  2.優化學習過程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從學會到會學,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思,進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賦予我們課堂教學全新的使命。據科學測算,現代學校只能獲取一生所需知識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需要教師進行激勵和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內盡量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愉快,讓學生在吸收知識時像前人創造知識時那樣思考(發現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逐步學習、領會、和應用知識,鼓勵學生在觀點、見解、方法上有所創新。讓學生變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開闢新的途徑,尋找新的突破口去嘗試着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討論、多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產生激情的衝動,之後的情況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還是來看《離子反應》中書寫離子方程式的教學,通過離子反應的條件學生很快地寫出了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①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應②KOH溶液和H2SO4溶液③Na2CO3溶液和稀鹽酸反應④NaOH溶液和稀鹽酸反應。隨之我讓學生討論:①比較反應②和④離子方程式,並由此舉例說出離子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差異。②嘗試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反應略),並由此討論書寫離子方程式的規律和方法(步驟)。學生在討論中說出了很多想法和“高招”,雖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他們能理解的,在一定時候去用也是有效的;可能也說不出什麼道理,但經過教師的點撥他們會豁然開朗,你想這樣的教學比說教不更有用嗎?我在“情景導學式”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強調“實踐與討論”,使歸納和總結賦予了活力。

  3.發展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不可能一處即蹴,並且在教學中我們可能還會遇到“傷心”,學生不合作、不理會,啟而不發是常有之事。但想想你的“說教”他(她)又聽了多少?而嘗試着鼓勵他(她)動起來,從學習習慣讓他變起來,終有一天會有突變。學生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教學的着力點應放在實現學習主體各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上,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創新力的開發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教師更應採用多樣活潑的方式,藉助多種媒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並對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分析性指導和支持,以養成學生全面進取、不斷創新的習慣。有時教師可有意識地提供假信息,從反面刺激學生的選擇和判斷能力,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論證的根據,在反覆磨鍊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新課程標準中的模塊教學,使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給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化學課堂教學中將演示實驗設計成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將難於理解的“理論”轉化為學生可觸及的表演。如“氧化還原反應”實質的揭示,通過學生角色表演或者教師“相聲”式的講演,讓學生進入角色自身融入其中,可有效地解決發展學生自學能力中的障礙,將學習變為他們自覺的行動,這是自學能力提高的源泉。

  三、教學后反思:小結教學得失,關注過程效果,提高師生素養

  教學后寫“教學後記”及時記錄教學后的體會,或者及時修改教學過程設計,這是有效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重要舉措。教學后反思是積累教學經驗,修正教學策略的必由之路。一節課下來想想有效果嗎?你使用的教學方法是講述還是探究,是將發展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嗎?自我感覺好嗎?自主學習安排了多少時間,學生得到充分的參與嗎? 我們有多少問題需要反思,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從備課到上課,再到指導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觀念上轉變到新課程標準所需要的境界了嗎?

  1.教學是過程與效果的統一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強調過程教學,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認知體系,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和提升。”新課程把過程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是忽略教學的結論,很難想象一節課後你問學生知道了多少化學知識,他(她)卻一無所知;如果學了“元素化合物”知識卻寫不出化學方程式,那是什麼境況!

  教學中要不要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要不要規範和傳統呢?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反思究竟什麼是基礎,應當打好怎樣的基礎。新課程要求用全新的視野去審視“雙基”,它的界定在於它的基礎性與發展性,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些都是要求打好的基礎,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要麼只重結果忽視過程,要麼只要過程忽視結果,應強調“雙基”和“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辨證關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是離不開“雙基”的學習過程的,是在基礎的活動中才能獲得的。

  教學應是過程與效果的統一。真正的教學應該將學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內容講深講透,而且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應改變教育觀念,講究科學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強調教學形式的多種組合,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2.教學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相長”源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一詞彙在教育界的使用率可謂頻繁,反觀過去的教學我們真正做到了多少。教師與學生誰是教學的主體,我們也爭論了許多年。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應互為主體。教的活動中,教師是該活動的承擔者,是主體,強調教的本質即是引導;學的活動中,學生是該活動的承擔者,是學的主體。活動中的主體具有主體性,主體性包括:自主性、能動性、主觀性等。自主性,是指活動的自我決定性,主要表現為:一是活動者自己確定目的,為實現自己的目的而活動;二是活動者在活動中自己選擇活動方式,自己掌握活動進程;三是活動者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調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是學生的指導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調控學生的學習活動,使之更具目的性、科學性,更有可操作性,使之成為有意義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下師生是教學過程的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化學課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化學課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