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走在秋風秋雨中

走在秋風秋雨中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pp958

走在秋風秋雨中 標籤:雨中的樹

  不知不覺,已來到了深秋。

  好像就是一場風一場雨的事。前不久還到處一片喊熱之聲,忽然就秋深涼意濃,草黃秋蟲鳴了。那風柔柔的,全然不見了酷暑時的灼燙,滑過臉面酷似女兒家冰涼小手的撫摸;那雨綿綿的,盡失夏日的暴躁,穩當得不得了,有時比霧濃點,說雨又不是,表達盡了淺秋時綿綿雨絲的溫柔。以後就風雨一回冷一回,氣溫次第下降,於是同事親友間便頻頻囑告添衣加衫,以防着寒。

  立秋是在人們毫不知覺之時,“三伏不盡秋來到”。三伏是什麼時候?“最熱熱不過三伏,最冷冷不過三九”,這是一般常識。可古往今來的哲者卻從中窺見精闢的哲學定理:陰極生陽,陽極生陰,月圓則缺,否極泰來,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向它的反面轉化。於是掌握了這些哲理規律的人就將立秋的日子定於最熱的三伏天,而且物類同理,萬事不求其極,千方百計拿捏恰到好處的火候與拐點,爭取最佳的機遇與效果。最少不叫做得過了,如是,即便是敗局也就不至於輸得太慘摔得太重,由此造就了許多料事決事的大聰明大睿智之人。

  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時間的一維性決定了這光陰是徑直向前穿行的,絕不為人所能左右。君不見,從炎熱之夏驀然間便滑入了秋涼;君不見彈指之間求取長生不老葯的始皇帝,嗟嘆“逝者如斯夫”的孔聖人,吟詠“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都已一抔黃土掩風流,長眠於青山腳下,江河之畔。剩下的,凈是感念白雲蒼狗白駒過隙昨是今非世事滄桑的長歌浩嘆。

  秋的進度有層次的,古人那裡就分成了初秋、中秋、暮秋,簡稱“三秋”。當金黃色的收成被農人裝進糧囤,秋一路往深處走來,風便越吹越硬,越刮越涼,雨也越帶了凄涼之意。至暮秋,草木霜染,紅色一躍成為主色調,果然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着實轟轟烈烈了一番。特別在我所處的太行山上,千山燃火炬,百里鋪落霞,美得驚天地泣鬼神,讓人心尖兒都打顫。可秋風落葉時節,好景豈能長久,不經幾場風雨後,那大紅大紫的樹葉便成頹勢,在演繹了一場“英雄末路”悲壯情節劇后,於一夜之間隨着風的肆虐紛紛飄零於地,像失血病人的臉一樣枯槁蒼白,毫無自主與目的地在風中簌簌然滾動翻卷,最終還會化為春泥碾作塵,回歸於物質有無循環變化的歸宿。這次第,怎不讓人陡生感慨!更有夜雨綿綿的難眠之時,耳聽雨打梧桐徹夜不息,無邊落葉蕭蕭而下,很自然就滋生出了愁情苦緒。於是就有了古今版的李清照、林妹妹等詩詞家大筆,把感秋、傷秋、悲秋、怨秋的詩文寫成千古絕唱。當然,也不乏偽劣產品,硬是剪切採集了唐詩宋詞中憑欄臨窗、獨立小軒、秋風秋雨愁煞人等語彙詩句,不着腔不着調地聽雨成愁,恨風成悲,刻意渲染孤雁單蝶、缺愛寡情的幽怨,其言也悲,其聲也切,一副不勝秋聲秋色秋凄涼之凄慘之狀。說來倒也無可厚非,向來是境由心生,情因境造,頹敗秋景給人點情感心緒的衝擊倒也正常,可是打聽一下,好些人境遇順暢,人生富足,生活美滿,可非要憑着亂串的空殼詩文,把自己扮作一個傷秋的主兒,悲劇的角色,何苦來着?

  走在秋風秋雨中,看遍地一片蕭殺,人共青山都瘦,心裡感慨一番也就罷了,抬頭看看太陽望望月亮,日子總歸還是不錯。活人嘛,總得活得明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四季輪迴,規律天成,絕非“事在人為”的範疇,也絕非一哭一嘆所能改變的事實。既然如此,怎麼就不能看開一些大度一些淡定一些呢?怎麼就不能笑看秋風喜看霜,兩手籠袖對黃花呢?看看吧,古往今來的通達之士對秋是這樣吟誦的:“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既然如此,何不平心靜氣地面對,有一份大修為之人的勘破看透,有一番大睿智之人的釋然坦然,由此打造一種參禪悟道的明了境界。太行風不才,胡謅詠秋詩一首,與諸君共勉:

  落葉不悲我何悲,怨秋惱秋還是秋。

  何不常懷春時景,笑看雁陣天南走!

您正在瀏覽: 走在秋風秋雨中
網友評論
走在秋風秋雨中 暫無評論