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軼事
手機:M版 分類:現代散文 編輯:pp958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浮想着那兩句熟悉的詩,惟有眺望窗外晴空,任思緒馳騁千里,流連於故鄉熟悉的山丘野徑之間......
跟杜牧所描述的凄迷景象不同,記憶中的清明倒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人的心情也很愉悅,並非肝腸寸斷,黯然神傷。
父親這一輩已開始外出務工,哥、姐輟學后也都到南方都市打工,比父親走得更遠。家裡常年只剩下尚在求學的我和母親相伴。每到清明,早早吃過早飯,母親把準備好的線香、拆散疊過的紙錢、自己扎的紙傘(也是個象徵:就是把一長條形的彩紙一邊剪成絲絛狀,然後把另一邊螺旋粘貼於筷狀的竹條上,環繞至頂即可,絲絛自然均勻分散下垂,簡單卻也美觀)、鞭炮、自釀的米酒、煮熟的肉塊、水果等有序擺放於竹籃內,拿着彎刀、扛着鋤頭,我們便向山上進發了。
農村山林廣闊,基本上是一家佔一山頭做墳地,但家族裡還有別的關係親密的長者,這時也是必須去祭拜的,所以掃墓也就成了一場很費腳力的登山運動。每到一處墳頭,放鞭炮,燒紙錢,插紙傘,擺酒肉,三叩首,做禱告,敬酒肉,然後才開始依次把祭掃物件收回籃內,最後是動用鋤頭、彎刀把墳塋上太過茂盛的草木進行整飭,不要讓他它們遮蔽了墓地。
母親每次都要帶我去祭掃祖墳附近山側的一座孤墳——據說那是村裡一位孤寡長者,母親說她無後很孤單,所以我們也就代為紀念了——母親是一位心地慈善的農村女性,對待鄉鄰寬厚和順,對待亡者依然相敬如一。
有時祭掃完一處墓穴,母親還在忙着收拾時,我便得了空閑,可以到附近搜尋山花、山果。此時別的花果都不到時候,只有映山紅卻是有的,粉色、深紅,在滿山翠綠中妖嬈着。找着了一處,仔細觀賞她們的丰姿,實在忍不住了,就把她們連着長長的枝條折下來,帶回家用清水養在玻璃瓶里,也可以將美麗持續很長時間的;或者只摘取其中最嬌艷的一朵,把她火柴一樣細長豐潤的花蕊一根一根拔出來,放到嘴裡細細品味,酸裡帶甜,正是我們小孩喜歡的味道。山果別的都沒有,只有一種荊棘上還懸挂着去歲的果實,圓小如珠,黃、紅如瑪瑙,把表面的雨水殘漬擦凈,放進嘴裡咀嚼,也是酸酸甜甜的,果肉還有點沙沙的感覺。直到母親呼喚了,我才撥開柴草回到山道上去——這時放目四望,陽光普照下的座座山頭,有墳墓之處皆有青煙裊裊如縷。陣陣鞭炮聲此起彼伏,更有城裡回鄉祭祖的與鄉親相逢於此山彼山之間,遙相問答,整個山谷、好幾個山頭便都聽見了......一切竟顯得別樣的祥和。
成家后遠離了故土,家鄉的山上樹木也越發的繁茂了。祖墳還是母親在祭掃,只是跟在她身邊的卻是小侄子們了——希望他們在學習懷念先人的同時,也能與大自然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