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經驗交流 > 回憶我的考研歷程

回憶我的考研歷程

手機:M版  分類:經驗交流  編輯:得得9

回憶我的考研歷程 標籤:我的中國夢

  朝花夕拾·莫忘初心——回憶我的考研歷程

  六月的畢業季終於到來,蔥鬱斑駁的樹蔭下交織着歡笑與淚水。大學生活終於揚起尾巴,一場青春的繁華盛宴緩緩落下帷幕。走在天頤湖畔的石板小徑上,回憶往昔,往事浮現,或清晰,或朦朧,有的刻骨銘心,有的刻意忘卻,但度過的每一天、讀過的每一本書、認識的每一個人、去過的每一個地方,卻都是這個故事裡難以割捨的回憶。從大學開始,我一直堅持着這樣一個習慣:用三言兩語概括並記錄下一天的所行所思。四年後,翻閱着還幾百頁的“成長記錄”,方知自己再也不復當年。隨着舊時歲月的光影越來越渺遠,對大學生活做一個完整回顧與總結的念頭便愈發強烈,但千頭萬緒,卻不知從何說起,又何處止歇。

  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天,我便問自己,這四年我能學到什麼?四年後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四年後我又身在何方?其實到今天為止,我都沒給這些問題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覆。因為,這四年,尤其是后兩年的經歷,讓我見識到了太多更加開闊的東西,這就不斷矯正甚至否定了自己曾經一些幼稚與淺薄的想法。但到了今天,我又怎敢說自己就是成熟呢?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想起無數往昔的瞬間,用文字記下的是回憶,是歷史,更是思考……

  一、掃一掃記憶碎片

  2009年9月5日,我來到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報道。和很多同學一樣,帶着對新生活無限嚮往的熱情,開始了大學的新旅程。因為學校離家不遠,高中又是在山師附中讀的,自然對山師大有種特殊的感情。但自己心裡也知道,這不過是一所普通的一本大學,進校后還需潛心讀書,多加學習。不過,當時身為井底之蛙的自己並不知道“大學何為”,只是帶着自小對讀書的偏愛,時常進入圖書館胡亂翻閱,泛泛而看,而不求甚解。

  對於大學生活的認知,當時並沒有太過明確的目標。或許是骨子裡有那麼一點不安分,開學后便積极參加了學生會、班級和社團組織的許多活動。最為幸運的是,結識並融入了中文一班這個大家庭。或許是身為班長的緣故,忙碌的日子總是大於空虛的時間。到現在我還經常想起,與周倩、海洋、張強為了一個活動的策劃而爭論得面紅耳赤的場景。那段記憶雖然忙碌而疲憊,卻是溫暖而純凈的。回到宿舍,我總是習慣性地打開桌燈,整理一天工作與學習的記憶。當晨曦的霞彩掠過窗外的山崖時,又是一天新的開始。紅歌賽、女生節、辯論賽、體育節…這些活動的某些瞬間像電影鏡頭般地在我腦海里閃過,一波未平,而一波又起。

  在組織、參加活動之餘,更多的時間就送給圖書館和講座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0月10日那天歷史系李雲泉教授關於陳寅恪先生的講座,講的內容大抵記不清了,但老師深沉飽滿的情感與對學術的虔誠精神對當時不諳世事的自己震撼很大,正是從那往後,我散漫無序的讀書有了大致的方向感,對於學術,對於思想,“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真正讓我對“大學何為”這個第一命題有了感悟。就在同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錢理群《致青年朋友》,老錢在書中強調的大學生應該“獨立,自由,沉潛,酣暢”的觀念,可謂句句說到心坎里了。從那往後,我找到了圖書館里所有錢先生的書,每次閱讀都是一次驚險刺激的歷險,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與鬱熱豐沛的學術激情令人神往。老錢的思想好像一盞暗夜裡的燈火,讓我這個在自己膚淺世界里沉睡許久的孩童得到了“啟蒙”。

  但在當時自己的知識結構中,我對西學和思想史並沒有像今天這般偏愛,更多興趣點還是放在了國學上。組織成立稷下風國學社,在當時憑的只是一腔熱血,想不到國學社經歷了“滾雪球”式的發展,竟從班級社團變成了小有名氣的校級社團。如今回想其中的點滴足跡,倒覺也不過如此,但當時跟言才等夥伴亦是傾入大量心血來做社團的。或許待到一切雲淡風輕之時,曾經的激蕩熱血只是茶餘飯後的淡淡回憶而已,而自己只是在享受這個過程中無心無愧的努力。

  整個大一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當時自己特別熱衷參加各種比賽與活動,大大小小的獎項亦偶有獲得。可能因為體驗的熱鬧場景多了,慢慢也就厭倦了這種浮躁的狀態。閑暇之時,最大的愛好莫過於泡圖書館,或者去球場上舒展下身體。跟後來一心考研而疏於休閑活動相比,這段生活還是相當美好的,至少是真正快樂而滿足的。或許,對現狀的滿足正是獲取幸福感的最簡方法吧。

  大二開始不久,便邂逅了大學的初戀。她是很好很好的,即使在那個草木蕭瑟的深秋,溫暖的感覺依然在我的心底靜靜流淌。儘管那段時光的身影早已漸漸遠去,但每每回想起一些美麗的瞬間,似乎依稀間還能嗅到萬花叢中獨有的一脈馨香。

  現在看來,這段時光太過波瀾不驚,最初的激情緩緩褪去,安逸而滿足的心理似乎阻斷了時間的流逝。有時捧着一本無聊的小說就可以打發一個賴洋洋的午後,心想着後面的大學生活大概也就是這般模樣了。那時候我最迷戀的思想是尼采與海德格爾的虛無主義,最喜歡的作品是鹿橋的《未央歌》--理想主義狀態下的大學生活亦不過如此。

  但這一切終以半年後的悲劇而收場。在之後的一段的時間裡,我都無法走出失戀的圈套。這其中,既有對舊時光的傷感,更有對未來的迷茫。但好在這種頹喪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太久,我開始努力走入一種新的生活狀態。但直到今天,我也未曾再在這面上輕涉而留步,愛情太重,或許真正的緣分還沒有到來吧。

  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011年的寒假格外漫長,除了在新東方課堂上練練英文口語,閑暇之時,我就在網上聽一些學術講座,偶爾讀點雜書,也算聊以自慰。在得知學校開學竟在三月份時,我突發奇想:其他學校都開學早,可以利用這個多餘的時間去北大清華看看,或許還能旁聽北大的課程呢!對,說干就干。買了火車票,背上行囊,便直奔京津去了。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這個奇思妙想會對今天影響這麼大--生活的軌跡並不是直線一條,有時候一念之差,就是別樣的世界。

  冬日的北京依然難掩帝都的繁華與喧囂,走在街頭上更覺自己的渺小。2月23日上午,我第一次來到北京大學。未名湖的冰面尚未開化,校園裡的行人三五成堆,一輛輛單車在曲折的小路上飛馳而過。穿梭過幾處轉角,便是博雅塔。初春時節的燕園依然被潔白的雪衣覆蓋,“一塔湖圖”的秀美景色在北風的吹拂下更顯一分神聖感。

  第一次來到燕園,心情自然是相當激動,但當時我並不認為自己會跟這裡發生什麼關係。在未名湖畔的花神廟下,無數遊人旅客在石壁上留下“我要上北大”“北大等我”之類的宣言,可又有幾人最終實現了最初的夢想呢?對於北大之路的艱辛,那是我是決然體會不到的,只是心裡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回憶,多了一點向上的渴望。讀書人最嚮往大學的莫過於被大師前輩們熱情敘述的西南聯大,而在這個袪魅的年代里,去一個夢想中的校園也不過是對一些理想主義情緒的替補,但這也足以讓我熱血沸騰了。早就聽聞課上旁聽是北大的傳統,誤打誤撞之際,我竟然蹭了節夏曉紅老師的明清文學課。在北京的那幾天,也去了清華、北師、人大、法大等學校,但唯獨燕園的記憶最為清晰。

  從那時開始,我就愈發感到自身的局限,遍下定決心,去一個更好的學校讀研。但去哪個學校,我並沒有明確目標。我考慮過很多學校,比如有小資情調的復旦,比如有爛漫櫻花的武大,比如思潮活躍的人大,比如學風紮實的北師大,比如有無敵海景的廈大,比如就在家門口的山大……利用在假期甚至周末,我走了許多名校聚集都的城市,北上京津,南至滬杭,既是旅行,賞閱風景,又是學習,尋訪他鄉友人,但卻也走馬觀花,而自得其樂。這種輕鬆自在的日子大概持續了半年,轉眼下便到了大二的尾巴。

  但是,最終我選擇了北大,專業是現當代文學。作出這個選擇,儘管起初沒有想到,但也算是順其自然的決定。那段時間,我讀了一些北大老師的學術著作,對我的影響很大;加之有在燕園的美好記憶,我漸漸認同上了那裡自由、開放的的校園風氣。相信,每個文科生都曾經有一個北大夢,但在現實的打磨下,曾經這點理想主義的燭火也在庸常的生活中漸漸熄滅了。儘管“五四”的年代早已遠去,但在多少讀書人心目中,北大中文系依然是皇冠上的寶珠,是一個最高夢想的寄託之地。選擇北大,因為覺得“合適”,縱然也聽說北大之路異常艱險,但一旦做了決定,我也管不了那麼多了。2011年6月26日,QQ簽名改為“未名湖,等我”,從那時起算是開始踏上了北大考研之路。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回憶我的考研歷程
網友評論
回憶我的考研歷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