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游鳳凰香爐山

游鳳凰香爐山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得得9

  ??入鳳凰已三日,還未曾出城遊玩。白日的酷熱是一大緣故,不知道游哪又是另一大緣故。炎炎夏日,即使是清新靈氣的鳳凰也不能夠是燥熱的空氣降下溫來。惟有躲在吊角樓內耍牌,直等到傍晚時分才入城遊玩。

  ??今早,房東先生見我們還未出城游過,很熱情的介紹幾處熱門的旅遊景點。恰好天公作美,風和日麗,伴着徐徐清風,使得暑意不覺甚減,又使得已在房內呆膩的眾人雀躍不已,經過“七嘴八舌”的討論之後,選擇了相對而言較實惠的香爐山一日游。全程80元,包括了中餐和車費。於是乎,彷彿看見集美、險、秀的香爐山在向我們招手了。

  ??不多時,接客的旅遊車直徑開到了小旅館門口。早已等不急的眾人不待房東先生的諸多注意,諸多順風之類的話語言畢,便魚貫而入車內,搖手向其作別。

  ??嚮導是香爐山當地的苗族漢子,應該三十不到吧,敦實、矮壯。頭上頂着厚厚的黑色布裹,身穿一件灰白的麻布衣,腳上套着草鞋。黝黑的皮膚從頭到腳。手中拄着一根碩大的奇特葫蘆型的棍子,應該是煙斗,起碼有一米五,看起來象是防身用具。

  ??車程遠,嚮導一直和我們談笑着,教幾句苗語(苗語很難懂的,只有音而沒有形,一代一代從口頭上留傳下來的,特別生澀);講幾段苗族的古老傳說;介紹些獨特的風俗習慣。其中問他那根大棒用途,果不出我所料:由於苗地向來多土匪,常人出門總會帶防身用具,這外表為煙斗的便是用極硬的一種木製成,重達十數公斤,平常時就用來吸土煙。設想若此棒向人身上砸去,不砸個大骷髏才怪,果真防身異寶啊!聊的最多的是他引以為豪的香爐山,講到興起之時,口若懸河,如黃河之水般,滔滔不絕,在其三寸不爛之舌的“攻擊”下,眾人呆若木瓜。此等口才,怎一個“絕”字了得。此人不做推銷員簡直是營銷業的一大損失啊!在此等天花亂墜的本領之下,誘惑的我們對此行充滿無限憧憬,令人心神嚮往!

  ??個把小時的車程在嚮導精彩的“解說”或是“演講”之中晃然而過,到達目的地,其實是這條路的盡頭了。可想而知,接下來是步行甚至是爬山了。最終目的地是古苗寨,據說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還是苗人的一大發源地,倍受尊崇。古寨位於香爐山中,進去還得翻山。途中有洞三,被當地人稱之“三王洞”。傳說在遠古,此地出了三兄弟,機智勇猛,力大無窮,伴隨帝王在東征西討的征戰中立下赫赫功勞。功高蓋主,導致帝王的猜疑與嫉妒,最終賜毒酒害死三人。三人死後,亡魂在大殿之上久久不散,帝為安息其兄弟三人,便開三山供後人景仰。是苗人心中的大英雄。近代,這三洞則成為名副其實的土匪窩,還是最大的窩點之一。直至今日,還殘存着不少的暗閣,槍孔,暗崗。三王洞表面是分開的,其實內有暗道相連。主洞口極象水簾洞,可惜來時是旱季,若在雨季,洞上流水如瀑布般傾瀉而下,打在水潭裡,方圓數十里皆可聞得雷鳴般的響聲。此時則只有稀稀拉拉的,一股斷水,時不時落在水面,泛起陣陣白光,滴在水面形成漣漪,微波粼粼。進洞須坐船,洞里燈光暗淡又少,頂上還若有若無的出現暗閣。嚮導介紹那是真的暗閣,當年鬧土匪時,就有人把守,來人都需要報暗號。比如“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之類的,幾乎每天都換,一有情況不對,可能就是瘋狂的槍炮向你開火。坐在船上,望着頂洞,越看越陰森,越看越恐怖,心中不禁大顫:“是非之地,還是不宜久留,還是早走為妙。”

  ??出了洞口,久不見陽光的眼睛猛得被刺得生痛,忙遮上眼以適應光線的強度。從黑漆漆的洞內出來,似乎從閻王殿轉了一圈又回到陽間,心中的沉悶被綠意揮散掉不少。三王洞是第一個景點,接着便上山了。

  ??這石頭小道完全是開在筆直的懸崖上,稍稍的一點坡度就成了搭建石路的根基,每一階相隔甚高,不得已要用勁抬腳才能走上一階。這樣走着不到半山腰,眾人累的氣喘噓噓,直喊:“不行了,不爬了!”嚮導已是司空見慣的了,滿臉笑容,一個勁的連哄帶騙:“不遠了,再爬一程就到了。”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趴在半山腰上,上也不想,下也不敢,這麼陡的坡誰趕下啊?沒法子,拖着疲憊不堪的身軀,撐着竹竿向上艱難的登……終於到了山頂,可是一個人都沒有說話,為什麼?沒力說的。幾團軟泥到在亭子里,這種登山,簡直在受罪。傳說中登山的快感都躲的無影無蹤了。山的對面也是山,我們其實是從一個小峽谷爬上來的,對面山是懸崖峭壁,又陡有險,灰白色的岩石,上面倒張的幾株青松。除此之外,猶如鏡子一般的光滑。如果這山沒有那麼點坡度,可真不知該如何上來得。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微風的沐浴,一眼瞄到剛從那出來的三王洞后洞。很小,被蔥鬱的植被覆蓋著,顯的清秀、端莊。真難以想象,這洞從前的歷史竟是大名鼎鼎的土匪大本營。世事難料,誰又能想到從前的匪窩變成今日的旅遊勝地,供千萬人觀賞遊樂,千秋萬變啊!共3頁,當前第1頁1 文/李奕

  ??稍歇一陣,等大夥養精蓄銳好了后,又開始向古苗寨進軍。

  ??這一路上,少了幾分陰森,多了幾許明媚;少了幾分陡峭,多了幾許平坦;少了幾分傳說,多了幾處平凡;少了瀑布,多了香花田野。漫步在鳥語花香之間,是那麼的輕快;漫步在鄉間田野,是那麼的清新,身上的疲憊被着大自然的禮物衝散的一乾二淨。隔甚遠,已聽見遠方的鑼鼓聲,阿妹們的甜歌,這告訴我們,目的地快到了。再翻過一個小坳,便看見的古寨子,清一色的黃土磚房,青黃相間成了主色調,背景是寨子后巍峨蔥鬱的大山,伴着鑼鼓聲銘、鳥語和花香,古老、端莊、清凈與避世的氣息迎面撲至。好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寨門口,一群苗族少女盛裝而立,敲鑼打鼓,吶喊歡歌。見客人已到,停了下來,為我們進寨準備的三道題。一是對歌,她們唱的苗語鬼聽的懂,只好高歌一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還好,勉強過了。二是喝酒,古寨自釀的水酒,大杯,一口乾,也不覺醉意,滋味挺好,梢甜的。三是擂鼓,這是我的強項拉。小時侯,家裡有鼓,時不時也會“嘣嘣里嘣”敲上幾下。撂起袖子,提手變欲打,可是一看那鼓,頓時焉了,半人高的大鼓這可不敢逞能了,但也硬者頭皮敲了幾下,呵呵,也算過。三關已被一一擒下,看來着寨子已在我等股掌之中了!幻想才開始,便被破壞,“進寨了,站着發什麼呆啊!”

  ??走在青灰色的石板道上,低頭看那石板磨損極大,似乎處處向遊客顯露它的古樸與時代的遠久。不由想到:個人在時間面前是多麼的微渺。說是滄海一粟還是誇大了的,充其量不過是直線上的一個小點,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古往今來,數以億萬計的人都前赴後繼的走在這直線上,一直走不到盡頭,也不可能走到盡頭,時間又將多少種生物埋葬在它手上,消失的無影無蹤。人生如此的短暫。還不好好的去珍惜、利用,那真是枉在人世再走一回。

  ??古寨里的高齡人特多,“百歲老人之家”都串了好幾戶了。有位老婆婆還能織布,用象梭的工具在織苗服上的掛件,真的佩服至極。

  ??走上一圈也就到了開餐時間了。一個個餓的有如豺狼,家常菜還沒有在桌面上停穩,便被哄搶的作料的不留下一點。時不時的把上一口酒,滋味賽神仙啊。那真是渴了才知水甘,餓了才知飯香。吃飽喝足,躺在門口的石板上小寐一會兒,之後還去看了寨子里的歌舞表演和幾處勝地。但我都忘了,模模糊糊,是被最後的景點帶走了記憶變的朦朧。

  ??這絕對是位於大森林內的河流,河邊的青山聳立,蔥鬱而茂盛,真條河在群山的懷抱中卧着。如少女的裙帶,飄逸又幽雅。河水散着淡淡的綠色,清澈見底,碩大的岩石靜靜的躺在水底,全身都披上了綠衣。平靜的流淌,沒有波浪,只有微波粼粼是小水波一層層向前推進。河面上乾淨的沒有任何垃圾,惟有的或許的浮在水面的落葉。這年頭,如此潔凈、未受絲毫污染的河流很罕見了。

  ??河上架着一條鐵鏈橋,走在橋上,兩邊不停的微微晃動,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走在上面心中都發毛,生怕會斷裂。幾個膽大的在上面跑起來,鐵鏈晃的更加厲害,“嘎吱”的聲響的節奏亦猛的增快不知多少倍,同行的女孩子嚇得蹲在橋面,相互攙扶,好生罵了起來。作惡的見目的達到,大笑不已。過了橋,一條精心鋪成的石板道和道旁桌凳、涼亭坐落有序,還遇到一對新人在拍寫真。選在次地,真是用心良苦啊。在路旁聳立挺拔的青松下,倒映着綠色的河水,青山做伴,流水為媒,加上新人燦爛的笑容與樸素的打扮與景緻融為一體,帶來美的享受。

  ??岸邊泊着幾扁小舟,未上栓,就靜靜的泊着,斯毛一個箭步變越了上去,船身一陣搖晃,好不容易才穩住陣腳,小心翼翼的蹲着。佳佳見狀,十分想上,無奈沖不上,便想着“曲線救國”,目光轉上我所在的大石頭上,滿以為這麼近的距離應該不在話下了,起身-飛躍,只聽見“撲通”一聲響,可憐的佳佳掉進水中,掉就掉了,他索性來游泳了,還一個勁的叫“爽”!經不住誘惑的我,三下兩下脫掉衣物,魚躍入水……共3頁,當前第2頁2 文/李奕

  ??河水寒徹刺骨,有生以來,除了在大雪天洗冷水澡能與這等感覺了。這可是炎炎夏日,在烈日的肆虐下,水不過幾度的溫度,叫人難以置信。在水中不停的變換姿勢,使周身熱起來以適應水溫,如此潔凈的水中,享受不一般游泳,怎一個爽字了得!悄悄的游到斯毛所在的舟上,拖着漫漫的滑入河心。不久,令人毛骨悚然的驚叫在山澗久久徘徊……

  ??獨自遊了大半個鐘頭(水冷的緣故,他們不敢多游),上岸后,全身毛孔全開似的,從身體內部不斷的散發熱能,從腳心到頭頂都明顯感覺到熱感的流失。這奇特的滋味從未嘗試過,彷彿置於仙境般。在車上,這感覺一直不散,持續了半個小時,不知道用怎麼樣的語言能表達出來,可能也屬於:“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之類罷了。

  ??香爐山讓我們盡興去又盡興歸,留下美好的一幕幕不時仍在腦海徘徊。

  ??香爐山的險,是三王洞的險。

  ??香爐山的秀,是河水的秀。

  ??香爐山的美,是古寨古樸的美。

  ??鳳凰的靈氣造就如此多嬌的山水,鳳凰的天讓人難以忘懷!

  共3頁,當前第3頁3 文/李奕

您正在瀏覽: 游鳳凰香爐山
網友評論
游鳳凰香爐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