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政治學習 >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手機:M版  分類:政治學習  編輯:小景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三)

  孔子本人沒有什麼錯,孔子創造的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也不簡單,高明不高明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問題在於後人不敢和不能超越他,把他奉為不可超越的萬世師表,這就十分悲哀殘酷和無能了。儒家本來就不是提倡創新的思想體系,其保守性也正是通過師徒傳授這種方式實現的,它的思想與貫徹其思想的方式相一致。中國傳統教育適應中國傳統社會,一向缺乏創新機制和精神。而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就是一個名聲和水平不亞於蘇格拉底的哲學家,西方其後乃至如今(當中世紀的西方否棄古希臘傳統時,西方也沒有什麼大師和真理了。正反兩個方面都證明了這一點:人的創新精神與民主和自由程度有着必然的聯繫)也是哲學家群星燦爛,代有人出。大師帶出大師,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帶出了新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這才是教師的本領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反觀中國的“教育”,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後人沒有一個人超過孔子,甚至沒有人想過(也不允許)超過孔子。中國在孔子之後的幾千年有幾人能稱為“教育家”和思想家?這是多麼強烈的對比,又是多麼可悲啊!

  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就輸給了蘇格拉底,中國的教育就輸給了西方的education。畫上一個圓圈,你如何看待它,是看圓圈裡面的還是看外面?中國的教育囿於已知,限於自身,是封閉的圓圈,原地踏步看自己會越看越覺得自己完善美滿千古不易一經一理,永遠不能超越和創新。只允許自己存在而不允許別的東西存在和試驗永遠都會證明自己的“正確”。封閉的教育一方面使得創新者難以生存而陷於平庸,另一方面又把平庸者推向前台把平庸視為能事,這對社會的危害是很大的。關起門來自吹自擂,在封閉體系中才有至高無上人們必須對之頂禮膜拜的“家”和“王”(最大的“家”最大的老師就是孔子。中國人認老師為真理為權威,最大的真理總是在最高統治者手裡);西方的education走出圓圈超出自身放眼未知,是開放的,越往外看越覺得自己不足無知,永遠處於不斷的超越和追求之中,創新不斷永不滿足。只有開放的體系才會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有新的更好的在前頭,沒有什麼(或者說有無數的)“家”和“王”。

  中國的師生關係是父子(“天地君親師”相提並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把教師抬到了嚇人的高度。其實反過來想這也是對師生關係的歪曲,因為這就必須把師生關係當作父子關係才行,真這樣哪裡談得上自由平等民主)、尊卑、上下、官民、貓鼠的關係,西方則是朋友、平等的關係。中國的好學生只長耳朵不長嘴巴,學生誰敢對老師的話說半個不字?學生即使有道理也是對老師不“尊重”(但中國的老師從來沒有尊重學生的觀念,而中國的學生也不是真正地尊重老師而更多地是畏懼和服從),態度有問題。老師辛辛苦苦地教你怎能為難他?中國的好學生是符合標準答案的乖孩子,稍越雷池半步就要受到懲罰。這在幼兒園裡就開始了。孩子一個個正襟危坐,手背後面,呆若木雞。這樣喂出來的鴨子如何能自己尋食吃?這樣膽怯的鴨子如何能同人家競爭?戴着枷鎖的人如何跳舞?

  在這種方法、觀念、傳統、體制下,保守是必然的,創新是偶然的;出個大師是偶然的,生產和甘於平庸是必然的。因為沒有創新和產生大師的社會基礎。不過雖然中國人沒有“我愛我師可是我更愛真理”的說法和傳統,但這是人的本性,人在本性上都是服膺真理追求正義的。老師是學生走向真理的嚮導學生就會把他看作老師,反之則不然。不平等條件下的師生關係隨着學藝的結束而結束是必然的。說真的,中國有幾個老師能讓學生在畢業後記得住自己,有幾個老師能給學生書本知識之外的一點影響,有幾個老師能說有點創造性的學生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實際上創新者多是克服老師影響的結果)?結果造成中國學生畏懼老師並不尊重老師,重視知識並不熱愛知識,知識只是某種極其實用的“敲門磚”而已,“教育”使得知識和學習都異化了變質了。而在科學的發展中,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沒有激情沒有熱愛沒有對科學的獻身和對真理的追求,很難有創新有發展。我總覺得,在孔子對自己“誨人不倦”,要學生“學而不厭”的背後,在中國教師急切灌輸、作業壓人、殘酷考試等方式的背後,他們實際上缺乏對人和知識本質的把握,缺乏那種蘇格拉底式的從容豁達、寬厚友善、淵博深刻、誠實率真、自信自尊而是深深的浮躁專橫、狹隘刻薄、敵意淺薄、矯飾虛偽、自輕輕人。這是十分可悲的。科學不是宗教,入學不是入教,知識不應灌輸,人不能塑造。但儒學從內容到方法真有些准宗教意味,它也具有傳教佈道、專制封閉、束縛人、不寬容而急於擴張讓人接受等某些宗教特徵。

  美國國力最根本的還不是資源和人口,而是其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可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物質力量。美國的科技為什麼比世界其他國家發達,為什麼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它更加鼓勵創新。中國如果提倡和具備創新能力,超過美國不在話下。否則就是絕對不可能的,就像這幾百年的歷史所證明的那樣!前人有創新後人才能有繼承有發展,不能創新只會導致倒退落伍從而被淘汰遭滅亡。創新不但是前進的需要,也是存古的需要。魯迅先生說過:只有革新的民族才能存古,不能革新的民族也是不能存古的。自強才能自保。正是在近代世界範圍的競爭中缺乏創新,才使我們落伍失敗。中國的命運繫於中國的創新能力,繫於學校學習之改革創新。創新應是中國富強之術,立國之本。近代世界歷史發展表明,世界科技中心與世界最強國之間有着對應的關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自變量,社會其他一切變化都是它的因變量是其函數。社會有了創新能力,其他方面的變化就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反之則不然。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人們研究得比較多,而對創新研究得較少;看來,前者的作用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大,後者的作用則遠比人們想像得到的大。這正是我們常講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和決定性力量的具體體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自身的問題往往需要跳出自身才能看得清楚明白。一位留學美國的原北大學生講的話很有可信度(不過類似比較隨處可見)。他說,在北大學的課,不可謂不深不難。其理科本科的課程,差不多已經是美國研究生的課程。北大物理研究生的入門課程如高等量子力學,可能連美國名牌大學中某些專業的物理教授都沒學過。中國開設的課程比國外要深得多。這使我們想到,中國的中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大概拿獎最多,中國人也很重視這個,可是想想,這不過是讓我們的大學生和人家的中小學生來比賽,有什麼意義?創新才有意義!中國孩子為了這些知識受了舉世無雙的摧殘!中國出了那麼多奧賽冠軍不僅對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無大幫助,就是這些孩子本身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發展。不過是證明了當時會考試而已!中國的孩子最辛苦,負擔極重(調查證明中小學生是中國最辛苦的人),除了中國人好學,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之外,是不是和我們學了太多無用的東西有關,有人稱之為知識垃圾,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比如關於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深奧空洞,教育部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就尖銳地指出:“過分追求學科的知識系統,有的地方把大學中文專業有關的語法、修辭、邏輯、文學的知識系統,壓縮以後放進中小學語文課程;有些教材也是以語文知識系統為編寫起點,過於加強理性知識的傳授,削弱了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P30)是啊,只有把教育搞得神秘複雜高不可攀,才能顯示出教育的高貴、“有價值”啊!一方面許多東西根本不要學(是有關部門是教材本身是教師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難為學生才這樣設置的)!根本不要那樣學;另一方面,許多真正需要學的東西卻又沒有學。

  他說,北大的本科畢業生到美國念研究生和考試,並不費力氣。因此而自傲並瞧不起旁人的人挺多。但是在大學的幾年裡,對科學的經驗只是考試和做題,不要說沒有學到如何做科研,聽過多少科學報告,就是如何查文獻也基本沒有學過。有外賓的科學報告總有把門的,大四以前根本沒有資格進資料室。我們某些大學的老師,愛在莘莘學子面前,將科學講得高深莫測。在西方才學會如何將一個複雜的問題講和寫得簡單易懂,領略到科學的精神其實就是將一個複雜的問題表述得簡單易懂。在國內參加科學報告時,經常看到老師們如眾星捧月般簇擁着科學名人,幾次看見因為一個不深入的提問,台下問的人灰溜溜地無地自容,台上講的人趾高氣揚不屑一顧。人在北大獃久了,在專業上沉默是金;偶爾一開口,也一定要點到穴位上。所以,在大學的幾年裡,能聽到的科學報告很少。在美國上課,便要輕鬆得多。課堂上有問有答,老師如魚得水,學生妙語連珠,彼此湯姆、彼德地稱兄道弟。即使是荒誕不經的問題,老師也要藉機引申一番。

  什麼是“科學”?中國科學院語言所的定義是“有系統的知識”;在英文里,“科學”是science,來自拉丁文,意思是“學習”。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說,“科學開始於問題”,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新固然需要知識,但更重要的是懷疑、批判、問題,但中國缺乏甚至不允許和扼殺的也就是提問,提問也只能提那些老師知道的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即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實質是些偽問題。而那些沒有答案的老師不知道的問題即真正的問題倒不能成為問題。真如魯迅所說,提出的問題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深了是不尊重老師為難老師,淺了暴露了你的無知老師會恥笑你,必須恰到好處地表現老師的偉大和你的聰明,真真為難了中國的學生。說起來上學本應是一個動腦筋的過程,但是卻變成了一個只讓學生接受灌輸的東西實際上變成了一個不讓動腦筋的過程。中國的教育中國的學校實際上不是為學生而是為老師存在的,是學生讓老師高興讓學校滿意而不是相反,如同傳統社會是百姓為官府服務而不是官府為百姓服務一樣。

您正在瀏覽: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網友評論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