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生態讓畢節變美

生態讓畢節變美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郭翰/文

  畢節,一個過去“越墾越窮,越窮越啃”的地方。

  畢節,一個過去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考察斷言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石山區”。

  如今,映照在每個人心裡的:不僅有百里杜鵑的花海,也有韭菜坪的花香,還有草海百鳥飛翔的斷想,更有奢香林園的古色古香……可以說,畢節的如今,不僅是一種歷史的“減貧摘帽”,更是一種生態成功的探索。

  從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戰略部署開始,到十八大把生態文明提上建設的日程,畢節就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

  二十多年來,從1988年到2013年,累計造林1962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4.9%增加到了44.1%,基本每年增長1%,土壤侵蝕減少了一半,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98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2256平方公里。

  數字是變化的,可畢節發展確是永恆的。

  從畢節試驗區提出的二十餘年中,畢節不僅生態文明有了可喜的變化,人們生活的水平也是躍上了不少台階。

  26年來,畢節試驗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68.8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226元上升到2013年的5645元。雖然不能和其他地方比較,但和過去畢節發展比較,畢節的建設,不僅成功取得了探索的成果,也為很多貧困地區發展提供了例證實踐。

  如果說,生態文明是一件美麗外衣,那麼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就是增加這件外衣亮色的工作。因為人居環境,人們的文明程度,直接影響着地方的發展水平,更是增加地方評分的標準。

  2014年,畢節試驗區的發源地,“名譽書記”文朝榮,在海雀村打造起來的萬畝林海。不僅成為了地方的典範,也是畢節近年來可喜變化的一個縮影。雖然文朝榮只是畢節典型例子中的一個範例,但可以看出畢節的生態變化,也成為了地方發展的一個特質。

  因為文朝榮們,一個接着一個的發展意識,就是一個地方的財富。不僅是生態的、文明的、吃穿住用行的,也是一個地區的,一個社會的示範先例。

  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植被較差,“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從一開始,畢節就結合實際,按照“五子登科”思路,把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實施“規模、規範、系列、配套、效益”為重點的集約路子發展農業生態。讓“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如今,很多地方已構造起了“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爭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匯成丹青”的生態美好景緻。

  政府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在鄉村也唱響了一曲曲時代的凱旋曲。

  這就是三大主題基調落定以來,每個畢節人都沒有閑着,也沒有等靠要,更沒有伸手對誰求。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處理好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發展的關係。用一脈相承的建設眼光,克服了過去“納威赫”去不得的偏見,用實實在在的雙手,繪寫出一個地方落後面貌改觀的時代主題。這個主題,就是每個人要求的進步,要求的發展,要求的改變,就是每個畢節人的需求,也是每個畢節人心中的那段願望。

  雖然,畢節總是面臨著挑戰,也有很多不足,更有很多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速度。

  但從河水慢慢變清,飛鳥越來越繁盛,環境越來越美,文明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富可以看出,畢節成為貴州發展風景中的一個亮色,不僅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更是在生態文明上,畢節一定會越來越美。

  (感謝畢節市委宣傳部為本文提供部分材料)

您正在瀏覽: 生態讓畢節變美
網友評論
生態讓畢節變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