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由一篇作文想到的

由一篇作文想到的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小景

  一、看到的

  我不知道這篇作文是真實事件還是虛實結合或者純屬虛構,這些對我來說不很重要,這篇作文寥寥千字,但它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故事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現實意義以及讀後受到啟迪,而且我可以肯定的是文中映射的是關於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文中的母女便是多數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縮影。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本文中的題記:“魚兒應該生活在河裡,而不是魚缸里。”但我覺得魚兒更應該生活在大海里。正因為題記這句話,才造成了我情感上波動和靈魂上的巨大衝擊,我不得不看下去。

  文中講的是一位母親把心中最大的期望寄托在女兒身上,她心心念念不遣餘力的要把女兒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精品淑女——林黛玉。《紅樓夢》變成了孩子夜晚苦讀的書籍,林黛玉的言行舉止變成了女兒的必修功課。每天晚上在女兒讀《紅樓夢》之前,母親都會為孩子沖好一杯苦而澀的咖啡,女兒只能順從。女兒儘管不是發自內心的去端詳和模仿小說中的林黛玉,但還是優雅文靜的對着母親報以會心的微笑。母親被自己套上的光環籠罩着,她臉上露出得意的神情——自以為精心調教多年,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把女兒打造成了精品淑女而沾沾自喜。

  作為父母,心裡都有千絲萬縷的虛榮心。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驕傲和自豪。文中的母親在客人面前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地演講,吹捧自己的女兒多麼淑女,從不打小、從不發怒、從不斜視、從不快跑,總是溫文爾雅,對人彬彬有禮。作為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沒有了自己應有的表情、習慣和缺點,那還正常嗎?當客人看着母親唾沫星子飛濺,不厭其煩的誇讚時,突然說了這麼一句話:“你的女兒和林黛玉相比,真是有過而無不及呀!”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沒啥大問題,但是孩子早已把這句話深深的印在腦海裡面了。當夜深人靜之時,孩子的耳邊又響起了這句話,她不知道那是人家發自內心的讚許,還是帶着揶揄的嘲笑,但總覺得是那麼刺耳。她的內心開始彷徨、掙扎在母親編製的夢幻里,孩子不能違背也沒有能力違背母親的意願,只能按照母親早已繪製好的五彩斑斕的未來藍圖,去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孩子的無助和無奈無處可訴,只能任其本質漸漸地迷失,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效仿者。孩子內心的壓抑和痛苦,母親又怎能知道。

  孩子渴望自由,渴望自主,更渴望用全新的知識填充自己的人生的空白。當女孩看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那句人人都能爛熟於心的話時,突然感到那種張揚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正是自己內心所渴望所期盼的。孩子的內心被震撼了,這句話在她迷茫的時候,給她帶來一絲警醒的力量。女孩反覆問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走出這個魚缸呢?”這句話包含着不滿、包含着內心潛藏已久的反抗。是啊,魚兒應該暢遊在寬闊地大海里,她需要更大的空間來放眼世界,展望未來;她需要看不同的風景適應不同的環境,認識更多的朋友走進形形色色的人群。女孩也不想讓自己窒息在狹小的空間里,那裡面缺乏氧氣,缺少生氣,那樣,呼吸將變得困難,心靈也將受到摧殘。

  後來女孩終於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背着母親開始向同學借書,借來了《三重門》《狂》《幻城》《夢裡花落知多少》等多種現代小說,做出了“忤逆”自己的母親的行為。在琳琅滿目的書籍中,女孩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彷彿哥布倫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女孩慢慢覺醒了,發現了自己的“順從”與這個社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洞悉到了自己的悲哀與痛苦,還有更多的無奈!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烈焰焚燒,當女孩的母親如往常一樣在女孩讀《紅樓夢》的夜晚給她端來苦澀的咖啡時,女孩正沉浸在林雨翔的無奈中不能自拔,對於母親的到來女孩絲毫沒有察覺,結果可想而知。母親發現了女孩手中看的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些現代小說書時,她霎時感覺到天旋地轉,一切都破碎了,書、杯子、希望還有那個多年調教的精品淑女的形象統統分崩離析、灰飛煙滅。也許對於一個栽培者來說,這是極其殘酷的事情。文中說:“她氣壞了,更多的是傷心,如同一位裁縫發現自己精心製作的禮服上有兩個大洞。”可見,那位母親的心裡是傷心欲絕的,恨鐵不成鋼的,因為母親很多年的付出,就是為了將女兒打造成自己滿意的期待的形象,也把這個當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動力……

  其實,那個夢想的破滅,是母親一手造成的。身為一個母親,她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並不過分,我也能從心裏面理解她。因為天下父母,出發點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一個“愛”字。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有個好的成長環境、學習環境、好的成績、將來能有個好的工作、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快樂地度過一生……她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也是源於一位母親的愛。但她選錯了方式,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分寸,作為母親的她無法相信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夢就這樣走到了盡頭,她想將夢的碎片拼湊還原,可是一切都已力不從心了,玻璃杯破了,還能復原嗎?答案肯定是不能的了。因為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以他人的意願為前提的,作為父母,可以建議,可以指導,但是不能強求,不可強求,也無法強求。

  在這種猝不及防的打擊下,女孩的母親喪失了理智,將孩子的借來的書撕得面目全非。在母親這一粗暴且不理解孩子的舉動下,孩子往往會有強烈的反應,導致一些無法預料事故發生,因為孩子要反抗、要突圍。孩子心中有無名的怒火在悄悄蔓延着,星星之火可燎原,後果一發便不可收拾,在這樣的情況下,女孩選擇了離家出走。

  她一個人走在繁華的大街上看着霓虹燈閃爍,心中的失落不言而喻。女孩說:“這個可愛的世界有太多的誘惑和無奈,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我不能只為自己活着。”也許她的心裡想為了父母活着、為了理想活着、為了自己的信仰活着……想着想着,她的內心開始迷茫,矛盾,她不停地問自己:“該回去嗎?”還要回到那個魚缸里嗎?對於女孩來說,她是一條魚,她渴望自由自在的在河裡面暢遊,但對我來說,僅僅在河裡面暢遊還不夠,魚兒應該去大海裡面闖蕩出自己的精彩世界。女孩對於回去的結局和命運,心裡沒有絲毫把握,快樂、自由、隨心、隨性等等似乎離她很遠很遠……

  二、想到的

  之前在街上看到一則尋人啟事,離家出走的孩子是本地人,模模糊糊的記得啟示上面寫着:XXX回來吧!父母同學牽挂你,等你回來了,爸爸媽媽再也不逼迫你做你不願做的事情,不再逼迫你寫那麼多作業了,XXX,回來吧,我們等着你……現實中,很多獨生子女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成長,也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做了“傀儡”來強行控制,總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被保護着,不準孩子接觸新事物、嘗試新體驗、新冒險和任何真實世界學習的機會,只知道考試要拿高分,讀書要念最好的學校,其他事情自然都會往好的發展。可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問過孩子是否願意是否開心嗎?問過孩子心中的理想是什麼嗎?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有閃光的一面,而在父母的狹隘思想下,慢慢產生惰性直至把特長埋沒,當孩子無法承受那種來自心靈上的負荷時,有的選擇離家出走,有的選擇了墮落,有的選擇了自殺等等。如此案例比比皆是,悲劇頻頻上演,這是代表孩子生氣、憤恨甚至對父母的話產生質疑而反感父母的舉動做出的反抗和抗爭,他們只是想從父母手裡奪回對自己的控制權。

  對於父母來說,應該學會愛,信任、理解、鼓勵、包容自己的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強、自主能力,而不是過度的溺愛、操縱、逼迫等一系列的愚蠢行為。父母給予孩子那樣沉重的“愛”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將孩子推到懸崖邊。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更多時候我們更應該反躬自問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孩子切勿求全責備。有的父母等到孩子長到二十幾歲,突然發現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和動力是什麼,不知道生存規則是什麼,甚至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麼殘酷,孩子只知道除了家裡和學校,外面的世界都是陌生的,只要出去就會迷路……所以父母有必要和孩子建立真誠的溝通和交流,用心傾聽用愛領悟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和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孩子,面對父母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重壓,我們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父母子女之間互相理解和尊重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的話,獨生子女教育問題有朝一日一定會迎刃而解。

  對於孩子來說,應該建立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自己要有信心,學着離開父母羽翼下的庇護,獨自面對一些難題。要明白,父母說的不一定都是對的。社會在變,時代在變,有些規則在幾十年前也許適用於父母,但不一定適應這個負責多變的新社會。應該建立是非觀,分清事情的對與錯,讀自己喜歡的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勇敢的體驗和面對每一次選擇的時刻。要知道,光有好成績是不夠的,將來你要步入這個社會,你會發現自己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不會和人交往等等很多尷尬的場面,那你只能做一個名符其實的書獃子。你不知道自己心裡想要什麼,或者發現你曾經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到了社會上卻未能派上用場,你或許會懊惱現在的自己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應為你將來會面對各色各樣的人,所以你必須有豐富的知識。記得師父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做生意也好,你辦廠子也罷,或者被今天的政策下放到農村,承包土地,你需要的是人脈,人際關係和和諧環境……”這就說明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學習之外的時間裡,更應該修的還有與朋友的溝通,你會懂得的交往技巧,會收穫到很多曾經沒有看到過的東西;當你與社會接觸時,你會將每次經歷所總結的經驗,變成沉澱下來的社交秘籍,只有這樣不斷地將自己的空白填充起來,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而不被慘烈的競爭淘汰。

  對於社會的大背景來說,人在發展,社會也在發展,在這其中孩子的教育與培養是首當其衝的,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大量納入,而大量的人才都來自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會給社會帶來新的人才,社會同時也給孩子創造了施展才華的條件與平台。老一輩會退休,新一輩會接受他們未能完成的任務,繼續努力拚搏。可見教育事業在這個社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關注教育,落實教育,這不僅是社會的責任,也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家庭是孩子認識社會的最初階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老師”,不是要給孩子套上一個緊箍咒,。給孩子畫一個固定的跑道。學校是孩子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在學習社會,認識社會的開始,和同學之間,和;老師之間,都是一次步入社會,學會交往的模擬實驗,把握的好了會良性發展,但如果認識了一幫子狐朋狗友,那結果可想而知。

  三、題外話

  中國在1984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其目的是為了國富民強。在當進社會積極實行這一政策的同時,關於獨生子女教育問題,也出現了一系列的難度和困惑,給家長和孩子帶來了心靈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以至更多的教育難題。

  多數家庭的獨生子女在父母眼裡是何等金貴,真可謂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父母為了孩子的將來,他們把所有的“愛”和“希望”毫不吝嗇的給予和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個別父母則在潛意識裡認為,他們自己的過去是多麼的不堪和悲情,在物質和環境上不如現在的孩子們優越,乃至是極度的無奈和懊惱。無形中,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當做了另一個自己,給孩子刻畫出很多才子佳人的生動形象,然後,把對自己曾經未能實現的夢想和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用盡心思,使出各種辦法去描摹自己心中最敬佩的偶像亦或是勾畫出一幅幅精美的藍圖。讓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去生活。可父母在實行這些計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的感受,孩子是否快樂?孩子是否願意接受這種所謂的精心調教?物極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這個道理在獨生子女教育問題上往往變的那麼盲目而蒼白。

  孩子的心靈在受到外界的干擾、阻力以及沉重的壓力下,就像杯子裡面爆滿的水,水滿了會溢出來;像球碰到牆壁那樣,會反彈,物極必反的效應自然而然就顯示出來了。孩子也會在重壓之下產生“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心理,那樣產生的後果是無法預料的。

  其實我寫這些不是針對任何人的,只是因為我今天看了一篇作文,一位中學生寫的,題目是《該回去嗎》,隨手寫下的讀後感想以及一點淺薄的觀點。我只是希望,在大街上徘徊的孩子,回家去吧,不管怎樣,家才是心靈的港灣。離家出走,是最不應該的決定。我也想給所有的父母說,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天空,讓我們祖國的花朵,永遠綻放着燦爛的笑容。還有我們的學校,還有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你們也一定會找出一條光明的大道,讓孩子們展開理想的翅膀,在廣闊的藍天上白雲下,快樂的飛翔,快樂的歌唱。

您正在瀏覽: 由一篇作文想到的
網友評論
由一篇作文想到的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