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風範 專家的腳步 ——記當代流人史專家李興盛先生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歷史學家、中國流人史和流人文化研究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的專家李興盛刻在心上的一聯楚辭名句。他的思想行為、精神品格及至他
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都充分地反映了他做為一個專家、學者的風範,而他的前進腳步,也正是我國所有專家學者中的絕大部分人的成長和前進的腳步。
李興盛先生是黑龍江省社科院歷史研究員,他是哈爾濱人,1937年11月出生,原籍山東費縣,1968年12月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他先是從事教育工作,后調入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從事歷史研究工作。它是我省少數頂尖的歷史科學家之一,在全國也是著名的歷史研究專家。1991年,被省政府評為省級優秀專家、省勞動模範,1992年10月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2月被國務院人事部批准為國家級有特殊貢獻專家,2007年初被黑龍江省社科院評為首屆終身榮譽研究員。到現在為止,他本人的專著和他主編的著作已超過三十部,達15000多萬字。
李興盛先生對國家、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科學文化、文學藝術、歷史考古等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多年來,他以開發邊疆、保衛邊疆為基點,
在創建與傳播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流寓文化”方面的業績,對黑龍江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對開發北方旅遊新資源、促進黑龍江與東北地區的旅遊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而且對以地方歷史題材為主題的文學、戲劇、影視、舞蹈、音樂、美術等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培養人們,特別是東北及黑龍江人的熱愛家鄉、進而更加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的培養,起了應有的作用。黑龍江地區是一個有着好多少數民族的地區,這裡無論哪一個民族,都與流寓文化有關,所以他在促進各民族團結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他的研究和著述領域寬闊,涵蓋的方面廣泛,包括了山水名勝、逸聞軼事、名人傳記、詩詞歌賦,和東北及黑龍江人民的生活習俗及特點諸方面,賦予了東北地區及黑龍江地區人文景觀更厚重的歷史底蘊,對推動這一地區的發展功不可沒。
從1980年前後開始,李興盛就開始致力於“流人史”和“流人文化”的研究,他發表了大量的專著、論著,他的《東北流人史》一書獲中國優秀圖書獎二等獎,獲黑龍江優秀圖書獎一等獎,具有110多萬字的《中國流人史》獲黑龍江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省優秀圖書一等獎,從而開創了流人文化、流人史研究的歷史研究的新領域。另外他還有《邊塞詩人吳兆騫》、《黑龍江歷代詩詞選》(註釋、合作),主編著有《清實錄、黑龍江史料摘抄》、《黑龍江將軍特普欽詩集》、《方拱乾詩集》、《黑水叢書(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詩人吳兆騫系列一、二、三》、《黑龍江歷代旅遊詩選與客籍名人》、《黑龍江歷代流寓人士山水勝跡詩選》、《中國流人史與流人文化論集》等。古籍校點有《寧古塔山水集、集外集》、《黑龍江述略》他還參與了《黑水叢書(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的整理工作,他是《國學辭典》的副主編。他的流人學研究已經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國際影響,在台灣、香港、澳門地區及日本、俄國、德國、以色列等國家已產生了一定影響。1997年他曾作為訪問學者在香港珠海大學做《中國流人文化》的學術報告,激起了較大的反響。目前,國內外幾十家報刊,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歷史研究》、《澳門日報》、香港《亞洲研究》、德國《中亞學報》、日本《滿族史研究通訊》等國內外報刊紛紛發表專門文章,評介李興盛先生的學術成果,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與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等出版機構編撰的各種世界性的名人錄編委會多次邀其入傳,但都被這個淡泊名利的人所拒絕。但在香港的名人錄里早就有了他的大名。現在。他正師承其恩師謝國禎先生開創的流人史這一歷史研究的新體
系、新課題、新學科與學界同寅一起,為致力於“流人史”、“流人文化”這一新的學術流派的發展而努力工作。除已出版的著作外,現在,他本人正着手《全清詩》《中國流人文庫》的研究與編撰工作。
作為專家、學者,在李興盛身上有着許許多多高尚的品德,都是可圈可點的。他之所以能在學術領域取得突出的成績,是和他這種優秀的品格和特徵分不開的。他的許許多多事迹都令人十分感動。
他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在很小的時候,他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就很喜好讀書。那個時候,他的家裡是很困難的,但是只要有一分錢,他都要積攢起來買書。
從連環畫到小人書,從小冊子到線裝書到現代版的,幾乎他所有的錢都是用來買書了。他的書籍都是靠他克勤克儉地生活,攢錢買而積累起來的。從小他就勤奮地讀書,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他都從不懈怠。在小油燈下,在短小的燭根下,甚至在月光下,他抓緊一切機會學習,
所以他積累了廣博的知識,有着寬闊的視野。中學時候,他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他為了學習,廢寢忘食,有時為了在月光下讀書,連回家都忘記了。到了大學,他除了上課之外,那就是圖書館和閱覽室,那時候回室就寢最晚的就是他,就是在就寢熄燈后,有時他還要在沒有閉燈的盥洗室看一會。七十年來,這種學習精神一直伴隨着他。
李先生最突出的精神是刻苦鑽研、不懈地追求、安貧樂道。他從研究明史開始,到農民戰爭問題,從清史到流民文化,無不傾注了自己心血。他所做的學術筆記和學術卡片,達到上百萬張;他所翻閱的書籍和資料達到數千萬冊;他所拿出的史實都經過反覆的考證、反覆的推敲、反覆的比對,從而成為雄辯的史據;他出版的1200多萬字的著作都是他親自撰寫、親自校對、親自訂正;那是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啊?不僅如此,他還幫助別人校對過千百萬字。在幾十年的時光里,他不避寒暑、不避風雨、不知多少次往來於北京、南京、上海、瀋陽、長春、浙江、江蘇、寧古塔新舊二城等地查閱資料、考對史實、踏查遺址,而且基本上都是坐硬板車,搭公汽,沒有過乘飛機坐卧鋪的安逸。1981年,他在北京意外地發現了已告失傳的“江南才子吳兆騫”和他的親人的通訊集《秋笳餘韻》后,因北京圖書館不允許拍照,更不允許複印,他就上街買了一支鉛筆,一柄小刀,硬是花了十來天的時間,前後三次,還請了他一個過去的學生幫忙,才將全文善本真存抄錄完。
他可謂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典型。他不抽煙,不喝酒,外出時從不住大賓館,
我和他在大學的五年同學中,從未看他吃過肉,每餐都是吃飽就行。在1978年他剛調到省社科院歷史所工作時,那時他的生活環境是特別艱苦的,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只有7平方米的小屋裡,每月只有50多元的工資,要養家糊口,還要買書,而書只能堆在板棚內,致使鼠嚙蟲咬,受了很多的損害。他堅持讀書學習,可謂冬不避寒冷,夏不避暑悶,忘我地勤奮學習、刻苦地鑽研,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就是到現在為止,他的居住條件仍然是比較差。在一個很破舊的小區內,他只住着一個僅有五十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積的“斗室”,除了“書、稿”之外,就沒有什麼地方了。他的家裡沒有一樣像樣的傢具,那裡的供暖條件也很差,然而在寒冷的嚴冬他卻披着被子,在膝蓋上寫作,夏天熱,他就用扇子煽。他的穿着也是特別簡樸,一件中山裝,多少年來就是他的“禮服”,那是洗了又洗,熨了又熨,一直穿了十幾年,他從不追求優裕的生活,不追求享樂。他的兩個兒子的家庭狀況也不充裕,他有限的工資有時還得接濟他們一些。
他是個工作狂,每天都是8點左右開始工作,常常一干就是十二三個小時,有時直到子夜,甚至到後半夜兩三點鐘。最緊張時,往往好幾天不下樓,就連大學校慶,學校和系裡請他、同學們約他,他都因為實在太忙無法參加。他擯棄了所有的文體娛樂活動與各種愛好,除了看中央台電視新聞之外,別的節目都無暇顧及。他連自己喜歡的象棋、圍棋、自己鍾愛的古今文學作品欣賞都放棄了,刻苦勤奮地鑽研,廢寢忘食地工作,真的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竟幾十年如一日,去探索與開拓。我在去探望他時,曾問他是否感到苦,他從容毅然地回答我“樂在其中啊”。同學於洪軍從山東過來看他,也關照他注意身體,他說:“我一忙起來就啥都忘了”,可見他這種忘我的治學精神。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李興盛曾引用《左傳》中的這句話來說明歷朝歷代的流人在邊疆播種文化、開發蒙昧是何等的不易,而李興盛先生在致力於流人史和流人文化的研究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哪?來新夏先生在論述文史研究方面曾明確地指出:世有“顯學”與“晦學”之分。“顯學”為當世所重,群驅若鶩,如清之乾嘉樸學,今之紅學、敦煌學,於是資料盈篋,成果豐碩,人才輩出,為舉世所矚目。“晦學”則不然,雖其學重要,然資料發掘艱難,前人成作較少,一時難見其功,學人多視為畏途,潛研者寥寥,若為世所遺忘者,近之流人學類此。
李興盛恰恰選擇了“晦學”,他所選擇的就是一條荊臻累累、針刺棘手、瀝血成編之路,歷經十多年的時間,對我國的流人現象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系統化、理論化的探討,進行了歷史的、辯證的分析,開創了流人史預留人文化研究的新體系,從而結束了我國流人研究沒有通史專著及理論支持的局面。可見,他是真的勇於探索,不畏艱險,富有開創精神的專家。
李興盛先生不僅在治學方面嚴肅認真,在生活方面也是一個自我要求極其嚴格的人。幾十年來,無論在生活上多麼艱苦,遇到多麼大的困難,他從來沒有伸過手、張過口,都是他自己默默地承受。他和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的上層領導接觸交往很多,但除了談學術研究、工作和事業外,卻從沒有談過自己的困難。他和市裡領導的接觸也十分頻繁,而且常到外地講學、開研討會,同寅們和外地領導也很關心他,常問他有沒有什麼困難,他都從未提起過自己的困難。原省政協副主席譚方之是他在大學時的學友,兩人在史學上有密切的往來,工作上接觸更多,但每問到生活,他都從不張口。倒是譚方之主動地為他解決一些困難。他的兩個兒子的工作都是畢業后參加的很一般性的工作。他從來沒找過誰,沒有託人選什麼好工作。
他在社會上的兼職很多,什麼旅遊協會、民族學會,這個中心、那個編委兼職不少,但沒有一個是兼薪的。他嚴以律己,卻寬以待人,到哈爾濱來的同事、同寅、朋友、外省的同學他都千方百計地接待、安排好食宿。他和著名的歷史學家何齡修(中科院歷史研究專家)教授、張裕興(遼寧社科院)教授、陳祖武(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教授、田震亞(珠海大學校長)、宋晞(台北文化大學)教授、朱鴻林(台北大學)教授、段景軒(黑龍江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以及錢仲聯、羅繼祖、張博泉、何齡修、來夏新等史學界大儒關係都很密切。他和著名的文學大師余秋雨也有交往,他和段景軒也曾和著名的大作家姚雪垠(長篇巨著《李自成》的作者)一起長時間的晤談,切磋、探討學術。作家滿汝毅寫的小說《寧古塔人》也有他研究成果的參考。
和所有的愛國知識分子一樣,李興盛先生的愛國情結特別地強烈,而這種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感情,是從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形成了。
他出生於1937年11月12日,那一年,正是剛剛盧溝橋事變不久,據先生自己在自傳中所述,童年的他放過牛,他的父親種過地,後來當看站台的工人,家境十分窮苦。他本人雖是在童年時代,但亡國的慘劇和家庭的貧寒卻在那幼小的心靈里蒙上了厚厚的陰影。九歲時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在伶仃的少年時代,他開始以書為伴,書中的愛國人物就開始浸潤他。到建國後上學,隨着閱讀面的擴大,《説岳》、《楊家將》、《東周列國志》及至後來上高中后所讀的《左傳》、《戰國策》、《論語》、《史記》使他了解到祖國的光輝歷史,特別是家庭生活開始改善後,他感到共產黨的偉大,祖國的光明前途,增強了他的民族感情,他感到做為炎黃子孫的自豪,使他對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充滿了深厚的愛。每當聽到“華夏”或“中華”這
一類詞彙,使他莊嚴、肅穆、偉大、崇高的感情油然而生,也進一步地確立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進一步的歷史知識學習中,特別是閱讀《明季稗史彙編》、《晚明史籍考》、《南明史略》等史籍之後,開始對明末清初的歷史深入思考的時候,李自成、張獻忠、李錦、李來亨、鄭成功、張煌言、史可法、閻應元、瞿式耜、何騰蛟等英雄人物更是深深的感染着他,使他立下了報效國家的志望。
入大學后,我清晰地記得1964年的新年晚會,我們全班開聯歡會,全班同學歡迎他齣節目時,他以深沉的語調,嚴肅的姿態,飽滿的情緒高聲地朗誦:“朋友,您讀過文信國(文天祥謚號信國公)的正氣歌嗎?您讀過岳武穆(岳飛謚號武穆王)的滿江紅嗎?在那神州陸沉、風雲飄颻之際,聽——這就是亡國大夫的眼淚,離家兒女的悲歌!”接着,他唱起了“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這隻古老而動人的歌。受到了同學的熱烈歡迎,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之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冬,他挺身而出,在“四人幫”權勢正盛的時候,他竟敢以《決不允許康立用折中主義詭辯為投降主義詭辯》一文,投書《學習與批判》。而康立、瞿青“是四人幫”在上海寫作班子“羅思鼎”的化名,與北京的“梁校”齊名。這一篇文章,在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於8月17日在《文匯報》以《批判四人幫的戰鬥檄文》為大標題將他和另一些人在“文革”中批判“四人幫”的稿件摘發。
在閱讀清《實錄》及其他史料、編撰“流人史”其它著作中,對那些被牽連者及反抗封建統治的人,他十分同情,那些人有的流離於荒野,有的客死他鄉,有的在荒涼的絕域戰勝飢餓、疾病、克服種種困難與自然災害開發和保衛了邊疆,對他們在文化上的作用,在反抗沙俄侵略中的英勇表現,他熱情地謳歌,熱烈地讚揚,表明了他“着重表彰忠義,弘揚正義”的學術主旨和為國為民的學術思想。
他在流人史和流人文化的研究中,對重點的著名流人明確肯定、濃墨重筆、充分肯定;對那些無益於社會、但對開發邊疆在客觀上起作用的人,愛憎分明,褒貶判然;對本來就惡奸誤國、流放后又毫無建樹的、劣行累累的奸佞則加以無情的鞭撻。
如在中國歷史上有着重要貢獻、為國為民不懈鬥爭的屈原、李白、林則徐、鄧廷禎就是充分肯定;對范縝、劉禹錫、李綱、安維峻、王貞儀指出為流人史“增添了光彩”;對韓愈、柳宗元及終身充軍的楊慎、長流不返的楊越確定對“開發邊疆”起到了推動作用;對商湯建國后被流的夏桀無情地撻伐、指斥宋朝被流放的宰相丁渭是“有文無行”的典型,對流放的南宋奸相賈似道則是極盡其冷嘲熱諷之能事,張玉興先生認為:他的流人史寫成了“艱苦奮鬥史、逆境育人史、開發邊疆史、弘揚正氣史”,這種努力發掘流人史的積極意義,“使本書成為一部社會價值甚高的好書”,認為他在鼓勵人們鬥志、振奮人的精神上,“讓人們從溫習歷史中獲得艱苦奮鬥、做有益於社會人的做人的道理”,我認為這是李興盛先生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也是他愛國、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的體現。
他在考察、參觀和取證的過程中每當見到被外帝國主義侵略、欺凌和被掠奪的人證、物證和記載的時候,都義憤填膺,都會發出憤怒的吶喊,都會對那些屈辱和不幸感到極其難過。他在《參觀之際,得見我永寧寺碑與重建永寧寺碑有感》中說:“永寧寺碑與重建永寧寺碑為明廷經營與統治黑龍江之鐵證,原立於黑龍江入海口,清咸豐間淪於俄人之手,迄今已百四十餘年。余曩昔僅知已被俄人移置海參崴,以永無見期為憾,不料今日得見,悲喜交集,感慨生哀,詩以詠之。
(—)
忽見殘碑喜,拂之感慨多。今猶淪絕域,淚灑舊山河。
(二)
風雨千年恨,殘碑立古今。何時還故國?嗚咽海潮吟。
可見他看見故國遺物時的那種悲喜交加的心情,這裡有對珍物的深愛,有對屈辱歲月的嘆惋,有對強盜的痛恨,更有對珍物仍留異域的抱憾。他對在歷史上就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流人,清初就和沙俄侵略者堅決鬥爭的流人充滿熱情地予以讚頌,對明代東北流人直接參加的抗擊倭寇致“千餘名倭寇擒戮殆盡、此後倭不敢窺遼東”的1419年6月(明·永樂17年)望海堝之役,對當年參加“雅克薩之戰”的流人予以充滿激情的褒揚。
這種愛國、愛人民、愛家鄉、愛民族的精神,浸透了李先生的每一個細胞,貫穿於李先生的生活、工作、學習、科研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這是李先生最值得尊敬之處,最令人欽佩之處。
李興盛的社會責任感是非常強的。為了提升黑龍江旅遊文化的歷史底蘊,為了使黑龍江旅遊產品品位更高,他在做學術研究的同時,多次給省市領導寫信,建議在流寓文化影響較大的海林、寧安、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勘測與建立一批新的人文景觀與三處旅遊文化帶,如為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立碑,為在黑龍江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做出過開創性貢獻的方拱乾、吳兆騫、張縉彥三位文人建立紀念館,在寧古塔建立大型具有地方特色的碑林,在哈爾濱太陽島建立名人雕像園等。他的很多建議都被採納,並付諸實施。在他的奔走呼籲下,齊齊哈爾市的、因寫“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在文字獄中被判流放卜奎的呂留良家的呂氏祠堂,得以保留下來,並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哈爾濱關道衙門雖被拆除但原址重建,使設治百年慶典得以在茲舉行;牡丹江市委宣傳部下發了《關於開展寧古塔流人文化研究宣傳的實施方案》的文件,決定將流人文化研究打造成牡丹江市的歷史文化名片。對於這些,李興盛認為都是他分內的事,都是他應該乾的,絕不是分外或多餘。
李興盛在從事歷史研究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他高超的文學才能,顯現出了他的文學功底的深厚。他的詩也寫得很好,意境深遠、含蘊豐厚,情意動人,發人深思,表現了他很高的文學水平。
他的詩基本都收集在《雪鴻詩草》中,計122首,大致內容是:思親述懷;思古抒臆;
工作學習感受;自然禮讚等幾個部分。其中,包括他當學生時的詩作、下鄉搞社教時的詩作,
回原籍時的詩作,大部分是讀史修史時的詩作。雖然不多,但貫穿了他矢志為國、鑽修史籍、愛國愛家、感佩英傑、抨擊邪惡、痛恨侵略、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赤誠胸懷。
李興盛先生的愛憎分明,他愛母親、愛父親、愛同事、愛人民,可謂大愛無疆。他幼年喪母,但母親的對他的恩情卻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里。他的《烏夜啼》(祭母)就表現了他對母親的深情:
年年殘照西風,淚痕紅。忍看孤墳荒野白楊中。伏碑泣,腸斷絕,恨無窮。碧月片雲寒照,影搖松。
1960、4、29(四月初四日)
《祭掃先母之墓》更是表達了他的思母之情深:
淚灑塵埃哭母恩,凄風苦雨賦招魂。殘陽滿地鵑紅冷,四顧蒼茫野色昏。
1960、6、5陰
這兩首詩相隔只一個多月,這一年他24歲。在這兩篇祭詩中,上篇用“淚痕紅”和“伏碑泣”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下一篇用“淚灑塵埃哭母恩”來表達對母親的追挽。那哭、那淚是為生母所灑,為親娘所落,可見他的內心是多麼難過。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此之謂也。季節和時間又是“殘照西風”、“凄風苦雨”的乍暖還寒時節,是人們最難熬的季節,再加上“碧月片雲”、“殘陽滿地”地點又是“荒野白楊”,面對的是“先妣孤墳”氣候是“片雲寒照”、“鵑紅冷”,那是多麼凄涼的情景啊?而一個男子漢,卻“伏碑泣”,“哭母恩”,這是一種多麼深厚的感情啊。而興盛先生又是個典型的謙謙君子,這怎
能不讓人感動啊?
對父親,李興盛感情也是深厚的。在《悼先父》中,他先用小序作了說明。他說:
余與小弟幼年喪母,家父懼二子為後母欺凌,近三十中,誓不續弦,含辛茹苦撫子成人。父愛母恩,一身兼備,餘二人受賜良多。不幸1985年4月21日因病見背。恩深如海,永無報答之期,思之淚如泉湧。茲,感而有作值棄養之年。
-(一)
卅載艱辛世沒知,母恩父愛兩兼之。
一朝撒手人寰去,哭向蒼天夢裡思。
(二)
恩重如山海樣深,人間天上兩難尋。
醉憐風雨凄涼夜,地下孤單淚滿襟。
(三)
凄風苦雨又經年,冷月青燈百感牽。
倘有回生起死術,願捐己壽換生還。
從這三首詩中,可以看出李興盛對父母的深厚感情。對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特別是父親的高風亮節、舐犢情愛、刻骨銘心,而父母的這種恩情,他期望有一種“起死回生”之術,願捐出自己的壽命換取父母的生還。先生對父母之情的強烈,從“哭向蒼天”的“夢裡思”到“人間天上”尋覓,再到“期望生還”,可見其至孝之心。而“百善孝為先”李先生的孝心昭昭,使人可見其品德之高。
李興盛很重親情,他在1962年3月至4月間回山東費縣老家農村探訪伯父,賦詩七首,表達了對故鄉的熱愛:
其二費縣山行逢雨
群山雲霧裡,煙雨落長空。闊野春風路,行人亂石中。
其三村邊遠望
陌上行人路,花開萬綠中。煙村雲樹外,麗日沐春風。
其四費縣村居
寒食東風燕子斜,杏花無主落誰家?炊煙不斷家家火,指點山河嘆物華。
其五清明翌日
楊柳春風燕子家,白雲深處夕陽霞。鳥聲細碎千山樹,綠野煙村露
7
杏花。
其六野望
桃李花開千樹雪,春風楊柳霧村迷。亂山都在煙雲里,綠野雲天共樹低。
這裡的“闊野春風路”、“花開萬綠中”、“麗日”、“春風”、“村煙”、“綠葉”、“杏花”、
“桃李”,無不表現着他對故鄉之愛。這是他父祖輩多少代人出生並生活過的地方孕育了
他和他的後代,所以她愛這裡,愛這裡的人,愛這裡的山水草木,愛這裡的天雲星月,愛
這裡的點點滴滴。而愛家鄉、愛家鄉人,這就是愛國主義的感情基礎。
他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之際,有時也會靜下來息憩一下,而這息憩又往往會激發他的詩
興,有時偷閑在靜雅之地漫步一會,有時邊讀書邊漫步思索,抑或偶有所悟,吟成佳句。
抒發自己飄逸的胸懷。有時乘車外出或考察遺迹,望景生情,信口成詩。
他的《七夕》、《日暮》《觀畫詠雨》、《雪后月下》、《癸卯上元夜江畔望月》、《白雲》、
《鵲橋仙》、《圓月》就是這樣。其中《七夕》的“滿天星斗淡雲飄,白玉石欄夜正遙。忽
見銀河明照處,方知七夕是今宵。”《日暮》的“楊柳春風燕子斜,飛紅一片落誰家?江流
不盡滔滔去,滿地殘陽映晚霞。”《觀畫詠雨》的“滿地風雷至,千山水漲溪。雲籠煙樹小,
雨暗霧村迷。浪急沖魚陣,風微落燕泥。飄殘黃葉后,楊柳大江西。”《雪后月下》的“淡
雲微月夜朦朧,雪后銀輝滿太空。數點寒星遙望久,方知人在寂寥中。”和“涼月冰天人在
夢,關山霜雪夢成煙。星垂四野雲籠地,寂寂幽窗不得眠。”《白雲》的“白雲天外落,清
露月中生。燈下詩吟罷,敲窗夜有聲。”《鵲橋仙》(本意,和秦觀韻。)的“橫江白露,垂
空銀漢,歲歲相逢此度。煙雲繚繞鵲橋行,淚如雨,離情無數。秋風大地,飛花靜夜,回
顧頻頻歸路。雙星若識人間恨,定不會,貪歡朝暮。《圓月》的“天藍似水柔,圓月碧空浮。
不共白雲去,猶懸綠樹頭。”,就是如此。當然,這中間也抒發了自己抱負、表達廢寢忘食
攻讀,攀登書山、激浪學海的豪情壯志。
李興盛的“氣節”觀念是特別突出的。他在詩中借對牡丹花的諷喻,讚揚凌霜傲雪的
梅花,如《牡丹花》,“國色天香解語花,隨風飄蕩落誰家?傾城媚骨楊花性,不及寒梅冰
雪發。”,《題梅花》中,他滿含激情地讚揚梅花的“倩影玉枝”、“凌冬傲骨”:“冰雪寒梅映
晚霞,香倩玉質是奇葩。傲骨凌冬人皆佩,羞愧春風桃李花。”由此,他推崇李香君、夏完
淳等氣節骨鯁之人。在《讀郭沫若南冠草》中他發出了“大哀一賦斷腸愁,書劍飄零客淚
流。夏子神童遺海恨,山河破碎共家仇。”對十多歲就參加了反清復明鬥爭的文武兼備的才
子夏完淳加以歌頌。在《題劇本董小宛》中,他歌頌了心如冰潔、志如山嶂的董小宛:“三
百年來王氣殘,秦淮嗚咽月如煙。白堤雪映梅花夜,玉骨冰肌葬九泉。”在《讀《讀桃花扇
成七絕句》中熱情地歌頌了“秦淮十絕”之一的李香君,扁斥了投敵變節的侯公子侯朝宗:
(一)
秦淮嗚咽月凄涼,六代繁華夢一場。半壁河山多恨事,桃花扇底閱興亡。
(二)
六朝金粉盡凄涼,一代紅顏是女香。誰識風塵奇女子?斜陽芳草恨茫茫。
(三)
兒女濃情似水柔,媚香樓上月當頭。“鍾情怕到相思地”,兩處相思兩處愁。
(四)
海誓山盟月滿樓,天荒地老卻成愁。煙波江上漁樵話,流水悠悠古渡頭。
(五)
指點興旺淚滿襟,漁樵江上夕陽沉。可憐失節侯公子,辜負香君一片情。
(六)
殘山剩水夕陽紅,盡入桃花扇影中。無限興亡無限恨,千古秦淮月朦朦。
(七)
夕陽紅上綠梢頭,野花閑草滿地愁。長坂橋畔人不見,金陵王氣黯然收。
但在他的在詩中,更多的是讚頌李廣、李定國、張蒼水、李來亨、鄭成功等保國衛民
的英雄,如《讀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飛將威名撼北平,閑居落魄霸陵亭”,《弔民族
英雄晉王李定國三百年紀》的“荒蠻碧血孤臣骨,烽火青磷烈士魂”、《鄭成功三百年忌辰》
的“怒海風濤亡國恨,空山雨雪故臣悲”等等。
總之,“文如其人”,他的詩中句里是一派愛國情深、砥礪自我、努力工作、表彰有功邊陲的流人,印證了“詩言志”的古語。
我和李興盛先生也是一晃幾十年未見,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關係,臨畢業時,亂馬人花,後來,由生計和工作等因素,並未取得聯繫。及至耄耋之年,我往依兒女,與其同城相居,方邂逅相遇,敘后嗟訝,後來我往他居看他,李先生於晤談之後,送所著與我。拜讀之後,感慨無窮,是以成文而志之。
最後,讓我以一首唱和詩贈送李興盛來結束本文:
才高德靚苦耘耕,丹心一片報國情。他年欲知流人事,當記興盛李先生。
註:1、本文曾引用了數位史研大家之言,因已公開發表,恕不一一列名,此處致禮鳴謝。
2、文中詩、文之引用,如有誤者,以李興盛先生之原著為準。
學者的風範 專家的腳步 ——記當代流人史專家李興盛先生 範文推薦:
相關範文
- ·嚴謹方為學者風——記書畫藝術家趙廣清
- ·千山萬水阻擋不了回家的腳步
- ·回家的腳步
- ·父母催快我離家的腳步
- ·不到安龍明史沒完——明史專家毛佩琦教
- ·驪山華清池的風流人物
- ·秘書工作的風範心得體會
- ·青年詞作家李玉龍詩歌推薦——《今生為
- ·不息的腳步——“美麗桂陽,幸福家園”
- ·光輝的腳步 ——回顧歷次黨
- ·讀《中國人史綱》有感
- ·五月,美德世代流芳
- ·獻給杜甫————————寫於2012
- ·沉痛哀悼表演藝術家李默然
- ·暫停你的腳步
-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讀後感
- ·跟上網絡時代的腳步
- ·踏着鐵人的腳步走演講稿
- ·保先演講稿---追尋的腳步
- ·追尋的腳步
- ·“先進性在身邊”演講稿--追尋的腳步
- ·追尋的腳步--黨員先進性事迹演講比賽
- ·先進性在身邊”演講稿--追尋的腳步
- ·黎明的腳步聲
- ·讓陽光伴隨生活的腳步前行
- ·偉大的腳步
- ·人生的腳步
- ·春光的腳步
- ·春天的腳步
- ·春天的腳步
- ·家鄉是追不上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