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與外界交往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pp958
在今天私慾橫流和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社會裡,如何與外界交往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已經上升到一種專門的學科了。有誰敢真正地說誰是誰的真正朋友?誰又能真正的做到對朋友的徹底坦誠?恐怕事實總是不斷的教訓着我們,善良的付出也需要高度的警戒和設防。而這種警戒和設防是任何交往中所必須具有的。有朋友曾對我這樣的說法提出異議,甚至說我缺乏對朋友的信任,我沒有正面的回答他們,只是舉了簡單的例子,譬如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面對各種嚴格的財經制度一樣,警戒和設防並不意味着對哪一位財務人員的不信任,而是在一定原則制度的規範下,你可以滲透到被允許深透的那一部位。但假如有一天你放棄了這樣的戒備和規則,善良和真誠的付出就意味着將要用慘痛來作為代價了。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很明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然,這只是說明了民間在為人處事方面,總結出來的一種謹慎態度,但還不足以概括我們與朋友之間的交往,否則不作具體甄別和劃分的話,那真就有缺乏誠意之嫌了。
那麼到底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與外界包括與我們的朋友們交往呢?我覺得與其說把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概括成一門藝術或技巧,倒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種哲學。
中國的一位偉人曾講過這樣一段話: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看看偉人是怎麼看待交往的?都上升到革命的首要問題了。因此善良和真誠首先是有範圍限制的。也就是說善良和真誠是講究對象的,雖然現在我們心裡沒有具體敵人的概念,但有些人值得,有些人卻不值得,起碼這些應該還是要先搞清楚的。而猶太哲人也曾這樣說過: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倒是提醒了我們,任何事物都會發生變化,於是在洞察這種變化的時候,我們又不禁疑慮起來,曾經的朋友緣何又成為了敵對關係了呢?可能引用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的話便可以說明這種關係變化的根本原因了,那就是: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友誼。雖然那位政治家講這句話的背景是論述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但細細想來,我們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利益驅動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程度和深度,利益也決定了人們之間的疏遠關係。這是目前現實社會廣為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於是就出現了交往的手段和技巧,在這種情形之下,難怪有人會耍盡圓滑之道,與人假面貌以親近交往,最終為了利益堂而皇之或冷不防的去傷害別人,與其說這種人可能會一時得逞,但卻無法永遠如此,畢竟口碑的作用還是蠻強大的。我敢斷定,大凡是只知耍手段和單純注重交往技巧之人,一般都是沒有思想的短見之人。有些人對此說法很不以為然,甚至可以大言不慚地解釋為這是一種智慧和策略,殊不知所有的智慧和策略都是有其哲學成分蘊藏在裡面的。就拿怎樣理解永遠的利益來作一下分析,我估計很多人恐怕眼裡只剩下利益二字,卻偏偏省略了永遠。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做到永遠,恐怕不會是靠傷害或以自我為中心來維繫的吧?
中國儒學講究的中庸之道曾經被很多人片面的誤解,但正是這種中庸學說把一個個領會其要領的睿智者推向了人生的巔峰。在現代經營學中,以巧取豪奪的強霸行為或者說殘酷盤剝等代表的奸詐行徑早已經落後於時代了,取而代之的是溫文而雅的紳士風度,以及“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雙贏或多贏局面。這樣的結果才是蘊藏着大智慧的長遠利益。我經常把那些奸詐成性的所謂強人,譏諷為一枚殘缺的銅錢,因為這類人總自詡為有銅錢外表那種絕頂高明的圓滑,但卻沒有銅錢內方的品質。真正的銅錢精神,的確也在外表的為人處世方面表現了極大的智謀和策略,甚至給人以圓滑的感覺,但其內心方正,決不會貪眼前之小利而出賣長遠利益和大義原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品質,而指導造就這種品質的卻是哲學思想,也就是過去常提起的世界觀。
上個世紀初,哲學家們曾提出這樣的一種觀念,它既排除了大公無私,也排出了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而是把這兩種對立的思想進行了異化,或者說是調和。在中國的歷史中我們曾把這種哲學稱之為庸俗的現實主義哲學,甚至大加批判。然而,社會的發展似乎和我們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我們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終於以變革的身份倉促的走到了我們面前。過去的信仰沒有了,世界觀免談了,似乎所有的品質也伴隨着原有的觀念一起消失了。但人們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總要讓靈魂有所依託吧?因此,我倒是覺得不妨在現階段,用“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哲學思想,指導我們與外界交往和為人處世,本着這樣的哲學態度,就可以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以這一原則為中心,以中庸的共贏和銅錢精神為基本點,一切策略和智慧圍繞着這些展開,我想會使更多的人具有更多的利益和機會,也會有更和諧愉快的合作局面。
記得中國還有句俗話:傻人有傻福氣。我理解這個“傻”字恰恰反映了“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大智若愚的哲學思想,也證實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中庸共贏,更把那種“銅錢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
常言道“捨得捨得”,不捨不得。不論我們做真“傻子”,還是做假“傻子”一定要有付出。當你本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用哲學中充滿智慧的思維方式,用溫和的中庸儒學寬容心態,把握“銅錢精神”要義原則,最終每個人都會發現,其實我們與外界的交往並不是手段和方法,而歸根結底還是一種哲學。
相關範文
- ·我們該如何
- ·你沒來,我該如何與你相見
- ·淺談現代社會男女的擇偶觀
- ·有的人不能交往,交往了沒有好處
- ·《華洋訴訟判決錄》與中國近代社會
- ·如何與學生相處
- ·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 ·我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 ·如何與前途無量的朋友相處
- ·如何與她/他相處
- ·我們該往哪去
- ·我們該,逆光飛翔
- ·我們該怎麼對待小日本的挑釁
- ·什麼才是我們該反思的?
- ·我們該何去何從
- ·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思考生活
- ·我們的青春,該如何安置
- ·別說補償,我要的你給不起,我們的青春
- ·國企與外企面試之比較
- ·氣質美與外貌美
- ·外婆與外公
- ·求職網頁該如何做?
- ·大學生應該如何應對公務員面試
- ·2012年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 ·電子簡歷:應該如何發送的問與答
- ·面試-心理篇:大學生該如何面對應聘緊
- ·移動公司職員對圍繞經營政策該如何做的
- ·保先教育心得體會——黨員應該如何實現
- ·成功求職面試妝應該如何化?
- ·孩子比賽輸了,父母該如何教孩子正確面
- ·大學生該如何面對應聘緊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