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導遊詞 > 煙台蓬萊閣景區導遊詞

煙台蓬萊閣景區導遊詞

手機:M版  分類:導遊詞  編輯:pp958

  宋慶書"篪"字碑:這塊石碑上的"篪"字,筆力遒勁,字形端莊。是清朝太子少保宋慶(蓬萊人)所寫,刻於清光緒十五年。篪是古代用竹管做成的一種樂器。宋慶書寫這一"篪"字是有一段來由的。原來,宋慶原配夫人馬氏早逝,只留下一個女兒。繼配滕氏婚後一度不孕,后經多方醫治,終於生一子。當時宋慶已五十歲,老來得子,樂不可支,遂取名"篪".不料此子三歲夭亡,宋慶悲傷不已,終日默念着"篪"的名字。寫字的時候也是"篪"呀"篪"地寫下去。結果熟能生巧,久而久之,這個"篪"字便寫得十分流暢有力,成了一筆"篪".

  "福"字石刻:這是一個花體"福"字,是五代宋初道士陳摶寫的。(陳摶是河南鹿邑縣人,生於晚唐,屢試不第,從此無意功名,先隱武當山九宮岩,服氣辟穀,二十年後移隱西嶽華山雲台觀,宋初曾進見宋太宗趙光義,被賜號希夷先生。著有《無極圖》、《先天圖》。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泰華山陳摶高卧》,開始使其神化,成為道教真人。)"福"字是由田、給、於三字組成,意為種好田地、給人幸福。我們當地稱它為狗頭福,多摹寫在映壁上。

  "壽"字石刻:這裡一個草書"壽"字,也是五代道士陳摶寫的。"壽"字是由"富"、"弗"、"林"三個字組成,意為植好林木,富足長壽。(此碑是清代一位地方官呂周玉按他從華山帶來的拓片摹刻的。)

  垂花門:由門上兩個倒垂的貼金花蕾而得名,是古時皇族或達官顯貴內眷居室才有的專用裝飾,顯得莊重、嚴謹。據說在古時未經允許,貿然闖入垂花門,必受嚴懲。由此可見,天後娘娘地位極高。

  唐槐:這棵古老的唐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傳說當年八仙中的鐵拐李與呂洞賓在這裡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拐李從他那寶葫蘆里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因為是仙人種的仙樹,所以長壽不死。此樹樹心雖然已空,但枝葉仍十分茂盛。清道光十六年(1836)天后宮發生火災,毀廟觀三十餘間,唯獨此古槐得免,可謂奇迹。

  天后宮正殿: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後,再塑金身。天後是海峽兩岸人民虔誠信奉的海神,北方人稱她是海神娘娘。在她的家鄉福建莆田一帶,人們親昵地稱她為"媽祖",因此許多地方奉祀她的宮廟叫"媽祖宮".天後姓林,名默,福建省莆田湄州灣賢良港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於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日,時年28歲,終身未嫁。林默的父親林維愨(原名林源,因重其六世祖名而更名),宋朝初期為福建莆田巡檢,母親王氏,共生了一男六女,林默最小。傳說林默出生之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林默生下后,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所以她的父親給她起名為"默".據《福建通志》記載:林默8歲隨老師讀書,10餘歲喜歡誦經禮佛,並受到老道士玄通的點化,能驅邪救世。傳說,有一年村中發生疫病,死了很多人。默娘指出病源在村中水井裡,後來人們果然在井中掏出致病的死鼠,因此民間稱她是"靈女".她還常乘席飄行海上,救助海上遇險船舶,人們又稱她為"龍女".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不幸被桅杆擊中了頭部,落水身亡。但後來人們都說:"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認為她是升天為神了,是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去了。而且當時還盛行"五行陰陽"之說,認為天屬陽,地屬陰,而男居陽,女居陰,人們認為海在地上也屬陰,最大的海神應該是女性,因此更加尊崇林默。林默死後,歷代疆吏大臣奏請皇帝褒封,他們往往故神其說,說她能禱雨防旱,拯救飢潦;又能降伏妖魔,消災滅疫;還能協助漕運,助戰破寇;並能在狂風怒濤中指引海舟,化險為夷,是位法力無邊的女神。所以她死後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運而生,皇帝賜的封號步步升級。從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首次封為"順濟夫人"開始,至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封為"天上聖母"止,歷代帝王共褒封了四十一次,御祭亦數十次。宋代多次封為夫人和妃爵,成為人間宮廷女官的神化名位。元代為了當時南糧北調漕運的需要,五次封褒為天妃,以天上的官職來綏靖四海。到了明代,出使頻繁,屢下西洋,而且為抵禦海上外來入侵,在沿海有龐大軍隊設防,隨時在海上出擊。為綏靖海面,保證航海安全,同樣以天妃作為海上保護神屢屢加封。清廷為了統一江山,攻台灣、澎湖,鎮壓農民起義,對林默的褒封達到了高峰。康熙、乾隆封"天後",道光封"天上聖母",嘉慶封號達30個字:"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天後".

  天後身邊站的是四名侍女,東西兩側有八名站官,其中有四個海龍王。東邊的四個有兩個海龍王、兩名文官,一個文官手持聖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鱉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於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個海龍王處置。西側也有兩個海龍王,兩個文官,一個文官手持環海司命,為海神娘娘發布命令。另一個手持印盒,管理行文蓋章。

  蓬萊閣的天后宮與全國各地天后宮的陪神相比,極為特殊,由四海龍王為天後當站官。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天后宮的陪神是隨各地不同的故事定出來的,但總的原則是這些陪神都是由各地不同的水神充作天後的陪神。二是北宋以前海神是龍王,但因為他面目猙獰古怪,又喜怒無常,常在海中興風作浪,使漁家和航海家畏懼反感,人們從而失去了對他的信仰。三是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皇帝派大臣路允迪出使高麗,臨行前曾降御香向東海龍王做了祈禱,但在海中遇到大風,情況十分危急,危難中恍然見到救他生命的是桅杆上端坐的一位朱衣女神而不是海龍王。回朝奏明聖上,首次封天後為"順濟夫人",並贈匾建廟。蓬萊閣天后宮道光年間的碑記載:"宋徽宗時,建天後聖母廟,乃於閣西營建焉,時在宣和四年,計建廟48間……"宋代中後期海神娘娘是以妃爵代替了龍王的神性,成為專司海上交通安全的保護神了。四是元代以後,歷代朝廷晉封海神娘娘為天妃、天後、天上聖母,便可以天上的官職來控制茫茫大海中的一切神怪妖氣,她的活動範圍遠遠超越了四海龍王所管轄的區域,所以四海龍王要聽她的調遣,為她站班;五、在媽祖故鄉莆田,有《天妃降龍》的劇本,是當地人們為歌頌天妃所演的地方戲劇,說的是天妃降伏東海龍王的故事。這就是四海龍王為什麼成了天後的站官的幾個原因。

  後殿是天後的卧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四個字是我國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先生題寫的,意為天後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東西兩間設有天後床鋪。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里,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在東西廂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詩。大家感興趣的話不妨找找看,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雲山千里目,海島四時秋。"想那古代,承建者在那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後入窯燒製成磚,再運到這裡分別砌於四處檐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胡仙堂:胡仙堂建於明代。門上的楹聯為"入深山修心養性,出古洞得道成仙".這三尊塑像,中間為胡仙,身邊是他的兩位葯童,一位手拿靈芝,一位手拿葫蘆。

  相傳明朝登州府內有一姓胡的人家,有3個兒子,分別是胡大、胡二、胡三。他們三人自幼無心讀書,淡薄名利,到處尋求民間藥方,進深山採藥為老百姓治病。兄弟三人數胡三醫術最高,不管什麼樣的疑難雜症,他都能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因此被人尊稱為"胡仙".後來他潛修仙道,得道成仙。人們建此"胡仙堂"紀念他的功德。

  東面牆上有《深山採藥圖》,為山東省畫院高級畫師王汝霖所作。

  "碧海丹心"刻石:"碧海丹心"四個字是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先生寫的。"九·一八"事變后,馮將軍以民族大義為重,公開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主張抗日救國,因而受到蔣介石的壓制和排斥。他悲憤交加,於1934年5月,偕其老友國民黨元老李烈鈞來到蓬萊。李烈鈞也對蔣心懷不滿,力主馮玉祥再度出山,挽救民族危亡。他們在蓬萊期間積極宣傳群眾,大聲疾呼"抗戰存,不戰則亡".還曾深入到蓬萊文會中學為師生講演,不厭其煩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使當地群眾深受鼓舞。在遊覽蓬萊閣時,李烈鈞書就一聯:"攻錯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並請馮將軍題寫橫批,馮玉祥略一思索,信筆寫下"碧海丹心"四個大字,抒發了他忠心報國的情懷。後人難忘馮將軍的愛國豪情,就把"碧海丹心"單獨刻石存留。

  馮玉祥與李烈鈞還在蓬萊閣上對仗書聯,馮對上聯:"備倭城頭暢談抗日".李烈鈞對下聯:"避風亭內策劃興邦".這幅對聯淺顯易懂,而教育意義深廣。此聯刻在長條形木板上,原掛在正閣下層正方明柱上,今已不存。馮玉祥還為戚繼光祠堂送了一聯:"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垂萬世;後生驅勁敵,愚忱慘淡繼前賢。"表達了他繼前賢挽乾坤,捍衛祖國大好河山的赤膽忠心,在蓬萊留下一段令人難忘的佳話。

  閣下西廂:這座屋宇的牆壁上嵌有蓬萊十大景石刻,為清代人陶致煒所繪,薈萃了蓬萊名勝古迹的精華。還有西偏房內的歷代碑刻,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蓬萊閣主閣: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 六年(公元1061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1987年,國家郵電部發行了"中國古代四大名樓"紀念郵票一套,蓬萊閣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列為四大名樓。大家或許要問,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分別有范仲淹、崔顥、王勃的大手筆增色,蓬萊閣的鎮樓傳世之文是什麼呢?我們認為,一代文宗蘇東坡的《海市詩》,堪稱蓬萊閣的點睛之筆,不比其他三位遜色。正門上方懸挂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室內牆壁上原有歷代留下的詩文、題字、繪畫,今已不存,現闢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遊覽蓬萊閣攝影資料展室。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岭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別具一格,生動傳神。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脫俗之感。閣上原有一幅楹聯:"九千仞天,登梯得路;三萬裏海,破浪乘風",道盡了高閣之氣勢。閣四周環以明廊,是觀海賞景、俯瞰古城的最佳場所。在這裡舉目遠望,可謂海闊天空,一片蒼茫。人們常說江海的寬廣,可以滌俗慮,洗肺腸,在這裡你才會深信不疑。著名的蓬萊籍作家楊朔在他的散文名篇《海市》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洗得乾乾淨淨。"這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描繪,真實的表達了作者的切身感受。蓬萊市位於膠東半島的最北端,北臨渤黃兩海。(全市總面積為1128.5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5萬。屬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北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蓬萊歷史悠久,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設置蓬萊鎮,神龍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遷至蓬萊,遂升蓬萊鎮為蓬萊縣。以後歷代雖隸屬有所變更,但縣治未變,直到1992年改蓬萊縣為蓬萊市。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海濱風景旅遊城市。西面這座山叫田橫山,俗稱老北山,漢時韓信破齊,齊王田橫率其徒五百人東走,曾築寨於此,因此得名。這裡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它為依山傍海的蓬萊閣起到了一個很好的襯托作用。隨着1993年跨海索道的建成運營,到田橫山遊覽的客人也與日俱增。近幾年來,先後建成了田橫山文化公園、田橫山臨海棧道等一些新的景點,大家可以在飽覽蓬萊閣的仙境勝跡之後,再到田橫山領略一下山水之美,一定會別有一番情趣。對面就是素有海上仙山之稱的"長山列島",她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只有8海里。傳說當年八仙過海時,觀音菩薩為助其渡海成功,在渤海海峽的最窄處撒下了一些晶瑩剔透的鑽石,以作為他們渡海途中的歇腳之處,便是如今的長山島。現在我們就一起拜訪一下八仙。

您正在瀏覽: 煙台蓬萊閣景區導遊詞
網友評論
煙台蓬萊閣景區導遊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