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放下的幸福讀後感

放下的幸福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放下的幸福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當幸福來敲門 教人幸福地生活

  放下的幸福讀後感(一)

  ——陳聰明

  人生自有七情六慾,悲歡離合是人間常事。每個人都會有許多不同的情緒,誰都希望每天都能過得幸福。然而許多事情是人類無法掌控的,也正因此人們常常會控制不住情緒,從而導致心情的波動。《放下的幸福》告訴了我很多,它說幸福不是一種“獲得”,而是源自於“放下”……

  這是一本平靜心靈、清凈浮躁、摒除暴戾之氣的佛學好書。這是聖嚴大師最後的遺作,也是聖嚴法師畢生修行中總結的智慧。有些看似最平常的開示語,卻是我們最需要解除的疑惑,也是我們自己看不清楚的真理。書中聖嚴法師教導我們:日日有晴,清“五毒”戒情緒,放下既幸福。

  “五毒”是佛學說法中的貪、嗔、痴、慢、疑。貪,就是貪心。嗔,就是生氣。痴,就是顛倒是非、煩惱與愚知。慢,就是自負。疑,就是懷疑。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有的情緒,而且是負面情緒。它們常常給我們的生活蒙上黑暗,讓我們看不見未來,摸不着世界的精彩。這本書則是讓你看清事態,教會你控制好負面的情緒,清除你的疑慮,自信的過好每一天!

  我看這本書時,很多平時看不清想不通的事情都解惑了,心情也輕鬆了很多。當然,情緒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控制的。不是說一看了這本書就能獲得幸福,是要去領悟、去學習、去努力。有時候 即使我們理解,可能還是會對難以預期的事情感到恐懼。恐懼和焦慮是人類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狀態。恐懼的背後是對確定性不斷的渴求。我們對未知感到恐懼。人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於我們對無常的恐懼。 當你能夠覺察不確定性,當你確信這些相關聯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恆常與不變時,就能生起無畏之心。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準備好面對最壞的狀況,同時又能容許最好的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 。 人是有智慧的,理應可以化解情緒,如果能進一步不讓自己產生情緒,那就是聖賢。社會總會給我們造成壓力,不過我們不能讓這種影響繼續損害我們的身心,應該及時去化解這種影響。

  放下的幸福讀後感(二)

  這個寒假,我過得非常充實,讀了很多本書,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放下的幸福>>這本書。這本書中包含了親情,愛情,友情和勵志。教會了我們人情世故,讓我們學會怎麼做人做事。

  沒有姓名,只用他她代替,只講事情,是說道理,這樣的一本書,教會了我們。書中有讓我感動的地方,有讓我憤怒的地方,有讓我恨的地方但就是這樣才讓我懂得了要知恩圖報,要愛家人,要與人為善。

  這本書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放棄會讓人認清自己,認清他人,學會選擇。幸福需要你的等待,學要你的付出,你的包容,也需要你的放下。你放下的少,幸福就少,放下的多,幸福就多。人在這個社會上,需要朋友、同事和家人的相處,但寂寞卻是一種境界,讓你清醒理智地去認識是、做事。不要懼怕,不要討厭寂寞。因為寂寞可以讓你在在前進的路上,看到成功的方向。坦然面對我們寂寞的日子,享受這些寂寞。

  人生,應該學會那一份淡定,保持淡定,讀懂寂寞的真諦,學會幸福,學會愛,從此,淡定的人生不再寂寞。

  燕宏悅

  放下的幸福讀後感(三)

  這是許多人一輩子都在追尋的一個命題,人們為之努力、奮鬥、拼搏,生怕幸福會在轉瞬間就逃離得無蹤無影。為了得到幸福,人們疲於奔命、流汗流血,甚至相互傾軋、不擇手段。

  幸福在哪裡?

  幸福不是名校的一張畢業證書,幸福不是一疊厚厚的鈔票,幸福不是車子房子,幸福不是我們追求到的任何一樣東西。慾壑難填,慾望是填不滿的,它會吞噬我們幸福的感覺。

  幸福在哪裡?為什麼一個人得到了他能得到的一切卻仍然不幸福?

  嚴聖法師在書中告訴了我們答案:幸福其實是來自於自我的放下、煩惱的消融,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

  真正的幸福,不依賴與外在的任何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化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悅與平靜的狀態。因此,透視煩惱進而運用方法化解、對治煩惱,最後完全放下煩惱,既是追求幸福的下手之處。

  想起以前讀過的一個寓言故事:

  小貓問貓媽媽:媽媽,幸福在哪裡?

  貓媽媽說:幸福在你的尾巴上。

  小貓就努力地轉過身去看它的尾巴,可是,怎麼也看不到。

  小貓傷心地說:媽媽,幸福離我好遠。

  貓媽媽說:你昂起頭,一直往前跑,幸福就在你身後。

  二、幸福的狀態

  我是個比較愛思考的孩子,經常在想:幸福究竟是什麼狀態呢?

  就目前來說,我覺得幸福就是生活平平淡淡,在平靜的生活中有一點積極向上的感覺,愉悅而淡然的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有些壯懷激烈的人認為:人生要充滿了起起落落、坎坎坷坷,那樣的日子才足夠精彩,只有經歷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一生在年老回憶時才能夠問心無愧說我這輩子精彩過。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吧,我也不想去進行批判或怎樣。生活中也總有人喜歡玩過山車、蹦極等刺激精彩的遊戲,但更多的時候更多的人還是要腳踏實地的一步邁下一個腳印在平地生活。

  知道了幸福的狀態,那麼該如何獲得這種淡然平靜的生活呢?我們能夠阻止生活中各種情緒的產生嗎?

  聖嚴法師告訴我們:賢者並非沒有情緒,而是僅僅不被情緒所傷害。情緒只是一種能量,我們不能控制它的產生與消亡,但是可以學着在它發生時去疏導和順應情緒,化解掉內心的不平靜。

  書中提出來佛教的業力這一概念,即過去世、世代以來所積累的力量,業力是指個人過去、現在或將來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我並非佛教徒,但是我信念中還是有一些相信因果輪迴的東西的。此時的不良情緒一定是彼時自己做過什麼不善之事。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正的,亦如老子的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此刻的幸福或者不幸都是因果輪迴的結果,而在一個永恆長久的時空來看,大家的命運都是平等的。了解了這些,就讓我們試着更淡然的來接受一些好或壞的遭遇。

  三、幸福與貪

  忘記了哪位名人曾經說過:幸福就是慾望的暫時停止。

  貪婪是人們的本性,也是獲得幸福的大敵。

  聖嚴法師對貪的定義是:想要的超過需要的。那麼什麼才是我們生活中需要的呢?現代生活汽車、存款、金銀首飾是否為我們所需要的呢?

  這位苦行僧似地聖人認為其實每個人真是需要的只是吃飽、穿暖、睡足而已。佛教本來就是主張禁慾的,認為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糧千擔,也是一日三餐;有錢萬貫,也是黑白一天;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間;寶車百乘,也是有愁有煩;高官厚祿,也是每天上班;妻妾成群,也是一夜之歡;山珍海味,也是一副肚腩;榮華富貴,也是過眼雲煙……人真正的需求就是有一口粗茶淡飯,能夠隨心所欲不逾矩就好。

  那麼是否所有超過這些的需求都是貪呢?也不盡然,要看去追尋是為了自己還是他人。如果一切的追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以讓自己享樂為目的就是貪婪;而如果是為了造福別人,為別人的快樂而努力則不是貪婪。一個人努力工作賺更多的錢,攀上更高的職位如果是為了自己就是貪,如果是為了孝順父母、照顧妻子、哺育子女就不是貪。而此時的貪與不貪則決定了人是否能夠得到幸福。

  或許,為自己考慮是人之本性。該如何對抗貪念呢?聖嚴法師主張以布施對抗貪念。受佛教因果輪迴觀念的影響,他覺得金錢、名利都像水一樣,是在流動的,人們應該學着淡泊名利。即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自己的存在能夠給別人帶來一些益處。當自己能夠試着給別人做一些什麼事情,讓別人快樂時,那才是最幸福的。

您正在瀏覽: 放下的幸福讀後感
網友評論
放下的幸福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